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古今中外,大部分了解兵学或者研究兵学的人都认为,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然而,在睿智的大人物眼中,临阵换将不见得会坏事,反而对实现整个决策目标有着巨大作用力。

时间回到1979年1月1日,中国对越还击前夕,广州和昆明两个军区正在调兵遣将。这一天,中央军委下达了一项重大调令: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原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这样的调令,不仅让见证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一头雾水,甚至连后来人都难以理解其中的缘由。因为王必成将军自1969年开始担任昆明军区副司令,于1971年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至1979年初,算是坐镇西南边陲10载,其对前线各方面的了解程度,肯定会比初来乍到的杨得志将军更具优势。

大部分人认为,战前换将,原有的作战部署、战术等细节必然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会影响整个作战结果。那么,当时以伟人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前辈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基本常识吗?

非也!用现代人的眼光回头看,实际上,邓小平之所以临阵换将,那是因为他们老一代伟人有着异于常人的智慧和眼光。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总而言之,战前让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指挥昆明军区部队,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论战功、论资历,王必成将军和杨得志将军不相上下,论年龄,两人也只是相差一岁。同时,王必成将军即便是在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过程中,也不在对调名单上,可见国家对其的器重。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中央军委决定要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的时候,王必成将军的短板就出来了;1978年11月1日,越南方面制造了“庭毫山流血事件”后不久,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对越进行自卫还击。

越南方面虽然是这场战争的挑起者,但师出无名,处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挨打的局面上,为了避免吃大亏,必然会根据中国广西、云南边境两地的中国军队部署情况作出相应的防御部署。越南方面挑起这场战争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与中国云南对应的越南第二军区,少不了要对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的指挥风格、战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摸底工作。

王必成将军在昆明军区工作10年,恐怕越军早就对其个人生活规律、工作特点、思维特点等方面了如指掌,这样一来,中国昆明军区和越南第二军区之间都是互相了解,这场仗就不好打。

等越南第二军区根据其自身所了解的情况作出相应的防御部署后,中国突然让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指挥昆明军区部队作战,那么,部队战术特点、战斗风格等方面会发生巨大变化,越军想见招拆招,已经来不及,能够起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牛刀杀鸡,能够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在开国将星云集的时代,杨得志将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比王必成将军的知名度高。因为杨得志将军在红军长征中曾担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这个红军先遣团的团长,为中央红军打开了生路,是战功显赫的老将。

其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得志将军曾担任过志愿军总司令,指挥过百万大军,让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列强占不到便宜,当时世界各国高级将领对其都有所耳闻。

而王必成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高的职务是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这样一对比,杨得志将军是战区司令,王必成将军是战区集团军司令,前者国际知名度更大。

对越自卫还击战前,让国际知名度更高的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能够让世人明白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狠狠教训来犯之敌的决心;更能在气势上杀一杀越军的锐气,因为中国一出手,就启用连英、美等列强军队都不敢小看的世界级名将,作为解放军学生的越军,哪里还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

再以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为例,赵国不知什么原因,让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接替老将廉颇镇守长平地区,这个时候,赵孝成王的确是犯了临阵换将的大忌。但是,当秦国得知赵军主帅已经换人的时候,秦国也来了一个临阵换将,让名将白起出马对付赵括。

结果,赵军粮道失守,无人救援,赵括作为主帅,也无力回天,最后兵败身故,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为“秦灭六国”埋下了伏笔。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但秦国临阵换将,并不是兵家大忌,而是随机应变之策。

可见,中央军委临阵换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更不是什么兵家大忌。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三、群策群力谋发展

看过《亮剑》这部经典抗战电视剧的读者都应该还记得,剧中主人公丁伟在论文答辩上所讲述有关“国土防御重点”课题的桥段;还有主人公李云龙针对解放军解放某海岛作战而提出作战方案并被采纳的桥段。

《亮剑》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作品,但剧中很多经典桥段,都是取材于历史事实的故事片段。这样的桥段能够说明,解放军重视集思广益、强调群策群力对各项决策成败的作用,是有事实根据的内容。

毛主席和朱老总等伟人在带兵时,就十分重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各项决策成败的作用。

例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中,就有名将预料到,美、英等国家的海军,必然会在仁川地区发起登陆作战,切断朝鲜人民军后路的行动。结果,事实与预料所得结果吻合。

《孙子兵法·计篇》特别强调战前预测工作的重要性。解放军作为一支善用兵法的精锐之师,面对即将发生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前不可能出现预测谋划工作做不到位的情况。

可见,大战在即,中央军委突然让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指挥昆明军区部队作战,是因为这两位将军的战前分析结果引起的人事变动。

按照解放军工作惯例,面对越军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大家先是考虑要不要打一仗的问题。经过权衡利弊,大家一致认为打一仗更有利的时候,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打更合理的问题。

此时,各大军区司令员都根据个人见解,制定出相应的作战方案、计划,就像经典抗战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那样,为大军出谋划策。

大家的作战方案、计划统一递交到中央军委后,再由身经百战的开国军事家们开会研讨,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算,谁的建议更具可行性、更具合理性,就由谁负责执行。

由此可见,战前让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指挥对越作战,是解放军充分发挥群策群力谋发展方针的结果。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四、实现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

1979年,解放军是一支已经长达26年没有打过大仗的部队;要想保持解放军的战斗力,那就必须实施部队现代化建设。

那么,部队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实现现代化分工,不论是哪个岗位换人,整体战斗力不能落下;每一个岗位之间,每一个作战单位之间,都能够默契协同,都能够保障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王必成将军坐镇昆明军区10年,其有足够的能力带兵打好对越自卫还击这一仗。但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所以,保一方平安的责任重大,不能过于依赖某个将领、某个作战单位的能力。

让杨得志将军接替王必成将军指挥昆明军区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能够从侧面验证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一来可以验证杨得志将军“尚能饭否?”;二来可以验证昆明军区其他将士的战斗力如何。

退一万步讲,假设在作战初期,昆明军区全军将士作战不力,那么,当时的中国还有成都、兰州这些军区的部队;在将领方面,还可以调回王必成将军,或者启用秦基伟这些名将。

用战争考核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最终结果最有说服力。结果,杨得志将军也好,昆明军区其他将士也罢,大家都不负众望,尤其是在杨得志将军患病住院期间,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接过指挥西线作战的重任,制定出了相应的作战方案和相关作战指导原则,为西线部队打赢这场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是因为解放军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分工,不论是哪个岗位换人,整体战斗力不能落下”的初期目标,所以,对越自卫还击战后,面对死性不改的越军,中国就有了长达10年的边境轮战,各大军区及军事院校学员都有机会参加实战,为今日之强军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此说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夕临阵换将,是为了实现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目标而做出的决策。

1979年广州昆明对越备战,邓小平一纸调令临阵换将,现在方知智慧

结束语

时过境迁,一晃眼,许多英雄前辈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必须谨记,是英雄前辈们给予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即便是在旁人不能理解,甚至饱受世人质疑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守护国家和人民。

发生于1979年的解放军“临阵换将”一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用回顾历史的眼光去分析这件事,就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当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为祖国、为人民而做出的英明决策。

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中国迎来了发展经济的“黄金十年”;长达10年的“边境轮战”结束后,中国再次迎来了发展经济的“黄金十年”,为今日中华之崛起奠定了基础,在此,向英雄前辈们致敬!

参考资料:

[1]宋国涛:十大司令员许世友李德生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杨勇皮定均贺炳炎陈锡联叶飞[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乐时鸣:虎将雄风:回忆王必成将军[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3]肖兵:深切缅怀张铚秀将军[C]//铁流(32)2016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