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古今中外,大部分了解兵學或者研究兵學的人都認為,臨陣換将是兵家大忌。然而,在睿智的大人物眼中,臨陣換将不見得會壞事,反而對實作整個決策目标有着巨大作用力。

時間回到1979年1月1日,中國對越還擊前夕,廣州和昆明兩個軍區正在調兵遣将。這一天,中央軍委下達了一項重大調令:原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調任武漢軍區司令員;原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調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這樣的調令,不僅讓見證那個時代的人們感到一頭霧水,甚至連後來人都難以了解其中的緣由。因為王必成将軍自1969年開始擔任昆明軍區副司令,于1971年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至1979年初,算是坐鎮西南邊陲10載,其對前線各方面的了解程度,肯定會比初來乍到的楊得志将軍更具優勢。

大部分人認為,戰前換将,原有的作戰部署、戰術等細節必然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會影響整個作戰結果。那麼,當時以偉人鄧小平為核心的上司前輩們,難道不知道這些基本常識嗎?

非也!用現代人的眼光回頭看,實際上,鄧小平之是以臨陣換将,那是因為他們老一代偉人有着異于常人的智慧和眼光。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總而言之,戰前讓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指揮昆明軍區部隊,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慮:

一、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論戰功、論資曆,王必成将軍和楊得志将軍不相上下,論年齡,兩人也隻是相差一歲。同時,王必成将軍即便是在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過程中,也不在對調名單上,可見國家對其的器重。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中央軍委決定要對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的時候,王必成将軍的短闆就出來了;1978年11月1日,越南方面制造了“庭毫山流血事件”後不久,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對越進行自衛還擊。

越南方面雖然是這場戰争的挑起者,但師出無名,處于不知道什麼時候挨打的局面上,為了避免吃大虧,必然會根據中國廣西、雲南邊境兩地的中國軍隊部署情況作出相應的防禦部署。越南方面挑起這場戰争是一件蓄謀已久的事情。與中國雲南對應的越南第二軍區,少不了要對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的指揮風格、戰術特點等方面進行摸底工作。

王必成将軍在昆明軍區工作10年,恐怕越軍早就對其個人生活規律、工作特點、思維特點等方面了如指掌,這樣一來,中國昆明軍區和越南第二軍區之間都是互相了解,這場仗就不好打。

等越南第二軍區根據其自身所了解的情況作出相應的防禦部署後,中國突然讓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指揮昆明軍區部隊作戰,那麼,部隊戰術特點、戰鬥風格等方面會發生巨大變化,越軍想見招拆招,已經來不及,能夠起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略效果。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二、不戰而屈人之兵

用牛刀殺雞,能夠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在開國将星雲集的時代,楊得志将軍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比王必成将軍的知名度高。因為楊得志将軍在紅軍長征中曾擔任紅一軍團一師一團這個紅軍先遣團的團長,為中央紅軍打開了生路,是戰功顯赫的老将。

其次,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楊得志将軍曾擔任過志願軍總司令,指揮過百萬大軍,讓武裝到牙齒的世界列強占不到便宜,當時世界各國進階将領對其都有所耳聞。

而王必成将軍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最高的職務是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這樣一對比,楊得志将軍是戰區司令,王必成将軍是戰區集團軍司令,前者國際知名度更大。

對越自衛還擊戰前,讓國際知名度更高的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能夠讓世人明白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狠狠教訓來犯之敵的決心;更能在氣勢上殺一殺越軍的銳氣,因為中國一出手,就啟用連英、美等列強軍隊都不敢小看的世界級名将,作為解放軍學生的越軍,哪裡還有信心打赢這場戰争?

再以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為例,趙國不知什麼原因,讓名将趙奢之子趙括接替老将廉頗鎮守長平地區,這個時候,趙孝成王的确是犯了臨陣換将的大忌。但是,當秦國得知趙軍主帥已經換人的時候,秦國也來了一個臨陣換将,讓名将白起出馬對付趙括。

結果,趙軍糧道失守,無人救援,趙括作為主帥,也無力回天,最後兵敗身故,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為“秦滅六國”埋下了伏筆。在這場戰争中,趙國臨陣換将,犯了兵家大忌,但秦國臨陣換将,并不是兵家大忌,而是随機應變之策。

可見,中央軍委臨陣換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更不是什麼兵家大忌。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三、群策群力謀發展

看過《亮劍》這部經典抗戰電視劇的讀者都應該還記得,劇中主人公丁偉在論文答辯上所講述有關“國土防禦重點”課題的橋段;還有主人公李雲龍針對解放軍解放某海島作戰而提出作戰方案并被采納的橋段。

《亮劍》雖然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藝術作品,但劇中很多經典橋段,都是取材于曆史事實的劇情片段。這樣的橋段能夠說明,解放軍重視集思廣益、強調群策群力對各項決策成敗的作用,是有事實根據的内容。

毛主席和朱老總等偉人在帶兵時,就十分重視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對各項決策成敗的作用。

例如,在北韓戰争爆發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中,就有名将預料到,美、英等國家的海軍,必然會在仁川地區發起登陸作戰,切斷北韓人民軍後路的行動。結果,事實與預料所得結果吻合。

《孫子兵法·計篇》特别強調戰前預測工作的重要性。解放軍作為一支善用兵法的精銳之師,面對即将發生的對越自衛還擊戰,戰前不可能出現預測謀劃工作做不到位的情況。

可見,大戰在即,中央軍委突然讓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指揮昆明軍區部隊作戰,是因為這兩位将軍的戰前分析結果引起的人事變動。

按照解放軍工作慣例,面對越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大家先是考慮要不要打一仗的問題。經過權衡利弊,大家一緻認為打一仗更有利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考慮怎麼打更合理的問題。

此時,各大軍區司令員都根據個人見解,制定出相應的作戰方案、計劃,就像經典抗戰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那樣,為大軍出謀劃策。

大家的作戰方案、計劃統一遞交到中央軍委後,再由身經百戰的開國軍事家們開會研讨,通過一定的方法運算,誰的建議更具可行性、更具合理性,就由誰負責執行。

由此可見,戰前讓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指揮對越作戰,是解放軍充分發揮群策群力謀發展方針的結果。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四、實作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目标的需要

1979年,解放軍是一支已經長達26年沒有打過大仗的部隊;要想保持解放軍的戰鬥力,那就必須實施部隊現代化建設。

那麼,部隊現代化建設目标是什麼呢?當然是實作現代化分工,不論是哪個崗位換人,整體戰鬥力不能落下;每一個崗位之間,每一個作戰機關之間,都能夠默契協同,都能夠保障整體目标的順利實作。

王必成将軍坐鎮昆明軍區10年,其有足夠的能力帶兵打好對越自衛還擊這一仗。但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對中國十分不利,是以,保一方平安的責任重大,不能過于依賴某個将領、某個作戰機關的能力。

讓楊得志将軍接替王必成将軍指揮昆明軍區部隊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能夠從側面驗證解放軍現代化建設工作的成效,一來可以驗證楊得志将軍“尚能飯否?”;二來可以驗證昆明軍區其他将士的戰鬥力如何。

退一萬步講,假設在作戰初期,昆明軍區全軍将士作戰不力,那麼,當時的中國還有成都、蘭州這些軍區的部隊;在将領方面,還可以調回王必成将軍,或者啟用秦基偉這些名将。

用戰争考核部隊的現代化建設成果,最終結果最有說服力。結果,楊得志将軍也好,昆明軍區其他将士也罷,大家都不負衆望,尤其是在楊得志将軍患病住院期間,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張铚秀接過指揮西線作戰的重任,制定出了相應的作戰方案和相關作戰指導原則,為西線部隊打赢這場戰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是因為解放軍已經實作了“現代化分工,不論是哪個崗位換人,整體戰鬥力不能落下”的初期目标,是以,對越自衛還擊戰後,面對死性不改的越軍,中國就有了長達10年的邊境輪戰,各大軍區及軍事院校學員都有機會參加實戰,為今日之強軍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此說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上司人在對越自衛還擊戰前夕臨陣換将,是為了實作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目标而做出的決策。

1979年廣州昆明對越備戰,鄧小平一紙調令臨陣換将,現在方知智慧

結束語

時過境遷,一晃眼,許多英雄前輩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這些後來人必須謹記,是英雄前輩們給予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即便是在旁人不能了解,甚至飽受世人質疑的情況下,仍舊堅持守護國家和人民。

發生于1979年的解放軍“臨陣換将”一事,從表面上看,似乎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用回顧曆史的眼光去分析這件事,就不難發現,這實際上是當時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上司人為祖國、為人民而做出的英明決策。

對越自衛還擊戰結束後,中國迎來了發展經濟的“黃金十年”;長達10年的“邊境輪戰”結束後,中國再次迎來了發展經濟的“黃金十年”,為今日中華之崛起奠定了基礎,在此,向英雄前輩們緻敬!

參考資料:

[1]宋國濤:十大司令員許世友李德生楊得志楊成武秦基偉楊勇皮定均賀炳炎陳錫聯葉飛[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樂時鳴:虎将雄風:回憶王必成将軍[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

[3]肖兵:深切緬懷張铚秀将軍[C]//鐵流(32)201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