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闡述母體逐漸進化出“母愛”,像是負子蝽,親代為了保護蟲卵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生物進化出母愛,就人類而言具有偉大的現世意義。沒有哪個母親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即将分離時依依不舍,“母别子,子别母,百日無光哭聲苦”;對外出的子女心中有着無限的疼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哪怕自己年老依舊放心不下子女,“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母愛俨然成為天性。有些母親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可以高瞻遠矚、嚴苛教育,而有些卻目光短淺、溺愛無度,這樣的差別也造就了子女不同的未來。母愛無疑是偉大的,但卻也會在無形中帶來不可預估的傷害。趙太後無疑是後者,但觸詟(zhe,二聲)卻扭轉了她的想法。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圖一 慈母手中線)

在公元前265年,彼時趙惠王已逝,而趙孝成王尚且年幼,隻得由趙太後執政。當時的強國--秦便趁着新王執政動蕩的時期想侵占趙國,可以說首戰告捷,連奪三城。趙國是以陷入破滅的危機,求救于齊,齊提出長安君為質子的要求。趙太愛一向溺愛兒子,怎可能答應這一要求?甚至對那些不斷進谏的大臣發話:“再有人說令長安君做抵押,老婆子我必定朝他吐口水。”此時便出現了三個沖突,一是秦國入侵趙國引發的秦趙兩國間的沖突;二是齊國要求質子是長安君而引起的齊趙之間的沖突;三則是趙太後與臣子間就是否出質子而衍生的沖突,沖突層層疊疊,陷入僵局。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圖二 執拗的趙太後)

就在此時,左師觸詟拜見趙太後,打破了這個僵局。趙太後對這個人的出現,開始是憤怒的,畢竟那是一個想勸說自己同意兒子涉險的人。但觸詟并未同其他大臣一樣開門見山,反其道而行之。雖為“質子”之事而來,但隻字未提。他一看到趙太後便謝罪,說自己因為腳步有疾病而不能快行,是以很久沒來見太後,但又擔憂太後的身體,是以就有了這一次的請願拜見,緊接着就是與太後話家常,說一些日常活動、飯食之類的瑣事,并叮囑太後要一些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事。太後的心裡是孤獨的,觸詟的請安、問候都像多年的老友,使趙太後感到親切而溫暖,态度逐漸緩和,氣氛也不再那麼劍拔弩張,有了可以好好談話的機會。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圖三 觸詟請見)

人們最讨厭的便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僞君子,從不嚴于律己,卻用着高準則要求着他人。那些臣子在趙太後眼中無異于僞君子,畢竟被要求當“質子”是她的兒子,他人怎能了解她的擔憂與不舍。觸詟從母親的心理角度旁敲側擊,做到了書中所說的“聖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也”。

觸詟用自己的孩子做引子,先是說自己年邁,而最愛的小兒子舒祺沒什麼本事,冒死為他請求一份在王宮當護衛的差事,希望在自己死前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愛子,表現出一個普通的父親形象。趙太後聽聞這樣的表述自然是驚訝的,自然而然便會詢問對方,男人是否也會疼愛自己的孩子。觸詟對此作出回答:“甚于婦人”,之後便聲東擊西,說以為趙太後更愛女兒。太後聽後自然反駁,訴說自己對長安君的偏愛。觸詟就自己為何說太後更愛燕後而步入正題,将話題順利引到長安君身上,以此達到勸說的目的。

觸詟就何為“愛子”發表言論:父母若真的疼愛自己的子女,便應為孩子的未來做長遠的打算。正如趙太後當初為燕後送嫁,哪怕再悲傷女兒遠嫁,再如何的思念,也不會在祭祀的時候期望她會回來。這是因為在為女兒的未來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在将來可以繼承王位。太後自是對此深以為然。觸詟進而詢問趙王的子孫,是否有三代相繼為候的,其他諸國是否有? 提出“此其近者禍其身,遠者及其孫”,說明君王的子孫不是沒有傑出的人,而是因為他們享受着顯赫的地位和豐厚的俸祿,但是自己沒有絲毫的功業。父母對孩子的愛會耽誤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而身懷異寶,懷璧其罪便是因。彼時長安君便是如此,雖因母親的喜愛地位崇高,得到肥沃的封地,但也是以一直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将來老去,他用什麼立身于趙國呢?用太後這樣短淺的考慮長安君的未來,解釋了開始說太後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後的原因。

就是這樣看似家常的閑言閑語中,觸詟從“托子”引出何為“愛子”,陳述趙國及其餘他國後代不為候的事實,進而揭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真理。揭示出王子王孫隻有建功立業,才能得人心,方可為王。而那些養尊處優的貴公子是無法擔當重任、得人擁護的。這些言論毫無疑問地戳到了趙太後的心坎上,終于發現自己的目光短淺,愛雖深刻,但實際上卻也在傷害着自己最愛的孩子。就這樣太後同意了。于是趙國為長安君準備了百輛車子,派他去當去齊國當“質子”。齊國派兵援助,趙國得以脫險。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圖四 觸詟說趙太後)

丁氏二兄弟同日得子,名文龍、文虎。文龍有乞丐之相,其父憤然出走,寡母含辛茹苦教導成人,終高中狀元,光耀門楣。文虎有狀元之相,得父母百般順從、溺愛,竟步入歧途,攔路搶劫而身陷牢獄。都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是古人的智慧。過度的寵愛帶來的往往是悲傷的結局,登高必跌重。古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方得亞聖孟子;嶽母刺字,教子精忠報國,終得“中興四将”之首的嶽飛;陶母截發筵膑、封壇退鲊,育得一代名将陶侃;歐母畫荻教子,促就北宋歐陽修。這些教子的故事,充分說明母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個母親是否修養好、有文化,以及她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一生。

趙太後為什麼從一開始的拒絕變為支援長安君入質于齊導語:趙太後的執拗反其道而行之循循善誘勿讓寵愛為溺殺結語:

(圖五 四賢母之一—孟母)

觸詟打破沖突僵局,進谏太後,雖為質子之事,卻能推己及人。深谙對方心中所想,談話時對症下藥,生動勸說。若趙太後最終不能将長安君交出去當“質子”,結果會如何?正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做出正确的選擇,才是真正的愛。無數的曆史事件告訴人們,子女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以守金玉之重”,哪怕是君王的孩子,若無功勳尚且不能得高位,擁人心,何況普通人呢?人類進化出“母愛”的目的是保護,而不是傷害。沒有像觸詟那樣富有遠見的老臣可以教導我們及時止損,是以更應向賢母學習。母愛雖為天性,但過滿則溢,寵愛需有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