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即位之後,不念親情,拿着屠刀砍向了自己的親叔叔們,美其名曰:削藩。
當時建文帝還隻是一個沒有寸功的毛頭小子,這自然就就引起了他的親叔叔們的極度不滿,在建文帝的步步緊逼之下,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發兵攻打建文帝。
起初,建文帝兵多将廣,糧草充足,朱棣隻有苦苦招架的份,但是作為“地主”的建文帝實在太令人失望了,接連打出好幾手臭牌,該炸的不炸,該壓的不壓,直接敗給了朱棣這個“農民”。

建文帝四年,朱棣攻破了南京,當上了皇帝,而建文帝則下落不明,一說他自焚而亡,一說他逃離京城,一說他出家為僧,一說他南下西洋……
由于沒有得到建文帝已經去世的确切消息,令朱棣坐立不安,為了找到建文帝,進而睡個踏實覺,朱棣想盡了一切辦法,隻不過還是一無所獲。
而朱棣時期規模最為浩大的外交——鄭和下西洋,一說其真實的用意,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正如《明史》中所載:
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在朱棣當皇帝的這些年裡,鄭和先後六下西洋,盡管對建文帝的蹤迹還是一無所獲,但卻宣揚了國威,還為朱棣帶回了不少他國的奇珍異寶,豐富了當時國人對海外的認知。
有那麼一次,鄭和下西洋回來的時候就宣稱帶回來了兩隻神獸“麒麟”,唬得朱棣稀罕不已便信以為真,還特意命人畫了畫像,如今畫像公開令人啼笑皆非,而這種動物目前在動物園中很常見。
究竟是什麼動物呢,我們一起來看。
鄭和是雲南人,他是一個太監,據說本姓為馬,洪武十七年跟随藍玉去了南京,并進宮服役,後來藍玉被調入北平府,鄭和再次随軍,并被安排進入燕王府服役。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立有功勞,至于是什麼功勞,史書中并未言明,但可以肯定的是鄭和是以受到了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并且還被賜了“鄭”姓。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鄭和還以太監的身份,受命祭祀了朱棣的乳母馮氏,足見他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既然連祭祀乳母這樣的事情,朱棣都能交給鄭和,而南下尋找建文帝這件不能說明的事,自然也能交給他。
不過在正式任命鄭和為正使之前,朱棣還特意詢問了一下袁忠徹的意見,袁忠徹則回答說:
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還别說,這樣的高帽都給鄭和戴了上去,他即使不想出使都沒法拒絕。
自1405年開始,直到1421年結束,6年的時間裡,鄭和先後六次南下西洋,将明朝的國威傳播到了很遠的地方,隻是可惜,他對于建文帝的蹤迹一無所獲。
或許由于朱棣實在是太累了,亦或者是鄭和太累了,第六次南下結束之後便暫緩了繼續下西洋的計劃。
1424年8月,朱棣帶着不安走到了人生終點,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下诏宣布正式停下西洋,鄭和則率領下西洋所帶的軍隊鎮守南京。
鄭和下西洋在曆史上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在政治、外交、貿易等等方面都産生了比較積極的影響。
不過這種積極的影響的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的。
鄭和每到一個地方,便會進行朝貢貿易,這是一種不等價的貿易,确切地說是以大換小,也就是說鄭和往外支出得多,而實際收回的則比較少。
或許這在朱棣來看才符合天朝上國的格調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貿易為明朝帶來很巨大的負擔。
《廣志繹》中這般記載: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赍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
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單單耗費的銀兩就達到了600萬兩,這使得明朝時期造成了巨大的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的儲備。
而這種幾乎是往外送錢的南下,使得鄭和在那些外國人眼裡成為了明朝的和平使者,畢竟是來給送錢,誰會拒絕送一頂嶄新的高帽子呢?
不過明朝花巨資讓鄭和南下西洋,也帶回來不少奇珍異寶,比如說,沉香、長角馬、獅子、西馬、天馬、神鹿……
當然,還有一個分量極重的“麒麟”。
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過程中,船隊首次繞過了阿拉伯半島,到達了肯亞等地方,其中有一個叫做麻林國的地方,就進獻給鄭和了兩隻“麒麟”。
《太宗文皇帝實錄》終究記載:
麻林國及諸番國進麒麟天馬神鹿等物。
索馬裡語中稱之為“giri”,音譯成“基林”,由于發音和麒麟比較接近,就被鄭和等人說成是麒麟。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瑞獸,是由歲星散開而生成,傳說中它們長着龍頭、獅眼、虎背、身體像麝鹿,尾巴似龍尾狀,還長着龍鱗,頭頂是圓的,還有一對角。
當然,這也是我們現在人印象中的麒麟的模樣,可是後來人根本沒有人見過這種神獸,而鄭和帶回來的兩隻“基林”,明朝人也沒有見過,便将它們當成麒麟來看。
這兩隻基林到了明朝京師的時候,還引起了一陣轟動,朱棣自然也是滿心歡喜,以為這是天降福瑞,便特意命人為它們畫了像。
畫像如下:
或許不少小夥伴們看了這畫像便會忍不住啼笑皆非,因為這兩隻動物根本不是傳說中的麒麟,而是我們在動物園中經常可以見到的長頸鹿。
不過這也不怪鄭和,畢竟他見到這種動物的時候,也感覺到很奇怪,竟然還有動物的脖子可以長這麼長。
國内不少人見了也紛紛覺得奇怪,并将其當成了麒麟,比如《瀛涯勝覽》中就這般記載: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擡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餅。
雖然長頸鹿不是麒麟,但至少在幾百年前,讓明朝人見到了這種奇怪的動物,這也能算得上是鄭和的功勞了吧。
參考文獻:《明史》、《廣志繹》、《瀛涯勝覽》等。
(圖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