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倆最近又下海了,
《國家地理》傳奇夫婦
David Doubilet和Jennifer Hayes。
David Doubilet與鲨魚
圖源:underseaimagesinc.com
Jennifer Hayes與鳄魚
攝影:DAVID DOUBILET
David Doubilet和Jennifer Hayes,一直是水下攝影界的傳奇人物,他與妻子Jennifer Hayes一起為《國家地理》制作過70多個圖檔故事以及若幹書籍,探秘無數獨特的海洋環境并拍攝了無數罕見海洋生物的影像——此次,他們再度聯手,遠洋夜潛,在無盡漆黑中照亮了深海的“精靈”。
深海的鲨魚會發光:圖為燈籠烏鲨(Etmopterus lucifer),它們栖息于150-1250米下深海,體長近半米。魯汶大學研究人員Jérôme Mallefet估計:在540種已知鲨魚中,10%以上都能生物發光;如1.8米長的铠鲨(Dalatias licha)也會發出藍光,且為世界已知最大發光動物之一。
攝影:JÉRÔME MALLEFET
海洋占地球水資源97%,從水下200米開始,即進入弱光帶和無光帶,那裡的海水,變成了黑得沒邊的“墨汁”,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據2017年4月4日于《自然》網站釋出的文章中提到,深海生物中超3/4可以生物發光,或吸引獵物、或威懾敵人,或者吸引異性。
琵琶魚又名鮟鱇,生活在2-500米水下,在深海的無光帶,它們會通過生物發光吸引獵物
攝影: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其實,想領略無光帶海洋生物的神奇,無需下潛到人迹罕至的200米以下——等到夜幕降臨,即使海下30米的地方,也成了夜幕下的萬花筒。
這是印度尼西亞海岸一條硬币大小的幼年角箱鲀,栖息深度為18-100米
攝影:JENNIFER HAYES
印度尼亞的深海,一隻遊弋遠洋的烏賊噴出墨汁
攝影:JENNIFER HAYES AND DAVID DOUBILET
菲律賓海域一條栖幼年短吻絲鲹,栖息水深為20-100米,身後的鳍絲讓它形似水母,可能具有吓退夜海捕食者作用
David Doubilet說,日落後在開放海域潛水,就像——
“正坐在貴賓席,
觀看着世上最稀奇的動物遊行表演”。
當夜幕降臨在公海之上,浮遊動物們從深海遊向較淺水域覓食,正好成為這隻幼年螳螂蝦的盤中餐
一條綴着燈珠的下潛繩靜靜沉入30米水下,夜幕降臨,即使水不太深也秒變“濃墨”。David Doubilet和Jennifer Hayes裝備着全套水肺、密密麻麻的燈具和扣在潛水服上的單反,落進瑰麗的“夜海王國”。
(※潛水員會将一根點綴着明亮燈光的繩索放入海中;繩索連接配接海面的浮标;潛水員和他們的船都朝向光線,以避免在夜海中迷失)
紐鰓樽,一種凝膠狀無脊椎動物,大小從指甲蓋大小到30多米長不等。紐鰓樽聚集在一起,彼此連接配接形成發光鍊,利用電信号同步運動。
入夜後浮遊動物從深海遊向淺水覓食,比如上圖的水母,以及下圖被蝦形片腳類動物環繞的幼年蓑鲉。
“夜海令人迷醉,但常讓拍攝者碰釘子,因為許多動物既微小又靈動。有時你正忙着對焦,它四下随便一扭,你可能就拍不成了。”
圖為某種生物的卵塊
攝于菲律賓阿尼洛,燈塔水母,“返老還童、永生不滅”,一般水母會在有性繁殖之後死去;而燈塔水母卻可以回到“水螅型”,且無數次循環,獲得“永生”,這種永生奧秘依然是謎。
海蝴蝶
百慕大群島海域的飛魚,它們能把胸鳍像翅膀一樣展開,能淩空滑翔200米以上
“如同到了星河。”
Doubilet如此描述遠洋夜潛。夫妻二人抓拍到許多生物罕見的幼體樣貌,但随着洋流把他們漸推漸遠,二人必須留心氣泡浮起的方向,才能辨識上下;還要盯着下潛繩上的燈光,以免漂遊到離船太遠的地方。
這條成年馬鲹不但利用水母藏身,還能像坐快艇一樣“開”着它走。水母使捕食者退避,而幼魚吃掉水母身上的寄生蟲。
為了安全度過漫漫長夜,一隻鲹科幼魚騎在了海月水母背上
這條幼魚将自己藏在水母體内
一隻片腳類生物坐在水母上搭便車
David Doubilet和Jennifer Hayes夫婦二人在夜色下深海探險,着實讓人心生向往;而來自日本的《國家地理》供稿人Ryo Minemizu也癡迷于此,隻不過他習慣獨享“深海的萬花筒”——
一隻幼體形态的菱鳍烏賊
攝影:RYO MINEMIZU
日落時分,日本海岸潮水退去的時候,專攻科學領域的水下攝影師Ryo Minemizu,在靠近魚群繁殖區的海底支起三腳架,然後安裝30盞彩色LED燈;接下來,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内,他會靜待燈光吸引美麗的浮遊生物前來,然後根據其體形大小,利用微距或廣角鏡頭進行拍攝。
這些生物幼體的平均長度為1-4厘米,有些甚至隻有2毫米。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浮遊動物圖檔經過了很多倍的放大。
一條美麗的星蟲幼蟲漂浮在水中,成年星蟲是細長形的
一隻半口壯麗水母的幼體形态
這是一隻腹足動物幼體,通過有纖毛的伸展膜運動
一隻處于性繁殖階段的晶九角水母
一隻海葵幼體
一隻锉蛤幼體
一條飛魚幼體
Ryo Minemizu20多年來一直在日本海岸潛水、拍攝,“我想讓盡可能多的人看到美麗的海洋世界。”Minezimu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激發大家對海洋生物的興趣,以及對保護它們的重視。
但是如今,水下1.1萬米,在“永遠黑夜”的馬裡亞納海溝,塑膠污染依然在蔓延、毒害那些“藏得足夠深”的生靈,一旦塑膠顆粒沉入最深海底,它們也就無處可去。
這種像蝦一樣的片腳生物正在海底吃微塑膠,即使在人類已知最深的海底也有它們的身影。一個英國研究組從世界最深的6個海溝捕獲它們,發現其中大部分都吃過塑膠了——比例為80%。
攝影:DAVID SHALE
購買2022國家地理中文月曆
※新疆西藏以及疫情影響地區暫不發貨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