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作者:京武功夫如是說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一個人的“挖整”

張鑫炎、徐克、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董緯、熊欣欣-----還有台灣的丁玺善,大陸的張華勳李文化孫沙馮小剛陳凱歌麥麗絲趙箭------不容易訪到的劉家良劉家榮劉家輝,到處跑的元彬元華元彪,久不露面的于承惠趙長軍,早已退休的唐佳何夢華------差不多快五十位對中國武俠電影有過突出貢獻的著名導演、動作指導和演員,我們從2007年開始到現在——2009年,都已經采訪完畢,并将拍攝的影像以個人為單元制作成了專題片。但這個群體覆寫時間長,人數不少,沒有漏掉誰吧?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當時尚在北京電影學院攻讀碩士的張力,坐在工作台前皺着眉頭認真地想,掐着指頭仔細地算着。他這次利用學業之餘,參與策劃和制作的是一部大型電視專題片,名叫《武俠電影人物志》。該項目負責人是曾經寫過《中國武俠電影史》的賈磊磊先生。

兩年來,張力和夥伴們一道為此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馬不停蹄地采訪,廢寝忘食地制作,節假日都顧不上休息。但他一直樂此不疲,興緻盎然。因為他不僅學的是電影專業,還曾是位國術冠軍,從小到大對于國術的熱情從未減弱。專業加上愛好,更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武俠、功夫電影的超級發燒友。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所采訪的那些人士,都是他一直以來的偶像,近距離領略他們的風采,面對面聆聽他們的講述,回到工作室内再一遍遍翻看那些影像半成品,進行剪輯、聲效、音樂等方面的技術加工,對他而言不但不覺得煩悶,反而有種穿越時空般的快感和溫習感悟的享受。

張力和許多年輕的習武者一樣,也是因為功夫片愛上國術的,他學過傳統的陝西紅拳和競技套路,還在專業隊裡練過散打,比賽成績優異。除了國術之外,他還愛好動筆寫作,很早就在《中華國術》、《武魂》、《精武》、《拳擊與格鬥》等雜志上發表文章。盡管這時他已經知道電影和現實中的國術相距甚遠,卻并未打消對于光影功夫的好奇和向往。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中學畢業後張力進入軍事院校學習,繼而成為了一名留校的教官。兩年後,他選擇繼續深造,卻将專業方向确定為電影,這和小時便有的武俠、功夫片情結顯然有很大關系。

因為參加電視專題片《武俠電影人物志》的策劃與制作,他受那些采訪對象的影響,對于電影動作指導工作興趣大增,曾應香港導演徐小明之邀去參加影片《奪标》的拍攝,通過親身體會了解該工作的具體流程。回校後,他将此确立為研究方向,開始撰寫這方面的專著。此書後來出版,名為《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填補了國内在這方面的空白。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武俠電影人物志》的工作程序分為兩個階段,張力寫書是利用了其中的間歇時間。2009年春節過後,第二階段啟動,他便将精力轉移過去。又過了幾個月,工作接近尾聲。他認真思考一番後發現,節目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已經基本達到,除了已成為國際動作片導演的元奎因尚在美國,暫時無法完成采訪之外,其他的都已搞定。

張力長舒了一口氣,心說,又可以繼續寫那本擱置很久的書了。

張力想在埋頭寫作之前,将已于第一階段完成并在央視電影台播出過的趙長軍單元,刻成CD光牒送給他本人。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趙長軍先生

趙長軍是張力的陝西鄉黨,更是他景仰已久的國術名家。當初在西安采訪時,趙長軍不僅待他親如兄長,更将自己的恩師馬振邦介紹給他,令他喜出望外,由衷感激。

早在少年習武時,張力便知道馬振邦老師的威名——他不僅是競技武壇勁旅陝西省國術隊的總教練,還是位在海内外國術界中頗有名望的傳統武學大師。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壯年時的馬振邦先生拳姿

在國術界以外,馬振邦老師也有名氣,其一是因為他出演過電影《武當》和《大刀王五》,在片中仙風道骨的扮相和氣韻不凡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培養出了競技國術的天縱奇才——十屆全能國術冠軍趙長軍。

有很多國術的師傅、教練都以門下出了優秀弟子而名聞遐迩,這種人可稱“名師”。馬振邦于此名副其實、當仁不讓。但他同時還是位得過高人真傳、造詣極其深厚的形意拳、查拳、紅拳和通背拳高手,體用兼備、練打合一、功深藝絕,實不愧“大師”之譽。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意外見到馬振邦老師,歡喜不盡。馬老師見這位年輕人純良質樸、禮貌謙恭,也十分喜愛,連連用濃重的陝西關中口音說道:“額(我)娃好,額(我)娃好!”并邀請他再回西安時一定來家坐客。

張力沒把這當成句客套話,他想把CD光牒寄給趙長軍,一來是表示感謝,二來也想借機托趙問候馬老師,并轉告老人家,牛年時自己因到香港采訪沒能回家,到虎年春節時一定前去拜訪。

2010年的春節,張力趁假期回到西安的家中過年。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這時,他已經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進入了空軍某部機關工作。新工作與電影關系不大,與國術的聯系更少。雖然《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一書出版,令他成為業内人士眼裡的專家,找他研讨和聯絡的人依然很多,但他實在無暇太多顧及這方面的事情。倒是部隊有規律的作息生活,令他有了重拾國術、鍛煉身體的時間。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此前他結識了一位同是“80後”的青年編劇,叫甯奕,習練意拳,傳統國術方面的知識非常豐富。交流中,甯奕對他講述了許多各門各派的傳承流亞、技法淵源、風格特色、人物事迹和轶事趣聞,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同時也産生了對于國術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出現傳統式微、文化消亡趨勢的憂慮。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這期間,張力開始關注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中熱播的《武林大會》節目。這是一台由央視、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視體育推廣公司聯合社會企業承辦和制作的,旨在弘揚中國傳統國術,充分展示國術技擊對抗功能的體育賽事轉播節目。

張力很欣賞《武林大會》的民間色彩,2007年形意拳比賽的決賽,他看得津津有味,過後還經常通過電腦視訊加以回顧。

按理說陝西人張力應該更喜歡家鄉紅拳的比賽才對,而他愛看形意拳,實際上是因為馬振邦。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在《武林大會》形意拳決賽中力克強手榮膺冠軍的黃大鵬,正是馬振邦晚年的得意門生。張力是想從他身上看到馬老師的國術風采。他發現黃大鵬打的是形意拳的劈崩鑽炮橫,同時還有劈挂拳、八極拳的身法、步法和勁力。他知道馬老師對劈挂拳的“拖拉步”、“竄林步”、“大跨步”十分推崇,曾将此與形意拳的“進步必跟,退步必随”特點融會貫通,這些都能從黃大鵬以身運步、以步催身的表現中看出來。越看他越想盡快見到馬老師,向他當面請教一二,問問自己感悟的對是不對。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馬老師,學生張力有禮了!”

張力見到白發銀髯的馬振邦老師,知道他是回民,不講拜年習俗,便抱拳行禮。

“額娃好,快進來坐!”

馬老師熱情地從椅子上起身,拉住他的手往座位上讓。這時,張力發現馬老師有些行動不便,形容也比上次見時更加清癯。從馬老師家人的話中得知,這位年過八旬的耄耋老人近來身體狀況欠佳,腰部疾患嚴重,已經很少外出走動了。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馬老師倒顯得興緻很高,将病痛抛在腦後,與張力言武論道,談鋒甚健。其間,張力提起了《武林大會》,卻不料剛說到這兒,老人的神色竟然黯淡下來。

“你知道河南有個《武林風》吧?”

《武林風》是河南電視台辦的一檔國術節目,在“散打王”比賽無疾而終後那段真空時間裡,曾經是全國國術迷新的精神寄托。它剛剛開辦的時候隻是以國術為主題的娛樂節目,有國術套路表演、神功絕技展示,有情節劇有才藝秀有明星訪談,張力在裡面還看到過趙長軍呢。後來,《武林風》加大了搏擊成分,增設了民間習武者mma式的比武。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很奇怪馬老師為何這時提起它來,而且顯得不大高興。

原來,馬老師門下弟子中有人在參加央視《武林大會》并取得成績之後,自作主張,又去河南打了《武林風》。馬老師知道國内這些電視節目背後的營運機關,出于保持自身競争力的考慮,往往不希望旗下優秀選手橫向流動。他擔心弟子的做法會觸犯《武林大會》,進而遭遇封殺,認為那樣一來,會得不償失。

從馬振邦老師家回來,張力的心情一直不好,不為别的,隻是擔心老人的身體。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中國傳統國術界裡曆來存在“人去藝絕”的情況,有很多好功夫因而永遠地消失了。而且消失的不僅是技藝,還有與之相關的曆史和文化資訊。張力聽說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國家國術管理機構組織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确定,我國當時共存在129個完整的拳種體系。這些拳種之是以稱完整,不僅由于其中包括國術理論、技法、功法、套路及器械等硬性内容,同時還有以本流派文化信仰與價值取向為貫穿的軟性資訊做支撐,如曆史沿革、傳承譜系、代表人物事迹等的文字記錄或口頭叙述。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馬振邦先生與其師王青山先生

張力覺得今日較當初已過去了三十年,傳統國術技藝及文化又經曆了不斷變化和發展,而主要反映在像馬振邦這樣有所成就的大師身上,凝練并留存于他們的心裡,應該趁着這些人還健在,再次進行一次挖整,總結新成果,續寫新曆史。

張力想過在國術雜志上發表文章,向有關方面大聲呼籲;還想過去面見武管中心的上司,直接送出建議,但在見到馬老師之後,他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情況緊迫、時不我待,還是用自己的方法先幹起來吧!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想到了參與《武俠人物志》策劃與制作時的做法,那種通過采訪,讓當事人口述曆史的方式不是很好嗎?我有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各類媒體資源可利用,有國術和影視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可借重,還有我自己的一支筆------我可以一個人進行力所能及的挖整!

作為軍人和習武者,張力有着知行合一、坐言起行的辦事作風,一向說幹就幹,雷厲風行。在短暫的假期裡,他多次找到馬振邦老師,先将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得到對方的支援和贊許。然後,他找來一位當地的朋友協助,采取專題紀錄片和國術教學片的制作方式,對馬振邦進行了全面采訪,針對其武學心得、國術技藝和功法等進行拍攝、記錄。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在此期間,馬振邦老師全力配合,向張力詳細講述了自己習武、教學的豐富經曆和修煉上的體悟心得,同時介紹了西北傳統國術近現代生存發展的曆程。他還支撐着病體,或親自示範或指導弟子示範,将所精練的國術真功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使張力的首度挖整收獲頗豐。

張力在此後兩年裡又多次回西安拜訪馬振邦,進行深挖和補充。他設想的最終結果是,通過對第一手資料的歸納、整理和提煉,形成一套包括馬振邦人生經曆和事迹、西北傳統國術曆史及文化、馬振邦武學理論、技術功法、教學經驗等内容在内的,分書籍和影像CD光牒兩種形式的《馬振邦武學全集》,奉獻給馬老師本人和他所奉獻一生的中國國術。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與龔建新主編采訪京城三皇炮錘名師張凱先生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向陳式太極拳名師馮志強先生請教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采訪京城形意拳名師唐振榮先生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采訪京城八卦掌名師孫志君先生

與此同時,張力還與他的忘年之交,《中華國術》雜志副總編輯龔建新先生一道,對北京民間武林各拳種的著名拳師進行了拉網式采訪,先後拜訪過陳式太極拳大師馮志強、武式太極拳名家吳文翰、楊式太極拳傳人張勇濤、三皇炮捶高手張凱等多位前輩,在自己的國術挖整道路上執着而快樂地行進着------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張力與打星吳京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2016年,張力主持拍攝了《關門弟子》《津門八卦掌》兩部功夫電影

光影圖說 | 張力與馬振邦先生

今日張力,在緊張工作之餘,仍練功不辍。

本文由内容合作飛鴻黃影武之友平台授權轉載,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ps:本平台收錄的各國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隻為個人學習,因個别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适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