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三:加爾文的神學觀點2

基督教之四十三:加爾文的神學觀點2

加爾文對于城市的物質建設十分重視,他強調個人和社會兩者的互相責任。他認為作為一個社群,沒有人可以謀取私利。城市的财産需要為它的成員共同享用。從社會的角度說,社群應當照顧好每一個人的生活,特别是政府要對窮人實行救濟,對乞丐要嚴禁,加爾文允許貸款可以有5 %的利息,但他不允許人謀取暴利,更主張對窮人進行無息貸款。同時,他提倡發展工業和商業,特别是發展絲綢業和制衣業。他主張要對每個日内瓦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享受勞動生産之權利。加爾文主張每個人都要以勤勉的态度努力完成上帝賜給他們的天職,用做好本職工作的辦法來實作對上帝的贊美,因為上帝呼喚人們去幹一種工作,是以各行各業之間無高低尊卑之分。

  傳統的僧俗兩界職業間的嚴格界限被取消了,加爾文認為,一個虔誠的農民所幹的活并不比一個教士來得低下。一種體力活也可以被認為是人們在履行天職,服從上帝的召喚,是以也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對" 天職" 的強調,還意味着一切工作機會将對普通人開放,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加爾文還認為,努力工作是基督徒的責任,是以事業的成功是基督徒的行為證明,然而富裕并不是選民的标志,貧窮也不是棄民的标志。加爾文拒絕把個人私利放在重要位置上,但主張實作征服管理下的公共利益和社會福利制度。當法國的新教徒逃亡日内瓦時,加爾文主張對他們進行幫助。他讓這些流亡者成為城市的公民,成為他最得力的社會基礎。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三:加爾文的神學觀點2

  加爾文的神學在許多方面都接受了路德的教義,路德的原罪說、人類不能自我完美和前定論等概念,對加爾文發生很大影響。但是加爾文同路德也有許多差別。路德主張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完全分開,不承認在塵世能夠建成上帝之國。路德認為宗教的信仰是很個人化的事情,在世俗和社會的事務上要服從世俗的統治者。加爾文教則提倡建立人間的上帝之國,要求把神學和政權結合起來,通過神聖化了的政府機構,建立基督教新秩序。路德的改革結果把教會置于諸侯的統治之下,而加爾文的日内瓦則把城市新教化,日内瓦成了一個新教的大學營和大教堂。

  加爾文是一個強調紀律和秩序的人。1530年後,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有所衰弱,由于過于依靠諸侯,失去人們的支援。加爾文的宗教卻帶給了人們新的宗教改革高潮。加爾文沒有象路德那樣陷入個人的靈魂折磨和沉思之中,他是平靜地轉變為一個新教教徒的,因為加爾文時期新教的陣營已經存在,而在路德時代這是沒有的。

  路德的神學具有神秘主義色彩,而加爾文在年輕時代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比較注重邏輯理性分析。加爾文受基督教人文主義影響,希望在人間實作基督教王國。

  加爾文把對上帝的信仰分為進階和低級兩種。在低級階段,要求信仰和服從上帝,在進階的階段上,要成為實作上帝的目标的自覺的工具。隻要相信自己是按上帝的計劃和意志行事,就不必擔心靈魂得救的事情。加爾文提倡高度的律己精神,隻要律己,信仰上帝,就會成為上帝的選民。加爾文教是以有一個具體的目标,即在世界上建立上帝的教會。

  加爾文對人類的缺點不能寬容。對于人類的成就,他也把這歸于上帝的工作。他的宗教也是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之門十分狹窄,但深刻有力。

  加爾文提倡的選民概念,不認為人們有很多個人的選擇自由,他更強調上帝的計劃,任何事情歸根結底是完成上帝的計劃。在這一點上,加爾文雖然同路德是一緻的,但加爾文似乎要比強調個人與神神秘交往的路德更加注重集體性的經驗。

  前定論的概念意為有些人會靈魂得救,有些人不能靈魂得救,人的行為是不能改變這個狀态的。但是選民們自己是知道他們能夠靈魂得救的,因為有迹象會告訴他們乃是上帝的選民。例如,他們知道自己是在上帝一邊,是在履行上帝的使命,在過一種神聖的生活等。一個人隻要思考自己的行為,有一種從神那裡來的使命感,就會感到上帝的呼喚,進而認識到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一狀況。

  加爾文教強調教會是基督教徒團聚的地方。是以,它是一個大衆化的場所,不是一個世襲的教會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加爾文認為教會不能掌握在諸侯和貴族手裡,應當交給人民來掌握。具體做法是,由人民來選舉神職人員,是以從這一點來說,加爾文的教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加爾文教的成為上帝的選民的理論和教會必須民主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歐洲曆史。在加爾文的影響下,日内瓦成為一個上帝之城。人民團結在加爾文教會中,反對世俗的統治者。歐洲各地的人民來到這裡學習加爾文教,他們回去以後,就把加爾文教傳遍了歐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