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作者:外婆的菜單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江西樟樹,背野面河,瀕臨贛江,其名稱緣于遠古“聶友射鹿”的傳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說。

得地勢、交通的便利,袁河贛水交江口沿江兩岸生産的枳殼、陳皮等中藥材,早在宋神宗年間就已經被作為“貢品”進入皇宮。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後來,随着樟樹藥商貿易範圍的擴大,名聲大振。緊跟而來的是逐漸興起的藥膳文化,樟樹藥膳遵循“醫食同源,藥膳同功”的現代養生理念,研制出了涼拌枳殼、蟲草花幹煸牛肉絲、天麻童子雞等100多道藥膳,這些藥膳獨特的制作技藝還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說到藥膳,當地一家老店裡的一道“芡實淮山焖豬肚”深受大家喜愛。芡實祛濕健脾,淮山潤肺養顔,豬肚補氣養胃,總之,每一味食材都自有它的食用功效。

芡實淮山焖豬肚與中醫著名健脾食方“四神湯”頗為相似,隻是其中少了茯苓、蓮子這兩種藥材。四神湯是由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彙集在一起後制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顔、降燥等很多益處。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有22年廚齡的樟樹大廚,常年做這道藥膳給食客吃,看看他是如何做的吧。

【食材】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豬肚、芡實、淮山、枸杞、豬龍骨。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做法】

1、處理豬肚。先将豬肚用清水清洗幹淨,放入面粉中反複抓洗,去除表面的黏液,然後放入沸水中汆煮2-3分鐘以去除腥氣,随後撈出,再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幹淨,撇去雜沫。

豬肚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材,也是很多懂吃的老饕們的最愛,按中醫“以形補形”來說,豬肚是補益脾胃的佳品,自古以來豬肚就被視為“補藥”,是藥膳主要食材,能健脾開胃,補而不燥。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菜市場的豬肚一般都是新鮮的,我們在挑選豬肚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挑選太白的,這種可能被漂白過。豬肚作為下水,也不要儲存食用,最好吃新鮮的,否則不利于健康。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豬肚雖美味,可要吃到嘴卻并不簡單,因為它的味道很重很難去除。豬肚就是豬的胃,彙聚了五谷雜糧,如果清洗不幹淨,那味道一般人可受不了。這裡教大家3個清洗豬肚的小技巧,保證洗過之後幹淨又無臭味:

①将豬肚放在一個大點的盆子裡,撒兩勺鹽用手抓捏,再把豬肚子翻過來撒鹽抓捏,剪去豬肚表面的白色肥油和粘在内膜上的髒污,如果有細小的管道也一并去掉。肥油雖然看着白淨,但這層油脂其實是豬肚臭味的重要來源。

②在清洗豬肚時,撒上一勺的鹽一勺白醋,浸泡大約10分鐘後,用力搓洗,最後用清

水洗去即可。

③将面粉撒在豬肚的表面上,然後用手将面粉均勻地抹開,将豬肚全部覆寫上面粉就

可以了,接下來将有用清水清洗幹淨即可。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2、鍋内放水,将豬肚内面朝外,再次放入鍋中煮10分鐘,水中可放幾片生姜去味,随後熄火加蓋焖15分鐘,再取出稍稍放涼,改刀切成3cm長的片。當然,切片之後也可以再焯一遍水。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豬肚焯水用冷水還是熱水,其實是很有講究的。

冷水下鍋,随着水溫逐漸升高,豬肚裡的血水會慢慢析出,肉塊會從裡到外的熟透,可以有效減少肉的腥味;熱水下鍋,豬肚表面蛋白質短時間遇熱變性緊縮,肉裡面的血水就被鎖住,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豬肚的嫩度。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是以豬肚最好是冷水下鍋!冷水下鍋!冷水下鍋!重要的事說三遍。

3、将淮山和芡實用清水清洗幹淨,山藥去皮,先橫切再豎切成小段,芡實瀝幹水分備用。裡含有皂角素,去皮後會有一種黏液,這兩種東西會刺激皮膚引起過敏,是以在給淮山去皮的時候可以用幹淨的清潔球在水下來回輕輕搓,或者戴上一次性手套處理。

《山海經》中有一味中藥—薯蓣,後來因唐代宗名“豫”,與“蓣”音同而避諱,故改名為薯藥,到了宋朝,宋英宗名“曙”,與“薯”同音而諱薯,又改名為山藥,現在成為家常食材,也可以說是中藥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味中藥材。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民間素來将淮山和山藥并為同一種食材,兩者隻是稱呼不同而已,稱為淮山聽起來更高雅上檔次,其實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用我們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解釋兩者的差別,就很好了解。因為産地的不同,原本相同的東西也許會成長為完全不同的兩個類别,這個比喻可以說是相當貼切的。在我國,淮山的原産地就在江蘇安徽附近,也隻有那裡産出的才能被稱為淮山,而其他地方産出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山藥。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淮山也被叫做“鐵棍山藥”,有點像棍子,有特别的紅斑,比山藥小,而且密度比較大,拿起來有點像拿石頭的感覺。它與山藥總體來講有三大點不同: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其一,淮山相比普通的山藥多了一種青春因子,這個物質是我們保持生命活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物質。對我們人體延緩衰老、抵抗疾病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其二,淮山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藥品,在養生中我們更多的是将其當成一種藥膳。而山藥,我們更多的是将其當成是一種食物,相信不少人也都吃過用山藥制成的食材。

其三,将鐵棍山藥折斷,可以感應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普通的山藥不隻肉質沒有這麼堅固,且粉性也不足。淮山煮出來的口感是很軟糯的,像洋芋,山藥是脆生的,像蓮藕。

4、鍋内放入适量水,芡實冷水下鍋,煮熟盛出備用。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清沈朝初《憶江南》雲:“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瓯,細剝小庭幽。”

這其中的“雞頭”就是芡實,它的外形酷似雞頭,“雞頭”裡面藏着一顆顆種子,也就是芡實,是可以食用的部分,是以也俗稱雞頭米。古藥書中說它是“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糧菜佳品,更有“水中人參”的美譽。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挑選芡實時,以沒黴味,沒酸臭,沒硫磺味的最佳;以顆粒完整,飽滿均勻,無碎屑、泥雜,身幹不蛀者為佳。一顆圓圓的芡實淺紅米白相配,粉雕玉琢,煞是可愛。

芡實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主産于湖南、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原植物生于池塘、沼澤及水田中,喜溫暖濕潤氣候和陽光充足。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在《本草中國》中就有拍攝記錄芡實的采摘十分辛苦。

在夏季的淩晨到水田或池塘中乘着小船或木盆采摘,因為葉子背面有刺,還需要戴手套或用刀具收割,總之,全靠人工,煩難至極。并且采下的芡實還得放入清水淘洗、浸泡,然後用刀将外面的種皮削掉,取出種仁後曬幹,才算告一段落,可以說是“粒粒皆辛苦”了。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蘇東坡也很喜歡吃芡實,而且吃法别出心裁,把一粒煮熟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然後慢慢咽下。其實,芡實的藥用價值要比它作為糧食的地位高得多,蘇東坡也許就是沖着這個來的,它最大特點,是蘊含豐富的澱粉,是以有人把它當飯吃,有人将它當作備荒之用,就是李時珍說的“以備歉荒”。

5、取适量豬龍骨,熬成龍骨湯,隻需湯不要龍骨。将龍骨湯倒入鍋中,随後倒入豬肚和芡實,煮沸。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豬龍骨是豬脊背上最長的一塊骨頭,肉瘦,脂肪少,含有大量骨髓,有滋陰清熱、養肝明目的功效。烹煮時柔軟多脂的骨髓釋出,多用于煲湯,另外骨髓也可以趁熱作為開胃小點的塗醬。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煲豬肚湯,最好要放白胡椒,它能去除豬肚的異味外,還能暖胃祛風,如果沒有白胡椒粒,就湯煲好後撒上白胡椒粉。

6、将煮沸的豬肚湯與芡實一起倒入高壓鍋中,蓋上鍋蓋,炖煮8—10分鐘左右。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在炖湯上,多數人認為砂鍋熬出來的食物更營養,慢熬慢炖,營養物質慢慢析出。而高壓鍋煮出來的食物,會造成營養的流失。實則不然,高壓狀态下焖煮的食物,鍋内的水蒸氣和水分會跟更均勻地浸透到食物内部,将食物分解,反而能更大程度鎖住營養。

像豬肚這類動物性食材,最好還是使用高壓鍋,操作簡便還能節省時間。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7、高壓鍋放出蒸汽後開蓋,放入淮山段,蓋上鍋蓋再炖煮2分鐘左右即可開鍋食用。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淮山質嫩,不能長時間炖壓,而芡實與豬肚一起焖煮,可以更好地保留豬肚的原味,使湯汁更為鮮香濃郁。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前面說到的與芡實淮山焖豬肚相似的四神湯,關于它的出處,其實也有一個小故事: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随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于日夜操勞,水土不服,相繼病倒,這種病症連禦醫也束手無策。于是乾隆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炖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之後,果然立即痊愈。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後來,每有官員南巡,都用此方炖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這道湯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當這藥方傳到台灣之後,由于不清楚四臣湯的由來,并且 “臣”和“神”的台語發音相同,是以以訛傳訛而成為“四神湯”。

四神湯,究竟有沒有這麼“神”,我們不得而知,但也足夠證明這道藥膳的大抵效用了。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這道藥膳湯鮮味濃,豬肚熟透卻仍留有韌勁,淮山粉糯綿甜,芡實混着湯水喝舒暢無比。比較适合身體比較瘦,營養不良,而且想增肥的人喝,或者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态、膚色暗淡,失眠長斑,内分泌失調的中青年女士食用。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踏上樟樹市這片古老的土地,給人感觸最深的也許并不是各種各樣的藥材,亦或聞名内外的四特酒,岩鹽和大碼頭,而是這些随處紮根,濃蔭蔽日的婆娑古樹—樟樹。以緻于常常給人一種錯覺,樟樹的取名并不是來自什麼傳說故事,而是因為這些千年古樟。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古樟沉澱的底蘊和氣度,給予樟樹人一種綿延的力量。正如他們對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從中藥的進貢到日益精良的中藥炮制,最後到藥幫樟幫的發展壯大和藥膳的弘揚。樟樹人一直靠着踏踏實實、刻苦專研的精神,不斷擦亮“南國藥都”的城市名片。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