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念亲情,拿着屠刀砍向了自己的亲叔叔们,美其名曰:削藩。
当时建文帝还只是一个没有寸功的毛头小子,这自然就就引起了他的亲叔叔们的极度不满,在建文帝的步步紧逼之下,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发兵攻打建文帝。
起初,建文帝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朱棣只有苦苦招架的份,但是作为“地主”的建文帝实在太令人失望了,接连打出好几手臭牌,该炸的不炸,该压的不压,直接败给了朱棣这个“农民”。

建文帝四年,朱棣攻破了南京,当上了皇帝,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一说他自焚而亡,一说他逃离京城,一说他出家为僧,一说他南下西洋……
由于没有得到建文帝已经去世的确切消息,令朱棣坐立不安,为了找到建文帝,进而睡个踏实觉,朱棣想尽了一切办法,只不过还是一无所获。
而朱棣时期规模最为浩大的外交——郑和下西洋,一说其真实的用意,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正如《明史》中所载: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在朱棣当皇帝的这些年里,郑和先后六下西洋,尽管对建文帝的踪迹还是一无所获,但却宣扬了国威,还为朱棣带回了不少他国的奇珍异宝,丰富了当时国人对海外的认知。
有那么一次,郑和下西洋回来的时候就宣称带回来了两只神兽“麒麟”,唬得朱棣稀罕不已便信以为真,还特意命人画了画像,如今画像公开令人啼笑皆非,而这种动物目前在动物园中很常见。
究竟是什么动物呢,我们一起来看。
郑和是云南人,他是一个太监,据说本姓为马,洪武十七年跟随蓝玉去了南京,并进宫服役,后来蓝玉被调入北平府,郑和再次随军,并被安排进入燕王府服役。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立有功劳,至于是什么功劳,史书中并未言明,但可以肯定的是郑和因此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用,并且还被赐了“郑”姓。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郑和还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了朱棣的乳母冯氏,足见他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既然连祭祀乳母这样的事情,朱棣都能交给郑和,而南下寻找建文帝这件不能说明的事,自然也能交给他。
不过在正式任命郑和为正使之前,朱棣还特意询问了一下袁忠彻的意见,袁忠彻则回答说:
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还别说,这样的高帽都给郑和戴了上去,他即使不想出使都没法拒绝。
自1405年开始,直到1421年结束,6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六次南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播到了很远的地方,只是可惜,他对于建文帝的踪迹一无所获。
或许由于朱棣实在是太累了,亦或者是郑和太累了,第六次南下结束之后便暂缓了继续下西洋的计划。
1424年8月,朱棣带着不安走到了人生终点,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下诏宣布正式停下西洋,郑和则率领下西洋所带的军队镇守南京。
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政治、外交、贸易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
不过这种积极的影响的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的。
郑和每到一个地方,便会进行朝贡贸易,这是一种不等价的贸易,确切地说是以大换小,也就是说郑和往外支出得多,而实际收回的则比较少。
或许这在朱棣来看才符合天朝上国的格调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贸易为明朝带来很巨大的负担。
《广志绎》中这般记载:
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余万归。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单单耗费的银两就达到了600万两,这使得明朝时期造成了巨大的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的储备。
而这种几乎是往外送钱的南下,使得郑和在那些外国人眼里成为了明朝的和平使者,毕竟是来给送钱,谁会拒绝送一顶崭新的高帽子呢?
不过明朝花巨资让郑和南下西洋,也带回来不少奇珍异宝,比如说,沉香、长角马、狮子、西马、天马、神鹿……
当然,还有一个分量极重的“麒麟”。
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过程中,船队首次绕过了阿拉伯半岛,到达了肯尼亚等地方,其中有一个叫做麻林国的地方,就进献给郑和了两只“麒麟”。
《太宗文皇帝实录》终究记载:
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
索马里语中称之为“giri”,音译成“基林”,由于发音和麒麟比较接近,就被郑和等人说成是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是由岁星散开而生成,传说中它们长着龙头、狮眼、虎背、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状,还长着龙鳞,头顶是圆的,还有一对角。
当然,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印象中的麒麟的模样,可是后来人根本没有人见过这种神兽,而郑和带回来的两只“基林”,明朝人也没有见过,便将它们当成麒麟来看。
这两只基林到了明朝京师的时候,还引起了一阵轰动,朱棣自然也是满心欢喜,以为这是天降福瑞,便特意命人为它们画了像。
画像如下:
或许不少小伙伴们看了这画像便会忍不住啼笑皆非,因为这两只动物根本不是传说中的麒麟,而是我们在动物园中经常可以见到的长颈鹿。
不过这也不怪郑和,毕竟他见到这种动物的时候,也感觉到很奇怪,竟然还有动物的脖子可以长这么长。
国内不少人见了也纷纷觉得奇怪,并将其当成了麒麟,比如《瀛涯胜览》中就这般记载: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虽然长颈鹿不是麒麟,但至少在几百年前,让明朝人见到了这种奇怪的动物,这也能算得上是郑和的功劳了吧。
参考文献:《明史》、《广志绎》、《瀛涯胜览》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