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詩我們讀過很多,唐朝的劉禹錫喜歡寫懷古詩,比如他在六朝古都南京詩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中晚唐時期的杜牧寫懷古詩更是一絕,比如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對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或者著名的曆史遺迹進行憑吊懷古,那麼對于偶遇的一處不知名曆史遺迹的懷古之作又有哪些比較精彩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讀下清朝詩人龔自珍的一首懷古詩:

《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清代:龔自珍 漠漠春蕪春不住,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 偏是無情偏解舞,蒙蒙撲面皆飛絮。 繡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 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
初讀此篇詩篇在我們的印象裡這就是一首描寫廢園景色的詩篇,詩人也是在接下來的描寫中夾雜了自己的個人感情。在創作這首詩篇的時候正值龔自珍最為年輕、最有抱負的年代,但是此時詩人應順天鄉試竟然僅僅隻中了個副榜,三年後也是再次落榜,是以說這個時期也是詩人心裡最為苦悶的階段,這首詩就創作于這個時期,是以說在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複雜的生活經曆。
詩詞的大緻意思是:在廢棄的花園中,一片荒蕪的青草在斜陽下顯得郁郁蔥蔥,即使這樣也留不住當年乍洩的春光。徑直望去野藤和荊棘侵占了院子中的小路,阻擋着行人前進的步伐。然而不懂得性情的柳絮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随風起舞、密密地、輕輕地拍打在行人的臉上。這個早已荒落卻有着花木的院子主人會是誰呢?不經意間瞥到,牆角的一朵鮮花正在開放着。千萬不要埋怨沒有人來摘取他,因為這朵花兒開在了春暮當中,這可真不是時候啊!
這首詩一開頭便寫出了廢棄庭院春色乍洩的美麗景色,雖然詩中所說的是廢園,但是從字裡行間中我們并沒有看出這是一個荒院,可能也就是沒有人打掃罷了。在這首詩中詩人也是運用了“藤刺”、“飛絮”這樣的代表着荒蕪的景物,卻沒有運用花花草草般尋常的景物,從中我們也是不難看出這可能就是詩人對當時朝廷和社會現狀的感慨吧,但是即使面對如此這般的不公平,詩人依舊放平心态。
這首詩的下半部分依然還在緊緊地扣住滿園的春色進行描寫,隻不過接下來的描寫多是暮春的景象,一朵獨自盛開的鮮花悄悄地依仗在牆角之中,卻沒有人前來采摘,我覺得詩人應該是把自己比作成這朵鮮花,也展現出了詩人雖然在華橫溢,但是卻無人問津的尴尬局面。結尾的兩句我們從中看到了詩人的自勉,一方面詩人勉勵自己可以繼續的保持住高尚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勉勵年輕的下一代珍惜年少時的美好時光,希望可以在最美好的年紀有所作為,莫失良機。
這首詩雖然展現的感情極為豐富,但是詩人卻描寫的很是委婉,深意也是往往展現在了所描寫的景物之外。我就得詩人有意描寫廢棄的庭院是在讓讀者們感受到當時朝廷的腐敗,也就是清代那些像“荊棘”那樣的奸臣,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時的清朝才會想廢園那樣慢慢的荒廢下去。
我們也是不難看出詩人對于當下的腐敗也是極度的厭惡,全詩都在抒發詩人為國家未來和人民幸福的擔憂之情。在我看來詩人也是希望當朝的統治者可以看到自己寫下的這首詩篇,也可以懂得自己想要表達的含義,希望統治者可以清除朝廷之中那些“荊棘”一樣的奸臣,好好地挖掘長在牆根之處的鮮花,這也是詩人最想表達的意思。
此時的詩人尚且年輕,但是心中對國家朝廷的命運卻看得如此深邃!龔自珍作為中晚嘉慶時期的文人,這首詩也暗示了清朝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