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作者:闻是文化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传宋 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本幅题为〈清明易简图〉,语出《易经.繫辞》:「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平易简单之意,作者希望透过画面,让观者对都城繁华胜景一目了然。 张择端(活动于12世纪),字正道,东武人。善画舟车、市桥、屋宇,作〈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世画家多摹仿之。此幅略分郊野乡间、迎亲队伍、虹桥市集、城牆内外、天津之桥等段落。山石与树木的画法,与原画差异较大,笔力稚弱,赋彩具装饰性,空间平面化,应为明代摹本。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清明易简图》,在卷尾的山石上有张择端的签名“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并据明清 文人的记载,原件有“天辅五年”和金章宗的—首五言律诗,并题云 “赐钱贵妃”。到清乾隆皇帝重新装裱时,裁去“天辅五年”及五言律诗。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乾隆题跋云:“天辅款字,盖出于庸手妄作……因命重装时裁伪存真。 ”此图载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着录云:“设色界画,画汴京清明士女游观,舟车市廛之盛。款:翰林画史张择端进呈[在石上]。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据看过此图的刘渊临先生介绍 ,此图中之市招文字如“会仙酒馆”、“李师师瓦肆”、“牡丹亭”等等,均可在《东京梦华录》中找到相关资料,足以说明它与时代 背景相符。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此外,有关此图的着录文字,如岳璿、李东阳的题跋;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的记载,也都可以证明此图是张择端的真迹;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否定刘渊临的分析和判断,其理由如下:关于张择端的题款,首先是北宋时皇宫图画院有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称,却没有“翰林画史”的称谓,“画史”是画家 的通称。至于题跋中金太祖“天辅五年”应为宋徽宗宣和三年,如果说当时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何况天辅五年金人在东北正与辽人打得不可开交,金主怎会有好心情品赏图画?至于金章宗的五言律诗和“赐钱贵妃”云云,考据证明,金章宗所宠幸的是李元妃,诸妃中没有一个姓钱的。总之,这些款和跋都矛盾百出,作伪形迹明显。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关于图中的所谓“宋代景物”,其一,汴京根本没有“牡丹亭”。《东京梦华录》中有句云:琼林苑“有月池梅,亭牡丹”,这是指月池上的梅,亭子处的牡丹,盖用对偶句来形容风景而已。其二,所谓“会仙酒馆”,也无此名称。 《东京梦华录》中有“会仙酒楼”而无“会仙酒馆”,张择端不可能杜撰到如此地步。其三,“李师师瓦肆”更不见宋人记载。何况李师师被宋徽宗宠幸后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张择端怎可能写入图画中进呈皇帝御览?可见诸如此类所谓与史料完全吻合的市招画面,实际上都经不起认真推敲。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除此以外,《清明易简图》与美国所藏《清明上河图》一样,画的也是砖城墙和石拱桥,而且所画瓮城格式也与原物不符。再有,画卷开端,汴京郊景作远山叠嶂之状,也不是开封实景。

最后,再从画的时代风格 上看,《清明易简图》与美国所藏《清明上河图》一样,都不带一点宋人画风,这连刘渊临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元代摹本,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明代摹本,究竟如何,可以继续探讨,但它不是宋画则是人所共识的了。(文/陈诏《解读清明上河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竖版全卷欣赏:

张择端在汴京作画,怎能把画传到金廷(附:清明易简图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