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李勣,唐朝名将、宰相,出生于公元594年;李紳,唐朝詩人、宰相,出生于公元772年,兩人差距178年,不是因為都姓李或宰相高官,把一文一武就強捏到一塊兒,而是因為憫農惜糧有關,二人在方面的故事都很經典。尤其是李紳的《憫農》詩二首,“粒粒皆辛苦”,幾乎是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背誦了,婦孺皆知,朗朗上口。但在這裡寫李勣與李紳,是給大人們看的,其中有晦澀令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是人的腐敗堕落,總是在不經意間,令人歎息。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先說李勣的故事。說有一天,李勣家鄉的一個年輕人,來到京都拜見他。吃飯時,桌上隻有幾盤素菜和幾個麥餅子。李勣談笑風生,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年輕人呢,卻懶得伸筷子。咬了幾口餅子,覺得餅子很硬,就把餅皮撕下來,偷偷扔在地下。

李効看見了,心裡很不高興,但并沒有直接說他,而是對年輕人說:“年輕人,我自幼家富,不知這餅子是怎麼來的。你倒是出生在農村,一定很熟悉,能講給我聽一聽嗎?”年輕人打開話匣子說:“這很簡單,經過犁、耙、種、鋤、收、打,便可得到麥粒;再将麥粒磨粉,就可得到面;再将面用水和,上鍋烙,便可得到餅子。”

李勣捋着胡子笑着說:“哈哈,你說得不錯。可是,這犁、耙、種、鋤、收、打,還有磨、和、烙,就像你嘴說那麼輕巧而簡單嗎?年輕人,你沒幹過這些活吧?”年輕人回答:“是的,我父親從不讓我幹這些。”李勣說:“問題就出在這裡,是以你對糧食沒有感情,才如此不知道珍惜糧食!”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這時的年輕人才回過神,羞得面紅耳赤。李勣令仆人拾起扔在地上的餅皮,而後用水洗浄拿來,一塊塊放在嘴裡。他吃得還是那麼津津有味。吃完,他抹了一下嘴說:“誰知一顆麥粒,千分苦啊!”

李勣一生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曾任右武侯大将軍、司空等職,被封為東海郡曹國公、英國公,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他雖然官高位顯,祿厚薪豐,但生活卻十分節儉,尤其以憫農愛糧著稱。李勣去世後,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谥号“貞武”,陪葬于昭陵,配享高宗廟庭。

下面再來看看李紳,我們重溫一下他的傳世經典《憫農二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這首優美的唐詩,雖已千年,依然鮮活,朗朗上口,不愧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妙筆生花。李紳單憑這首詩,便足以永垂詩史,讓人敬仰。李紳還有一首詩,寫得也同樣的棒:

壟上扶犁兒,手沖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唐詩三百+宋詞三百精選 ¥39.8 購買

在浩瀚的唐詩海洋裡,這種親近百姓,用詩表現民生疾苦的好詩是不多見的,想必是作者耳濡目染和親身體驗的結果,方才從人間的酸甜苦辣中獲得靈感而創作出優秀的存世作品。

李紳,年少貧窮,憂國憂民,二十七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入仕早期坎坷,但後來順風順水,平步青雲,當上了淮南節度使和宰相等高官。但人也慢慢地把那些公序良俗也就抛到了腦後,喪失了詩歌裡的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腐官酷吏。據傳,李紳一餐的耗費經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位“粒粒皆辛苦”的詩人、宰相李紳,在過度享受生活中,竟然發展成為了十足的暴殄天物之徒。他愛吃一道菜,叫雞舌菜。做這道菜需要宰殺二百多隻雞。這在古代是什麼場景,光殺雞就得殺上半天,才能湊齊一盤。悲催的李紳,曾經吟唱“粒粒皆辛苦”之人,堕落成了一個令人唾棄的混蛋!與李紳同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

李紳,如果還是那個窮小子,不入官場,在基層,在民間,該是什麼樣的結局呢?當然,李紳的堕落,并不是因為進入了官場之故。強捏到一塊兒的李勣,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樣在仕途,而且李勣還是出身富豪家庭,史稱“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鐘”,一生憫農惜糧、過節儉生活不改。這說明了什麼!一切在于自己。

李勣與李紳,唐朝的一文一武,與“粒粒皆辛苦”相關,結局不同

人的變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尤其是由好向壞的發展,不知不覺而無知無畏就更可怕了。面對權貴、地位、金錢……無常與規律,捏緊或者放開,隻有自個兒把握。“天天向上”是永遠的期盼,“好好學習”是起點,是當初,也永遠在路上。(文/蔡驷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