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作者:聞是文化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傳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本幅題為〈清明易簡圖〉,語出《易經.繫辭》:「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平易簡單之意,作者希望透過畫面,讓觀者對都城繁華勝景一目了然。 張擇端(活動于12世紀),字正道,東武人。善畫舟車、市橋、屋宇,作〈清明上河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後世畫家多摹仿之。此幅略分郊野鄉間、迎親隊伍、虹橋市集、城牆内外、天津之橋等段落。山石與樹木的畫法,與原畫差異較大,筆力稚弱,賦彩具裝飾性,空間平面化,應為明代摹本。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

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 《清明易簡圖》,在卷尾的山石上有張擇端的簽名“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并據明清 文人的記載,原件有“天輔五年”和金章宗的—首五言律詩,并題雲 “賜錢貴妃”。到清乾隆皇帝重新裝裱時,裁去“天輔五年”及五言律詩。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乾隆題跋雲:“天輔款字,蓋出于庸手妄作……因命重裝時裁僞存真。 ”此圖載于《石渠寶笈續編》,甯壽宮着錄雲:“設色界畫,畫汴京清明士女遊觀,舟車市廛之盛。款:翰林畫史張擇端進呈[在石上]。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據看過此圖的劉淵臨先生介紹 ,此圖中之市招文字如“會仙酒館”、“李師師瓦肆”、“牡丹亭”等等,均可在《東京夢華錄》中找到相關資料,足以說明它與時代 背景相符。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此外,有關此圖的着錄文字,如嶽璿、李東陽的題跋;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的記載,也都可以證明此圖是張擇端的真迹;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否定劉淵臨的分析和判斷,其理由如下:關于張擇端的題款,首先是北宋時皇宮圖畫院有待诏、祗候、藝學、畫學正、學生、供奉等職稱,卻沒有“翰林畫史”的稱謂,“畫史”是畫家 的通稱。至于題跋中金太祖“天輔五年”應為宋徽宗宣和三年,如果說當時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何況天輔五年金人在東北正與遼人打得不可開交,金主怎會有好心情品賞圖畫?至于金章宗的五言律詩和“賜錢貴妃”雲雲,考據證明,金章宗所寵幸的是李元妃,諸妃中沒有一個姓錢的。總之,這些款和跋都沖突百出,作僞形迹明顯。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關于圖中的所謂“宋代景物”,其一,汴京根本沒有“牡丹亭”。《東京夢華錄》中有句雲:瓊林苑“有月池梅,亭牡丹”,這是指月池上的梅,亭子處的牡丹,蓋用對偶句來形容風景而已。其二,所謂“會仙酒館”,也無此名稱。 《東京夢華錄》中有“會仙酒樓”而無“會仙酒館”,張擇端不可能杜撰到如此地步。其三,“李師師瓦肆”更不見宋人記載。何況李師師被宋徽宗寵幸後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張擇端怎可能寫入圖畫中進呈皇帝禦覽?可見諸如此類所謂與史料完全吻合的市招畫面,實際上都經不起認真推敲。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除此以外,《清明易簡圖》與美國所藏《清明上河圖》一樣,畫的也是磚城牆和石拱橋,而且所畫甕城格式也與原物不符。再有,畫卷開端,汴京郊景作遠山疊嶂之狀,也不是開封實景。

最後,再從畫的時代風格 上看,《清明易簡圖》與美國所藏《清明上河圖》一樣,都不帶一點宋人畫風,這連劉淵臨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有的學者認為它是元代摹本,有的學者認為它是明代摹本,究竟如何,可以繼續探讨,但它不是宋畫則是人所共識的了。(文/陳诏《解讀清明上河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豎版全卷欣賞:

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附:清明易簡圖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