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作者:讀經典看世界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有一幅名為《馬市》的大型畫作,作者是19世紀法國的著名女畫家和寫實風格的雕塑家羅莎·博納爾(rosa bonheur,1822-1899)。

這幅畫創作于1853年,是在巴黎醫院大道馬匹市場的啟發下創作的。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馬市》

《馬市》,就是馬的交易市場。

畫中的馬市,在巴黎的一條醫院林蔭大道上,從背景中可以看到有婦女救濟院。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馬夫們趕着駿馬匹來到市場進行買賣。馬兒們肥壯結實、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每匹馬的毛色都不一樣,神态也各不相同。

陽光普照,人和馬都沐浴在陽光中,充滿了生命的激情。

當時,這副作品轟動巴黎,受到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的妻子歐仁妮和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典型代表人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交口稱贊。羅莎·博納爾自己則把這幅畫稱作是她自己的“帕台農神廟(the parthenon frieze)”。

這幅畫也遠傳英國,使羅莎.博納爾成為盡人皆知的名畫家。

羅莎·博納爾的《納韋爾人的耕作》也很受歡迎,一位評論家寫道:“常到盧浮宮參觀的人總要在《納韋爾人的耕作》一畫前停步觀賞。”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納韋爾人的耕作》

1865年,歐仁尼皇後親自授予博納爾勳章,以表示對她藝術的肯定。

羅莎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一點兒都不亞于她在她祖國的。

美國鐵路大亨科尼利厄斯·範德比爾特收藏了她的這副作品,又于 1887 年将馬展遺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也是一位崇拜者。

1894 年,她還獲得由英國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的聖喬治大十字勳章,成為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女性。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除了畫作,羅莎·博納爾本人也極富個性。

1822 年,羅莎出生于法國波爾多,她的父親也是一個藝術家。

羅莎從小就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孩子,她不喜歡閱讀,卻非常喜歡畫畫。還不會說話時,就會用鉛筆和紙一次畫上幾個小時。在學校裡,羅莎經常搗亂,被許多學校開除。她的父親誓志要把她培養成一個畫家,還允許她把活的動物帶到家裡的畫室來觀察和研究。

羅莎14歲時開始在盧浮宮臨摹油畫,

18歲時就嶄露頭角,展出畫作《山羊和綿羊》和《兩隻兔子》。

羅莎最喜歡畫家尼古拉斯·普桑(nicholas poussin)和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創始者,彼得·保羅·魯本斯也是17世紀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在盧浮宮,羅莎認真學習巴和研究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一群活動于1830至1880年間,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鎮的一個非正式流派的法國風景畫藝術家群體,是第一批直接對照自然寫生而不是在畫室中創作風景畫的畫家,這對印象主義的畫風影響很大)以及荷蘭動物畫家們的作品,她借鑒了巴比松畫派的經驗,同時又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優點,創作出一幅又一幅充滿生機的作品。

羅莎熱愛大自然,熱愛牛馬和羊群。

她終生未嫁,而是和搭檔娜塔莉·米卡斯一起生活了四十年。

她将全身心投入到了藝術中,她說:“很多女人結婚後就像綿羊被獻祭一樣失去了自我。”

她還在巴黎的屠宰場學習動物解剖學和骨科,并在巴黎的國家獸醫學院阿爾福特獸醫學院解剖動物。

羅莎的父親對她影響很大。在父親的推薦下,她結交了一群思想進步開明、主張男女的絕對平等的群體,并說:

“為什麼我不應該為自己是個女人而驕傲?我的父親,那個充滿熱情的人類使徒,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改善人類是一個女人的使命……由于他的教義,我為我自豪的性别展現了偉大而光榮的雄心,我将捍衛她的獨立,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天。”

她自信、大膽,不虛僞不造作性格倔強,曾經擔任過第二帝國時期皇家青年繪畫學院的院長。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rosa bonheur 的肖像,收藏于凡爾賽宮法國曆史博物館

她抽煙、騎馬、喜歡穿褲子……這在那個沒有女權可言,甚至有才能的女性都要遭受質疑的年代,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勢必引起轟動。

羅莎·博納爾也被認為是藝術史上第一位畫作被拿來炒作的畫家,是同時期法國收入最高的畫家之一。

憑籍畫作收入,羅莎·博納爾的生活非常舒适。

1859 年,她在靠近楓丹白露森林的 by 購買了一座城堡。在這裡,她一邊飼養動物,一邊畫畫。狗、馬、各種鳥、豬、山羊,甚至母獅,什麼都養過。

博納爾:一位拒絕婚姻、女扮男裝,傾心于藝術事業的傑出女性

《獵犬》,1856年,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899年巴黎郊外的托默裡 她的城堡中去世,她在臨終時說:“……我相信未來是我們的。”

羅莎去世後,和娜塔莉·米卡斯 (nathalie micas) 一起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

羅莎·博納爾過世後,她的作品受到當時正在興起的現代藝術的沖擊,很快就失去了光環。但她那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卻一直都是後世,尤其是女性們的楷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些美國女性主義者把羅莎·博納爾視為先鋒、典範,羅莎·博納爾便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