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作者:拼嘻嘻的快樂

昨天編輯列給我的名單

從婦好到花木蘭、梁紅玉、陶三春、樊梨花、穆桂英、冼夫人、秦良玉等等。

這一系列的巾帼英雄中,曆史上真正有着顯赫戰功的女英雄其實并不如民間傳說中的女英雄有名,

比如花木蘭和穆桂英,可謂家喻戶曉,而冼夫人和秦良玉知道的人卻不多。

因為有楊家将三分真七分假的曆史背景渲染,很多人不知道穆桂英其實并沒有真實存在過。

而相比穆桂英,花木蘭就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存在,她的史料很豐富又很模糊,

很多人會疑惑她女扮男裝十二載為什麼沒被發現,

但是更多人還是相信花木蘭是真實存在過的。

是以呢,今天就來聊聊這位民間傳說中的巾帼英雄第一人。

聽起來好像又不會走勵志風了

别急别急,往下看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我們所了解的花木蘭,最早應該起源于《木蘭辭》: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哪怕畢業很久了,依舊朗朗上口。

千百年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飒爽英姿,因着她對父親的孝心對國家的忠心,還有辭官還鄉所表現的不慕功名利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使她成為中國甚至是在世界都備受尊敬和推崇的一位女性,

在唐代時期還将她追封為“孝烈将軍”,并設祠紀念。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但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在整首木蘭辭裡,沒有提及木蘭的姓,也沒說她是哪裡人氏,生卒何年。

而我們所熟知的木蘭,她姓花。

其實在史學界,木蘭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一直都存在争議,

當然分為“正史無記載”和“民間傳說都有原型”兩派,

然後認為她真實存在的這派裡,對于她到底姓什麼,又分了好幾派。

難為花木蘭的争議沒紅樓夢這麼大,否則又可以養活一批研究人員。

主要有以下幾派,大家看個熱鬧就行: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據《木蘭奇女傳》記載:

唐朝初期,有一個女子叫朱木蘭,湖廣黃州府西陵縣的雙龍鎮人。練習彎弓騎馬,熟讀文韬武略。14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13年,屢建奇功,榮歸故裡。被唐太宗李世民賜姓李,并封為武昭将軍、武昭公主。

據《三十二蘭室詩鈔》記載:

西漢初年有一位木蘭姓魏,名木栾。系毫地(今河南)人,父親是魏應。在漢武帝期間,代父從軍英勇作戰,最後戰死,被朝廷追谥孝烈。

據《韓木蘭(娥)傳》記載:

元末有一位女子叫韓木蘭,原名娥,四川阆中人。從小沒有父母,和叔叔韓立相依為命。12歲女扮男裝代叔從軍13年,改名韓天保,殺敵無數,戰功卓著。後人在其家鄉修建了木蘭廟以紀念。

據《新唐書》記載:

有一名少女叫任木蘭,性格剛烈,有一腔愛國之心。在國家有危險的時候,她散盡家财,招募數千義勇保衛國家。并女扮男裝,率領自己的部隊,大白強大的叛軍,為國立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贊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

宋初時的文人何承天在其《姓苑》中,認為花木蘭姓木,是子貢的後人。子貢師承孔子,名端木賜,端木一族因躲避仇家而遮名,改“端木”為“木”姓。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先來看一下《木蘭辭》的年代,它是屬于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是以呢那種唐朝元朝的木蘭傳說隻能說是後人牽強附會,首先排除。

何承天的“木”姓說法可信度也不高,你不能指望一個編“百家姓”的人不辭辛苦地去翻閱“海量”史書來考證一個可能并不存在的人物的姓氏,何承天既然身在宋代,離木蘭的傳說還是遠了一點。

那麼符合的目前隻剩下魏姓這一說,而且看起來史料支援還蠻多的。

在河北完縣木蘭廟前的石碑上,有這樣的記載,“神姓魏,字木蘭。”

這碑,始立于元代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四月四日,是目前為止後人所發現的最接近花木蘭時代的石刻,其上記述,花木蘭實為亳州人:“漢文帝時,單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禦,神父當行戍。父極痛無男子可代己者。哀歎好久,竟行。神閨中,憫其父老,即洗鉛粉,脫梳珥, 一變戎服,貫甲胄,趨赴軍中……,在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勳,論功上首,辭弗受賞,願歸 故裡,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從其志。”

此後,還有有明朝朱國幀《湧幢獨幕喜劇》,清朝《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等,對此說進行附和。

但其實呢?所謂“孝烈将軍”,指的是唐朝帝王對花木蘭的追封,究竟唐朝哪個皇帝對木蘭進行了冊封,也根本沒見諸于正史。

然後到了明、清兩朝再來對這“孝烈将軍”進行确證,朱國幀這些人再對“魏”姓說法進行附合,怎麼看,這個嚴謹性都很成問題。

然後圍繞花木蘭姓什麼,又展開了花木蘭故裡之争。幾處為了各自證明花木蘭是自己家鄉人,打了幾百年的嘴仗,搬各種史料證明自己是真的,别家是假的,言之鑿鑿,看着挺歡樂的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就我個人認為,木蘭其實并沒有真正存在過。

你想想在冷兵器時代,以女兒身戍邊上陣殺敵,回軍營厮混在一堆男人中,十二年不被發現……簡直是天方夜譚。

是以現在改編的電視劇,花木蘭身邊都有一個知根知底幫她隐瞞替她兜簍子的男性角色存在,迪斯尼的動畫版本和袁詠儀的版本裡還有神獸神仙相助,說明編劇們也實在不曉得怎麼能說圓這個點。

最近聽說又出幺蛾子了,因為學者們又發現:木蘭的姓或許無關要緊,她的名字才是千古謎題。這又從何說起呢?

要知道,現在可知最早記載了《木蘭辭》的著作,是《古樂府》。但是,在《古樂府》之前,有一個叫智匠和尚,他編了一本《古今樂錄》,裡面便記載了《木蘭辭》的題目,并且提到了一句:“木蘭不知名”。言外之意可能是,木蘭是個女子的姓,但并不知道她的名字是什麼。

延伸考據開去,鮮卑族有“仆蘭”及“丘穆棱”姓。“木蘭”很可能是這首詩傳入民間時,發生的音譯轉換。

嗯,再考據下去要把木蘭考據成南韓的了。

打住。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其實木蘭是否真實存在并不重要。

我們來看一下她為什麼會成為巾帼英雄被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形象定型是在明中晚期,那個時候北方邊境蒙古和滿洲力量連綿不斷的侵擾,使得當時人在心理上持續緊張。

明王朝和民間開始大規模複興對抗外敵的英雄形象和曆史記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對嶽飛的紀念活動,并在嶽飛墓前樹立了四奸臣的“鐵跪像”。

而木蘭這個形象之是以會被凸顯出來,除了出于晚明時人們對抗禦外侮的社會心理,但也是因為當時出現了一種對女性氣質的特殊看法,那可說是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引領這一潮流的是以狂士著稱的文人徐渭,他是第一個将木蘭傳奇改編為戲劇的作者。

在他的雜劇集《四聲猿》中收錄了四個劇本,除了《雌木蘭替父從軍》,還有《女狀元辭鳳得凰》,描述五代才女黃崇嘏改扮男裝高中狀元的事迹(這無疑啟發了清代陳端生撰寫著名的彈詞《再生緣》)。

這兩劇理應合并起來看,它們都借曆史故事寄托了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女性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華,做出驚人的事業,而“文”還是“武”不過是她們自我實作的不同方式。

也是在徐渭的《四聲猿》裡,不但花木蘭的形象正式定型,她身邊的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形象,比如她的父親名花弧,母親花袁氏,姐姐花木蓮、弟弟花雄等等。

是以,雖然徐渭寫的花木蘭跟《木蘭辭》裡的木蘭比起來算是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但是不妨礙木蘭從此正式有姓有家人,并開始有血有肉形象豐滿起來了。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可以說,木蘭的形象完美地符合這樣的社會心理需求:她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又英武善戰,幼有奇志。

但是,一直以來明清對于木蘭形象的重視并不是女性本身的解放,而是通過解放女性來挽救國家。

換言之,“女英雄”是對“男英雄”的補充。

正如戴錦華在《霧中風景》中所說的,“除卻作為妲己、褒姒一類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在父權、男權衰亡、坍塌之際。”

而迪斯尼演繹的《花木蘭》則被賦予了更多現代的意義,她成了一個具有西方思想的現代女性,追求個性解放和女權意識,最終實作女性的自我價值。

可以說,直到花木蘭的出現,迪斯尼的女性角色才真正抛棄嬌弱的标簽。她可以無意婚姻與家庭,能身着男裝,會習武打仗,比男人更強大。

也正是花木蘭的出現,标志着擁有獨立人格、追尋自我成長的新女性形象登上舞台。

木蘭的戀愛曆程,也完全推翻以前的公主等待王子來拯救的模式,而是和夫妻并肩作戰。兩人從相識到相知,并沒有絲毫的附庸和被拯救的關系,最終日久生情。

你看,木蘭的形象就是這樣一步步的完善豐滿,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她更多新的意義,她已經成為一個符号,是以她是否真實存在過,已經并不重要了。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帼英雄第一人隻是傳說而已

看,其實我還是挺勵志的對不對

以緻于發初稿給好友看,他半天回我一個:這次的結尾好像不太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