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段時間去過哪裡?”“幹過什麼事兒?”“乘坐過什麼交通工具、接觸過什麼人?”……在詳細的追問和缜密的推測下,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會呈現為一份詳實的流調報告,為疫情防控風險提示研判提供科學依據。
而這些疫情通報、流調路線的背後,是一群在抗疫一線,像現代“福爾摩斯”一樣與時間賽跑的“病毒獵人”——流調員。這種“層層調查、不斷取樣”的方法,是流調員追蹤病毒的關鍵武器。

“我們必須一次次地與摸排對象溝通,核實曾去過的地方,并一遍又一遍核實與密接者在同一時空活動的人有哪些,以及有沒有戴口罩等細節問題。”臨夏縣疾控中心副主任馬智龍說道,“流調工作要確定既不能漏判,也不能錯判。”
連日來,臨夏縣疾控中心流調工作組在全縣日夜奔走,與病毒賽跑。人們關注的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行程軌迹的資料背後,是一位位流調人晝夜不停與病毒“搶時間”努力的結果。“新一輪的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共計出動流調51次,撰寫報告51份,排查人員133人。”馬智龍說。
在臨夏縣疾控中心流調員馬雪梅看來,流行病學調查,就是通過抽絲剝繭式的提問,在一串串名單和一個個看似無關聯的資訊碎片中,孜孜不倦地溯源追蹤。“一小時内将流調核心資訊上報後,要馬不停蹄地整理材料形成流調報告,回報給資訊組,再由資訊組上報指揮部。”馬雪梅說道,“我們一接到協查函,必須立馬開展排查,是以需要24小時待命。”流調工作不分日夜,接到任務,馬雪梅和隊友們馬上就要出發。
“忙起來,連接配接孩子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有次看到孩子打了四五個未接,一看表已經淩晨一點了,好幾次孩子沒等到我回電話就睡着了。”記者了解到,馬雪梅已經連續一周沒有回家了,她的丈夫王永傑在臨夏縣掌子溝鄉鎮府工作,疫情發生後,夫妻倆堅守在防控一線,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照看。“我真的不害怕辛苦,哪怕24小時連軸轉,但每當聽到孩子問‘媽媽你什麼時候來接我’時,就期盼着疫情快點結束。”馬雪梅哽咽道。
沒有臨陣退縮,隻有迎難而上。流調員沖鋒在抗疫的最前沿,夜以繼日,争分奪秒,隻為透過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查找源頭,守護生命。
“我們疾控中心成立了以黨員為先鋒的流調組、核酸檢測組等若幹個先鋒小組,全力以赴。下一步疾控人将繼續一如既往的工作,在疫情指揮部的統一排程下,遵從‘精準狠’原則,堅決打赢疫情阻擊戰。”馬智龍說。
記者/編輯:馬麗雅 王青青
來源:中國臨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