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亞軍:科學理性規範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陳亞軍:科學理性規範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中國網1月20日訊 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1月20日在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主席蔣正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尹成傑等上司和專家參加會議,并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讨。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陳亞軍在會議中指出:看待特色小鎮的态度應當“科學、理性”,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應該“規範、有序”。

一、所謂科學,就是要科學把握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

定位決定前進的方向,找準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是促進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找準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需要立足國情、遵循規律、把握趨勢,需要從特色小鎮的概念内涵出發,圍繞新時代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兩大背景,科學界定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和曆史作用。

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裡土地上集聚特色産業,生産生活生态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産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台。其主要内涵是産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由于其“非鎮非區”的基本特征,決定了特色小鎮不是現行城鎮體系的獨立組成部分,但也正因為其擺脫了行政等級和行政架構的束縛,使其可以有機嵌入各類城市和建制鎮中,擔當起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促進鄉村振興中的特殊角色。

一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空間。很多特色小鎮嵌入在各類城市内,有些布局于城市郊區或産業園區,雖不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戰場,但卻形成了承載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承接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功能疏解的新平台。

二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有些特色小鎮處于城鄉中間節點,成為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和企業下鄉的載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鄉要素互動配置和産業融合發展,形成了打通城鄉融合發展“最後一公裡”的有效抓手。

三是踐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平台。特色小鎮憑借新而活的體制機制,以及相對較低的土地、住房、勞動力等成本,更容易在一個小空間内集聚要素和特色産業,有利于激發新經濟發展活力,或帶動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培育形成供給側小鎮經濟。

二、所謂理性,就是要辯正看待成績與問題

近三年來,各地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學習借鑒浙江經驗,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一是很多地區建立起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明确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工作目标和政策舉措,統籌強化規範糾偏和典型引路。二是很多地區建立立設理念、路徑和方式,不固守一種模式,推動特色小鎮多樣化發展,努力打造經濟轉型更新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抓手。三是很多地區不斷探索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注重在發揮好政府制定規劃政策、搭建發展平台、提供公共服務、強化空間監管作用的同時,積極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各類資金參與。

總體上看,特色小鎮建設的基層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進展、積累了有益經驗、發揮了積極作用,正湧現出一批産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據有關機構對225個特色小鎮的抽樣調查,每個特色小鎮平均入駐企業150多家、吸納就業5000多人、有效投資10億元、貢獻稅收幾千萬元。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乃至變形走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數量過多、概念不清。目前,有關部門命名了一些特色小鎮;很多地方政府也公布了特色小鎮建立培育名單,其中有省級建立名單,也有市縣區級建立名單;政府建立名單外市場主體也自行命名了一些特色小鎮。其中,很多是錯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鎮、濫用概念的虛假小鎮,以及缺失投資主體、并未動工建設的虛拟小鎮,引發了概念混淆、認識混亂和大量負面輿論。

二是品質不高、特色不顯。一些地區在缺乏制造業比較優勢的情況下,盲目追逐文旅、農業、康養等特色小鎮,産生同質化競争。一些小鎮對産業論證不到位,産業特色不鮮明、層次低、規模小、鍊條短、技術弱,沒有形成集聚效應。一些地區以發展小鎮之名、行房地産開發之實。這既會導緻資源浪費,更會導緻小鎮發展後勁不足。

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主流媒體發揮了積極作用,既充分挖掘好樣闆好案例,又客觀理性報道新情況新問題,為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但也有些媒體存在了解偏差和報道失實的問題,如個别媒體的評論報普通項目和行政建制鎮發展問題套在特色小鎮頭上,未經充分調查論證就随意下結論,等等。我們認為,特色小鎮從浙江向全國推廣不到3年時間,除浙江已建成一些成熟小鎮外,其他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小鎮總體處于建立培育階段,在探索中不可避免會産生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對此要有足夠的曆史耐心,不能以浙江最成熟特色小鎮的标準來衡量建立培育階段的小鎮。既不能發現成績,就一哄而上宣傳;也不能發現問題,就一棍子打死;更不能了解偏差、報道失實,造成市場信号混亂。

三、所謂規範,就是要及時糾偏、避免亂象

規範糾偏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亂象,是為了引導特色小鎮沿着正确的軌道前行。針對特色小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持續跟蹤和廣泛實地調研,在此基礎上,于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要準确把握特色小鎮内涵、加強部門統籌、壓實省級責任、及時規範糾偏,以及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産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守生态保護紅線等16條規範管理措施。2018年我們又印發了《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品質發展機制的通知》,提出了12條規範管理措施。總體上看,規範糾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區特色小鎮建設逐漸回歸理性,走樣異化傾向正在逐漸扭轉。

近期,我們又組織各地區各部門對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問題進行了拉網式排查,針對仍然存在的問題深化規範糾偏,拟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特色小鎮建設名單中,淘汰一批錯用概念或濫用概念的名不符實的小鎮,以及缺失投資主體、并未動工建設的虛拟小鎮;整改一批特色不顯、品質不高的問題小鎮。今後我們還将按年度推動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開展定期監測評估,逐年公布淘汰整改名單。淘汰整改作為規範糾偏的一種新嘗試,根本目的是為了發揮警示作用,避免特色小鎮建設出現亂象。

四、所謂有序,就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城鎮化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應遵循規律、順勢而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條件各異,但又各具特色和優勢,發展特色小鎮一定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展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态多樣性,學習借鑒浙江的理念方法、内涵實質、創新精神,防止照搬照抄。同時,要充分考慮特色小鎮建設營運周期長、專業化要求高等特點,堅持久久為功、防止一哄而上。

如果說2017年四部委印發的《關于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幹意見》是糾偏性檔案,那麼2016年我委印發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則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方向性檔案,在這個檔案中,提出了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創新探索、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堅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堅持産業建鎮、防止千鎮一面,堅持以人為本、防止形象工程,堅持市場主導、防止政府大包大攬的“五堅持五防止”原則,并從分類施策、突出特色、創新創業、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綠色引領、主體多元、城鄉關聯、創新機制等9個方面,明确了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全面貫徹落實好上述兩個檔案的精神,是確定特色小鎮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下一步,我們将會同有關方面進一步強化典型引路,持續挖掘彰顯特色、模式先進、經驗普适的精品特色小鎮,通過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等方式,總結推廣可複制經驗,發揮先進案例的引導作用和示範效應。各地區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創新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各有關方面要提升“千企千鎮”工程品質,搭建好政銀企對接服務平台,全面優化特色小鎮發展環境,努力走出一條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高品質發展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