在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希臘文明的神話傳說裡,就有吸食人類精氣的魔鬼。歐洲令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黑死病(鼠疫)”時期,德國也曾有過吸血鬼的傳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吸血鬼故事,多來自于巴爾幹半島和東歐斯拉夫人的民間傳說,它們面容蒼白、憔悴,嘴裡冒出長長的犬牙,晝伏夜出,咬斷人的喉嚨吸取新鮮血液。1897年,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曾撰寫了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說《吸血鬼德古拉》,小說中世界頭号吸血鬼居住的地方,就是羅馬尼亞的布朗城堡。

雖然“黑暗的中世紀”延續千年,可歐洲各國一點兒都沒閑着,除了打仗就是打仗,貴族和騎士們紛紛修建起一座座要塞用于防禦。位于羅馬尼亞中部的布朗城堡(bran castle)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離布拉索夫(brasov)約30公裡,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212年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在此修建的木制要塞。布朗城堡最早的官方書面記載,是在1377年匈牙利國王簽署的一份檔案裡,準許當地的薩克森人建造城堡,在原要塞的基礎上用石頭建起一座城堡,為的是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1382年城堡完工,後來的歲月裡逐漸逐漸成了集軍事、海關、當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
既然提到羅馬尼亞就多說幾句:在中世紀時是沒有“羅馬尼亞”這個國家的,今天的羅馬尼亞當時主要由三個小國組成:瓦拉幾亞公國(wallachia)、摩爾多瓦公國(moldova)和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第一個小國一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第二個公國先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沙皇俄國所控制,第三個先後被奧地利、匈牙利和德意志等國家統治過。
三個國家的地圖
雖然吸血鬼并不存在,但小說中城堡的主人德古拉伯爵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名弗拉德·采佩什(vlad tepes,1422-1462),是瓦拉幾亞公國的王子,“德古拉(dracula)”意為“惡魔”,其實是他的别稱。他并不嗜血,反而從1456年起緻力于發展國家。那時的瓦拉幾亞公國受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壓迫,德古拉帶兵打仗勇猛無敵,但唯一缺點就是生性多疑殘暴,無論是戰俘還是貪官污吏,哪怕是背後議論他被他知道了,都會被處以“樁刑”。
德古拉雕像
這是歐洲中世紀一種殘酷的刑罰:在地上釘上一根削尖的木樁,把活人坐着戳上去,利用人體的自重慢慢下沉,就像串烤肉一般,木樁一直從口中冒出來。處死的屍體還會在木樁上示衆數日,直到腐爛變成骷髅,以儆效尤。
德古拉曾将土耳其人趕到多瑙河南岸并俘獲了兩千土耳其士兵,他命人将這兩千俘虜全部處以樁刑。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正是大名鼎鼎的默罕默德二世,對,就是21歲就攻下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滅亡了千年拜占庭帝國的那位,哪受得了這份屈辱?默罕默德二世禦駕親征,率領十萬大軍反擊。土耳其軍隊在行軍路上,遠遠地看見一大片“森林”,走近後才發現竟然是那兩千具已經腐爛甚至成為骷髅的土耳其人屍體!甚至有些還在被烏鴉啄食!土耳其軍隊被迫從“森林”中穿過,恐怖的情景可想而知。一下子就摧毀了土耳其人的士氣,匆匆撤軍。
從那時起,“吸血鬼”、“穿刺公”就變成了德古拉的别稱。
在德古拉的嚴厲統治下,當時的瓦拉幾亞公國确實變成了一個強大團結的國家,但他的殘暴也到處樹敵。1462年,德古拉在與奧斯曼土耳其的戰争中被殺,臣民們很快就忘記了他給百姓帶來的安居樂業,隻記得他的殘酷刑罰。
還回到布朗城堡的建造上來,精明的薩克森人一直耿耿于懷自己建起的城堡落入他國之手,1498年終于機會來了:當時的匈牙利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打仗耗光了錢财,薩克森人瞅準機會就發放了一筆貸款給他,抵押就是布朗城堡10年的使用權。10年後,國王沒能還清債務,再次以25年的使用權借了一大筆錢。然而這位國王沒過幾年就駕崩了,25年到了也沒人替他還錢,城堡就落入了布拉索夫人的手中。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由于布朗城堡扼守住交通要道,布拉索夫人守在城堡300年,對進出特蘭西瓦尼亞的貨物加收3%的關稅,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直到1836年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基亞重新劃定邊界,布朗城堡才逐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布朗城堡
曆史上的德古拉伯爵雖然從未在城堡裡生活過,但這并不影響作家的描繪:“它矗立于陡峭的山崖,像一隻雄踞在巨岩上的鷹:高大、古舊,曾經或許輝煌,現在卻滿目蒼涼。在慘淡的月光照耀下,更顯凄冷,城堡裡悄無聲息,遠處松濤澎湃聲隐隐傳來,偶爾夾雜一兩聲野獸的悲鳴,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界的盡頭,在這裡,時空似乎都停止了運轉。”
《吸血鬼德古拉》作者布萊姆·斯托克
在作家的筆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成了吸血鬼的發源地,其實這裡卻擁有最純正的中世紀風情。它地處歐洲腹地,東喀爾巴阡山以西,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裡亞農條約》,成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雖然被盛極一時的歐洲文明所包圍,卻拒絕一切現代化科技的浸染,原野山地自然風情十足,旖旎的湖光山色像是我們向往的桃花源。若是遇到古樸而盛大的儀式,當地人都會身着盛裝出席,十分熱鬧。我在羅馬尼亞旅行時遇見的當地人無一例外地都會跟我說:你要一定去特蘭西瓦尼亞看看,那裡才完好地保留了歐洲中世紀的風貌。
特蘭西瓦尼亞地區
我開車抵達布朗城堡所在的布朗小鎮時,腦海中都是月光下黑暗幽深的城堡。其實,現實中的布朗城堡是羅馬尼亞最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雖說不上人頭攢動,也是熙熙攘攘。通往城堡售票處短短數十米的道路兩旁都是出售各種吸血鬼周邊的攤位,一隊隊的旅行團排隊等待進入。一邊走我一邊想:即便是有吸血鬼,也早被遊客吓跑了!
從山腳拾級而上,百餘米就到了城堡門口。中世紀時城堡根本沒有門,隻從南側扔下一條繩梯供人出入。
布朗城堡官網上的航拍圖全面展示了它的構造:因建造時間跨越數百年,形成了不對稱不規則的外觀。西南角火藥庫錐形的圓塔(the round tower)是最早建成的大廈;北側的矩形主大廈the donjon最高;16世紀在東側加建了防禦性的東塔(the easter tower),外牆以石塊裝飾又稱為“石塔(stone tower)”;東南側建于17世紀的方形門塔(the gate tower)現在是進入城堡的主入口;大廈圍起的庭院,稱為“内庭(the interior courtyard)”。
城堡俯瞰圖
在德古拉統治時期,為了收稅行人隻能走城堡下的大路。逃稅的人一旦被士兵抓到就要嚴懲,這一情節在作家的筆下就成了吸血鬼德古拉晝伏夜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吸血鬼粉絲來此朝聖。其實,德古拉伯爵與布朗城堡的關系并不大,反而是有着“巴爾幹嶽母”之稱的瑪麗王後(queen marie)才是城堡真正的女主人。
瑪麗王後
瑪麗出身高貴,被譽為“歐洲最漂亮和最富裕的公主”,是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白富美”。她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王子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子,母親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公主。含着鑽石湯勺出生的她差點嫁給英王喬治五世。歐洲王室婚姻更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的爹同意媽不同意結果黃了。17歲時的瑪麗已經成長為一位堅定而有遠見的大姑娘,嫁給了羅馬尼亞的王儲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但斐迪南個性懦弱,瑪麗就協助丈夫治理國家。一戰時羅馬尼亞站在協約國一方就是她的決定。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也是瑪麗皇後親自出山,要回了超過60%的羅馬尼亞領土。
為了感謝妻子,1920年斐迪南一世買下布朗城堡作為生日禮物送給瑪麗。當時的城堡早已荒廢多時,破舊蕭條。瑪麗專門聘請捷克建築師卡雷爾·利曼(karel liman)将城堡大規模翻修,并從西歐國家購入家具等布置裝飾,成了皇室的夏季行宮。王後去世前,将城堡贈給女兒伊利安娜公主(princess ileana),1948年城堡收歸羅馬尼亞國有,公主被迫帶着六個子女流亡海外,一家人輾轉瑞士,阿根廷,于1950年定居于美國馬塞諸塞州。2005年9月,羅馬尼亞将城堡歸還給了伊利安娜公主的兒子,已加入美國國籍的多米尼克·哈布斯堡大公。兩年後,城堡對公衆開放。歸還時,公主的三位子女還在門口合影留念,右邊的老紳士就是多米尼克大公。這三位的表情看上去都很奇怪,像是強擠出來的笑容。可不嘛,從小跟着母親颠沛流離被迫離開故土,留有他們童年溫馨回憶的家被一波又一波的遊客打破了平靜,擱誰也不會開心啊?
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是帶着朝聖或獵奇“吸血鬼”的想法而來的。若是這樣的心情,可能就會略感失望了。因為城堡内部并沒有太多關于吸血鬼或者德古拉伯爵的内容,隻是一個展示瑪麗王後生活物品和收藏藝術品的博物館。
城堡内部的參觀隻有一條單向的遊覽路線,作為“歐洲老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瑪麗王後自然品味非凡。二樓是瑪麗王後日常起居的地方,首先是她的卧室,要帶着中世紀的優雅和精緻:白色的牆壁配上深色的木頭家具,被歲月磨去了邊角的輪廓;紋飾繁複的繡花挂毯,要搭配厚實的動物毛皮。
走在城堡中,甚至可以想象:百年前的一個夏日清晨,瑪麗王後推開窗子,呼吸着山間清新的空氣,極目遠眺,山脈綿延,森林郁郁蔥蔥。右邊那座綠色屋頂的房子,是伊萊亞娜公主二戰後回到羅馬尼亞請人修建的小别墅。
通過城堡角落那窄窄的入口,先進入的是門廳房間the watch house,穿過這裡先上樓參觀各房間,再從另一側下樓回到内庭。在木制地闆走廊的盡頭,是曆任堡主的起房間,當年的瑪麗皇後叫這裡為“黃房子”。如今屋裡擺放着一張後文藝複興時期的桌子和幾把19世紀的椅子。
“沙龍室”,用于接待客人,旁邊的側室是瑪麗皇後的卧室。陳設簡單,沒有豪華的裝飾擺設,但床上用品和桌布都是典型的羅馬尼亞當地民族特産。這個房間在1938-1947年間為伊利安娜公主使用。
旁邊這個房間叫room of the castellans,曾作為小禮拜堂使用,瑪麗王後住在城堡裡時喜歡在這裡用早餐或讀書畫畫。正面牆上的彩色畫像是16世紀布拉索夫的一位貴族lucas hirscher,也曾是城堡的主人。右側牆上的青銅男孩雕像是伊萊亞娜公主第一個兒子stefan。
這間房間的隔壁是瑪麗王後的大繪畫室(the large drawing room),誰也想不到的是,在這堵牆壁的後面,有一段隐藏了四百年的石頭樓梯!
這段狹窄的樓梯直通四樓的圖書館兼音樂室,是當時皇家休閑娛樂的中心。
上到四樓是個寬敞的回廊(the loggia),面向内庭,正對着西側錐形的圓塔。這裡是瑪麗王後翻新時候才修建的,常用作夏季晚餐的舉辦地,皇室成員可以一邊吃晚餐一邊欣賞特蘭西瓦尼亞的風光。
再向上到達五樓的平台(upper terrace),另一邊上樓梯,連接配接着尼古拉王子(prince nicolae's)的寝室。他是斐迪南和瑪麗的兒子,1903年生于派勒斯城堡。王子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布置的很講究,有意大利文藝複興時的餐桌和新巴洛克式風格的櫃子、水晶杯子,以及許多古董收藏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一側是遊戲室。
這個房間被稱為“繪畫室(the biedermeier drawing room)”,但一直用作卧室。瑪麗王後和伊萊亞娜公主的兒子都先後在此居住。
斐迪南國王的卧室在四層,寬大而明亮。牆上挂着羅馬尼亞的風景畫,配有整套的巴洛克式家具。祈禱椅下面鋪的是中國的地毯,桌子上擺有純金的王冠和權杖。斐迪南一世并不十分喜歡這座城堡,隻是生前來過幾次,1927年城堡翻新工程未完工就去世了,很可能從未在此住過。1931年,伊萊亞娜公主和奧地利安東(anton)大公在不遠的派勒斯城堡(peles castle)舉行婚禮後搬到布朗城堡小住,這間房間就成了新婚夫婦的卧室。
城堡的角樓還裝有活動的地闆,便于瞭望和防禦。四個角樓間以走廊相連,并且在外牆上挖出了射擊孔,確定無死角。
三樓西南角兩個房間現為武器陳列室(the weapons rooms),包括兩套完整的盔甲,以及刻有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各城徽章的長槍盾牌等,令人不禁聯想起城堡在過去數百年經曆的血雨腥風。
城堡内部的中世紀刑具,不由得聯想起德古拉的暴政
城堡内仍然有不少關于吸血鬼電影和小說的展覽,加之光線昏暗,陰氣森森,還是讓遊客感覺似乎真的會有吸血鬼出現。
每年有超過50萬遊客來此探尋吸血鬼,漫步于陰森的走廊間,體驗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為了增加恐怖的氣氛,城堡管理有在大門口樹告示牌:不許在夜間進入城堡。
注:本文所有人物照片都來自于布朗城堡官網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