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到這個擁有絕色容貌的女子,竟然在自己的兒子家裡,突然面紅耳赤,大聲道:“不殺你們天理難容!”卻見朱高煦攔住朱棣,道:“父皇不能殺她!”朱棣怒不可遏,拔出寶劍,指着朱高煦罵道:“你這個逆子,着實該殺!”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殺自己的兒子呢?事情還要從頭說起。衆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在選擇儲君人選的時候,其實更喜歡次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無論從外表長相,還是内心性格,都與朱棣非常相似。而且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累立戰功,在軍隊中頗有影響力。

反觀長子朱高熾,為人敦厚老實,缺乏心機手段,且身體肥胖,多有疾病。在正史的記載中,朱棣最終棄朱高煦,而選擇朱高熾,除了遵循立長立嫡的禮法制度之外,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優秀的太孫朱瞻基,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
不過在野史中,可就是衆說紛纭了,其中有一種說法最為曲折離奇,而且還與一位女子有直接的關系。朱棣靖難之功之後,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雲南,可是朱高煦撒潑耍賴死活不肯離開京城。因為一旦去雲南就藩,即是徹底告别太子之位。
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無奈又将其封地改到了山東樂安,公元1417年(永樂十五年),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樂安州。不過按理說,藩王沒有皇帝的旨意,根本不能随意離開自己的封地。但是朱高煦非但經常離開封地,甚至還時常私自入京。
一年之後,朱高煦帶着幾個親信,以及貴重的禮物,回京給朱棣過壽。朱棣雖然對他私自進京的行為非常生氣,但畢竟是兒子的一片孝心,是以罵了他幾句也就不再追究了。樂安離京城路途遙遠,朱高煦為了趕上父親的壽辰,馬不停蹄連夜趕路,到達京城的第二日便染了風寒,一病不起。
朱棣心疼兒子,便抽了個空微服出宮去探望朱高煦的病情,身邊也隻帶了六名大内侍衛。待他們行至相對比較僻靜的地方時,忽然有十幾個黑衣人,提着明晃晃的兵刃襲擊他們。這些人個個武藝高超,而且使得全是令人斃命的殺招,沒有一絲的拖泥帶水。
幸好這六個大内侍衛的身手也不錯,倒也能頂得住他們的攻擊,領頭的校尉一邊打鬥一邊吆喝路過的百姓:“勞駕各位,到五城兵馬司知會一聲,讓他們立即帶兵過來!”大多數百姓怕惹上事兒,趕緊匆忙離開;有幾個百姓看到黑衣人的打扮,認定他們必是歹人,便向附近的衙門報案去了。
黑衣人沒想到大内侍衛會有這麼高的身手,時間緊迫他們不再與侍衛糾纏,直接殺向終極目标朱棣。六名侍衛将朱棣護在中間,朱棣冷靜地觀察局面,多年的戰場經驗讓他輕松地判斷出這些黑衣人的頭領是誰,看那人的姿态分明就是一位女子。雙方大戰半個時辰,黑衣人仍然沒有得手,領頭的女子有些焦急,便親自提劍刺向朱棣。
與此同時,五城兵馬司指揮帶着兵馬殺了過來,朱棣見狀指着那位女子,大聲喊道:“擒賊先擒王!”衆人會意,立刻向那女子沖去。黑衣人似乎早有準備,見勢不妙即刻分散逃竄,朱棣吩咐校尉:“其他人不重要,一定要抓住那個女子!”校尉點了點頭,帶着官兵向女子追了過去。
良久之後,校尉匆忙趕回,在朱棣耳邊低語了幾句,朱棣聽罷心中不禁生起一股寒意,臉上亦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朱棣定了定神,道:“随朕去漢王府,是不是他一查便知!”朱棣趕到時,官兵早已包圍了漢王府,朱棣和六位大内侍衛一起走了進去。
朱高煦雖然有恙在身,但皇帝親臨,他也要出來迎接。朱高煦見官兵将自己的府邸圍得水洩不通,疑道:“父皇這是為何?”朱棣凝視朱高煦,竟看不出他是故作姿态,還是确實不知。朱棣收起神色,道:“朕在路上遇到了刺客,侍衛追擊之時,發現她逃進了你的府邸。”
朱高煦被吓得臉色發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緊張地回答:“父皇受驚了,兒臣實在不知啊!還請父皇詳查,還兒臣清白!”朱棣笑道:“要查倒也簡單,那賊首是個女子。你隻消将府中衆女子喚出來便是。”朱高煦道:“兒臣此次......此次并沒有帶女眷,隻是昨日生病,剛剛買了兩個丫鬟在身邊侍候,兒臣這邊将她們喚來!”
兩個丫鬟都在十四五歲的年紀,身材瘦小,面容稚嫩,一看便知她們沒有習過武藝。朱棣疑惑地看了看校尉,意思是你到底看清楚了沒有,校尉回答道:“屬下絕沒有看錯,她的确進了漢王府。官兵已将漢王府包圍,她不可能逃脫,況且她的腿還受了傷。”
朱棣點了點頭,冷冷地對朱高煦道:“你既然不承認,朕可要搜查你的王府!若發現了可疑之人,别怪朕六親不認。”朱高煦眼神飄忽不定,猶豫了片刻道:“不敢欺瞞父皇,兒臣這次進京還帶了一個妾室。兒臣是怕父皇怪罪我沉迷女色,是以未敢承認,兒臣這便喚她出來。”
不一會兒,隻見一個年齡稍大點的丫鬟攙扶着一個女子,一瘸一拐地走來出來,那女子走到近前,對朱棣道:“不必查了,刺殺你的人就是我!”朱棣心若針紮,他沒想到這個刺殺自己的絕色女子,竟然是兒子的妾室。
他先是恨恨地看了看跪在地上直哆嗦的朱高煦,而後打量着女子問道:“恐怕你不僅僅隻是高煦的妾室吧?說出你的真實身份,或許可以讓你少受些苦!”女子大笑,道:“既然敢刺殺你這個狗皇帝,就沒想着能活着回去。至于我的身份,你還是問問你的好兒子吧!”
朱棣被氣得面紅耳赤,大怒道:“不殺了你們天理難容!”他正要揮劍砍殺,不料朱高煦卻攔住道:“父皇不能殺她!”朱棣見兒子護着她,以為兩人是同夥,怒火更添三分,他拿劍指着朱高煦道:“你這個逆子,着實該殺!”
朱高煦連忙起身閃避,解釋道:“父皇若是殺了她,兒臣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朱棣聽罷愣了一下,這才緩過了神,莫非這女子在挑撥離間?就在此時,那女子和她的丫鬟倏然倒地,看樣子已經服毒自盡了。
其實刺殺朱棣的女子正是白蓮教的人,朱高煦就藩山東樂安之後,她奉唐賽兒(白蓮教女首領)的指令,混入朱高煦身邊。她憑借過人的姿色,得到了朱高煦的寵愛,之後又慫恿朱高煦進京,借機刺殺朱棣。刺殺行動失敗,女子自知難逃一死,如果在臨死之前,能離間朱棣父子也算沒有白死。
那麼問題是,朱高煦真的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嗎?這個的确不好說,客觀地分析,朱棣被殺對朱高煦更有利,因為對付他的哥哥朱高熾比對付朱棣容易得多。究竟是白蓮教利用朱高煦,還是朱高煦利用白蓮教,不過随着那個女子的死亡,成了無法解答的謎團。
退一步說,就算朱棣相信他是被人利用的,朱高煦也必将徹底失去朱棣的信任和争奪儲君的資格。不久之後朱棣将朱高煦身邊的親信之人盡數誅殺,并且削去了他的兩個護衛軍。即便如此,朱高煦還是不死心,仍是等待謀反篡位的機會,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