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晚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穿越到了“31世紀”——白色“沙丘”上安置着大提琴盒子,黑色“金字塔”旁映射出斑斓影像,酒杯碰撞聲猶如光的明媚色彩……人類的情感和欲望,生命的寂寥和永恒,宇宙的無垠和盡頭,當藝術創想交織在這片舞台,上海,見證了郝維亞作曲科幻歌劇《七日》世界首演。
“藝術關乎精神世界的終極自由,《七日》今天的首演來之不易,要特别感謝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交響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三家聯合委約機構的信任與了解,尤其感謝上海交響樂團餘隆總監、周平團長在項目陷入困局時給予的強力支援!”《七日》策劃人韋蘭芬說。這部科幻主題室内歌劇思考人類自身的靈性,人與機器、人與未來的關系,在歌劇主題和舞美設計等領域都有大膽創新。駐團指揮張潔敏執棒近20位上海交響樂手,攜手男中音周正中、女中音董芳、女高音李晶晶共同上演。
因為防疫要求,該劇作曲郝維亞無法來到上海的首演現場。這幾天的排演過程,上海交響樂團用線上視訊軟體全程“直播”給郝維亞看。心懷感動,郝維亞給上海的指揮和演員們寫了緻謝小卡片。“《七日》的可貴之處在于關注未來。在劇中我們探讨了人的局限和困局。但是我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就像我們對待今天的生活,飽含熱淚,卻依然嘴角上翹。《七日》的價值在于堅持不懈地創新。誠然,創造創新都很難,但是我們努力過,大家在一起快樂的工作過。我們相信未來會給予《七日》準确客觀的評價。”
思考科技和人類當下與未來的關系
“常常于瑣事紛擾的時候沉于回憶或矚望未來,往日己不可追,而未來就一定是詩和遠方嗎?智能化生存正在颠覆過往,未來人類将處于怎樣的境地,是否會更加遺世獨立,在孤獨中向往煙火、呼喚情感、渴望交融呢?”編劇王爰飛在創作手記中說,經過和主創團隊多次研讨争論後,有了現在的歌劇《七日》,也展現了藝術創作者們對未來的一種态度。
作品講述了人類和智能人之間的三角戀故事,背景設定在千年之後,打破了時間的和空間的邊界。男主角是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的畫家司徒睿。他的兩個愛慕者——生命科學中心監事郦堯和前女友、生命科學家楚荞,分别是人類和科技制成的“複合人”。司徒睿死後,郦堯在他的身體中植入晶片令其複活,并使司徒睿也成為了“複合人”。
《七日》導演楊競澤說,這部歌劇借劇中主人公之口,思考人類差別于機器人的本質。“眼淚為什麼是苦澀的?無數的大資料都告訴我們,眼淚的成分是由某些物質構成的。可苦澀的味道究竟意味着什麼?”像這樣的議題,在歌劇中有所思辨和探讨,也希望能引起觀衆的一些思考。
“這是部探讨未來的歌劇,是以沒有現成的人物關系和情節可以借鑒,更多的是我們的想象。”《七日》作曲郝維亞說,從主題到人物關系,從主角身份到演員人設設定,從音樂結構到舞台呈現等等,都是該劇創作者基于自身的日常儲備,抱着對于未來的向往或者擔憂,還有對歌劇藝術規律的尊重等等,“大家一起琢磨出來的”。
在《七日》的音樂上,郝維亞征引了理查·施特勞斯《死與淨化》、德彪西《牧神午後》中的織體和旋律,不僅是對偉大作曲家的緻敬,也試圖在作品中營造獨特的氛圍。指揮張潔敏認為,該劇音樂對音色有不同的追求,其中一些唱段還有念白,對表演者來說充滿考驗。
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量身定制舞美
走進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舞台,就好像進入了《七日》的奇幻世界。而影像藝術的加入,更讓這片空間傳遞出獨特的視覺風格。
正如作品的名字《七日》,根據歌劇每一章節音樂風格的不同,上交音樂廳内,每一日的影像風格和舞台呈現都有所差别。“比如,第一日是光的主題。舞台上沒有演員的演唱,我們如何通過抽象的音樂和舞美,傳遞光的特征?”不僅僅是《七日》的導演,也擔任該劇舞美、影像、服裝設計的楊競澤說,他希望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在舞台上為觀衆呈現光的語彙——美好、溫暖、龐大、恢弘、深邃且富有變化,不隻是是外在的光,還要展現人物内心的光輝。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七日》的舞美設計是為上交音樂廳量身定制的。“這個廳本身就設計得非常完美,每一個空間、每一塊屏都有講究,你很難去打破它原有的空間理念,是以要在這裡找到最合适的藝術表達,是充滿挑戰性的。”楊競澤說,上交音樂廳的構造和一般意義上的歌劇廳完全不同,四周是完全開放式的,需要為歌劇演員搭建側幕條;為了保證聲音的完美傳遞,《七日》舞美道具的材質也經過了有針對性的選擇。除了上交音樂廳本身就有的投影裝置以外,《七日》還增加了一個長16米、高六米的led背投裝置,在增加視覺表現力、沖擊力的同時,更突出影像為觀衆營造的氛圍感和代入感。
創作的過程是一次純粹的藝術之旅
歌劇《七日》的策劃始于新冠疫情發生之前,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原本的生活,也讓這部作品的主創開始靜靜思考。比如,面對浩瀚的宇宙和時間的盡頭,人類應該如何去發揮和施展力量;比如,科技的發展固然對人類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會給人的内心帶來恐懼……這些藝術家們曾真實思考過、感同身受過的主題,都成為《七日》的創作源泉。
主創怎麼看科技和藝術、和人們生活的關系?郝維亞認為,高科技入侵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手機到電腦,從吃飯到穿衣,甚至人與人的交流,乃至兩性關系……我會擔心人類被物化”。而在張潔敏看來,人工智能無法代替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這是上帝給人類的獨特禀賦”。同時,張潔敏表示很留戀以前人與人通過寫信互相交流、鄰居之間彼此打照面寒暄的生活方式。
“我們戲稱《七日》是一部‘藝術家歌劇’,是藝術家們不計名利、不計報酬,以藝術探索為出發點,以藝術完成為唯一目的的中國歌劇。今天,這個‘新生兒’破土而出,不論未來它将如何生長或又将經曆怎樣的風雨,回望這樣一次純粹的藝術之旅,我想我們全體都無愧于心。”策劃人韋蘭芬說。
攝影:葉辰亮
作者:姜方
編輯: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