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善惡在我,毀譽由人,蓋棺定論”,這句話出自明代官員的一篇墓志銘,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隻有等到人死入土之後,才能對他一生的是非功過做出定論。

人生百年如白雲蒼狗,瞬時萬變,光陰擁有着這世間最強大的法術,能讓一個人變得面目全非,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人曾經都德行昭著,足以流芳千古,甚至在我們現在的課本中也是光輝的形象,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他們的人生後半段,他們卻一步踏錯,遺恨千古。

每個曆史人物都是複雜的,不能簡簡單單地以善惡評價,比如匡衡,蔡倫,孔融,李紳這些人物都曾經作為課本中的正面人物出現,然而,事實上,他們後面的人生曆程卻并不那麼光彩,是以,我們在評價一個曆史人物之時,一定要全面了解,綜合判斷。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那麼,這些曆史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一、匡衡:專地盜土

對于很多讀書人而言,鑿壁偷光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勵志故事,每當我們懈怠偷懶的時候,家長或者老師都會搬出鑿壁偷光的故事來勉勵我們,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

在漢朝的時候,蠟燭還不是每家每戶都用得起得東西,之前匡衡家裡就買不起,但是匡衡又十分好學,在晚上也想繼續學習,是以,匡衡就偷偷地将鄰居家的牆壁鑿出了一個小洞,借助小洞裡透出來的微弱光芒來學習,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态度的确是讀書人的楷模。

憑借着自身的發憤用功,匡衡終于習得了滿腹經綸,而且對于詩經有着自己獨特的了解,他的才識也得到了當朝皇帝的賞識,而匡衡最開始也十分忠君體國,愛惜百姓,是以他的仕途也很順遂,最後做上了丞相,還被封為了“樂安侯”。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但是,成為了一方諸侯之後,匡衡的野心也被擴大了,他本來的封地是31萬畝,已經十分遼闊了,然後後來匡衡卻發現了郡圖的一個誤漏,于是在欲望的支配下,匡衡就利用這個失誤,偷偷地将自己的封地又擴大了四萬畝,後來被查了出來,皇帝一怒之下,廢去了匡衡所有的爵位和官職,貶為庶人。

其實,匡衡最終身敗名裂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貪”字,事實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貪欲,隻是如何控制貪欲的問題,在年少的時候,匡衡的貪是對知識的貪欲,采取的手段也是無傷大雅,是以成為了一段佳話,但是到了後來,匡衡的貪欲已經失去了節制,甚至不惜以國肥私,那麼自然留難免受到國法的制裁了。

而除了匡衡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漢朝人也是由于名利而最終晚節不保,這個人就是蔡侯。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二、蔡倫:陷害帝妃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對百姓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廣的發明無疑就是造紙術和活字印刷了,而提到了造紙術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就是蔡倫。

造紙術雖然不是蔡倫發明的,但是卻是經過蔡倫改良之後才被推廣開來,雖然在蔡倫之前,就有了紙張的出現,但是那時候的紙由于造價昂貴,并沒有被推廣使用。

後來蔡倫改進了紙張的制作方法還降低了造價,從此造紙術才算是真正地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為文明的進步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蔡倫終究是一個宦官,他有大才,卻依舊躲不過深宮之内的權利争鬥,當時的皇後窦氏無子,而嫔妃宋貴人卻産下了龍裔,而且還被封為太子,窦皇後自然不甘心,于是她向皇帝進饞,不僅讓皇帝疏遠了宋貴人,還廢了宋貴人所生皇子劉慶的太子之位。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而此時蔡倫正在依附窦皇後,是以在窦皇後的指使之下,他開始去羅織各種罪名,準備将已經失寵的宋貴人斬草除根,最後,由于蔡倫編織的種種罪狀,皇帝勃然大怒,将宋貴人打入了暴室,最後在這裡宋貴人被迫飲藥而死。

然而宋貴人雖死,她的兒子劉慶卻存活了下來,後來帝位傳給了窦皇後的養子漢和帝,但是和帝駕崩後,卻隻留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而且不久後這個嬰兒也夭折了,和帝的皇後鄧氏不得不從宗室中選擇一個新君,而她選中的人恰恰就是劉慶的兒子。

在鄧太後駕鶴西去之後,新帝親政,開始清洗當年陷害宋貴人的那批人,而蔡倫首當其沖,新帝明令蔡倫去廷尉處自首,如實招供自己當年陷害宋貴人的事實,蔡倫自知已無力回天,又不想在牢獄中受辱,是以選擇了自盡。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如果說蔡倫的悲劇是由于深陷宮闱,不能自主造成的,那麼,孔融的結局就是太過放浪形骸造成的。

三、孔融:死于不孝

孔融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後裔,在尊奉儒學的古代,這個身份讓孔融天然就比别人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孔融最後卻被以“不孝”的罪名處死了。

孔融雖然是孔子後人,然而一舉一動卻與孔子卻推崇的克己複禮一點都不一樣,他天性疏狂,恃才傲物,不僅曾經寫文章抵制曹操的禁酒令,還譏諷權臣,這使得孔融在無形之中給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

而且,孔融曾經還說過父母生子隻是一時欲望的産物,而母親隻是一個孩子暫時寄身的容器,等孩子出生之後,便與這個容器再沒有任何關系了,這種言論就算放在現在也算得上是離經叛道,更何況是把孝道德行當作立國之本的古代呢。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最後,孔融被曹操殺害,株連全家,而曹操給孔融羅列的諸多罪名之中,最顯然的一項就是不孝,孔子後人因“不孝”獲罪,也是一種别樣的諷刺。

四、李紳:貪官酷吏

現在很多食堂裡都會貼上一句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這首《憫農》詩的作者李紳也是以被很多人當成一個體恤百姓的好官,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或許,李紳在未進入仕途之前真的同情過農民的悲苦遭遇,但是在他做官之後,這點曾經的悲憫之心就被他徹底地抛諸腦後了,他不僅生活上窮奢極欲,而且對他轄區内的老百姓也是極盡壓榨之能事。

他在任期間,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而且橫征暴斂,他轄區内的百姓都不能承受他的暴戾,紛紛逃出,而李紳的做法最後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在得知事情之後,對李紳進行了嚴厲的處罰,不僅李紳本人削職丢官,而且他的子孫三代都不可以入朝為仕。

兒時課本裡這些被吹捧的曆史人物,竟都變成了壞人,颠覆認知

是以,這位憑借一首《憫農》詩而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實際上卻是一位因為剝削農民而連累子孫的貪官酷吏。

結語: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最難懂的東西,哪怕是這個最聰明的人也沒有辦法弄清楚人性的本質,在人性的推動下,一個人可以由惡變善,同樣也可以由善變惡,是以,在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時,一定不可以輕易下結論。

匡衡、蔡倫、孔融、李紳,這些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人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書本裡遇見了他們,但是,随着慢慢長大,我們卻發現了這些人在書本之外還擁有着另外一副面孔,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們的三觀,卻也同時能夠使我們進行反思。

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書籍的編寫都帶有自己的局限性,是以我們了解一個人,一個事物必須要廣泛了解後才能下結論,而不是囿于書本。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