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開國上将後,劉亞樓衣錦還鄉,見到村民時内心卻十分糾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面對親人們淚流滿面,而在此次回鄉之後,劉亞樓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呢?這是因為有一位老婦人問了他一句話:我家孩子呢?

談及這個事情,他頗多感慨。在外征戰的數十年當中,毛主席的帶領下,他與戰友并肩作戰為自己的家鄉趕跑了侵略者,大大小小的戰役當中,不管面對怎樣的損傷,都不曾見過這個鐵血男兒掉淚的模樣,可唯獨面對自己的鄉親時,他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1910年4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武平縣的劉亞樓,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清朝宣統年間,在他出生的次年就爆發了武昌起義,一個政權交替的年代注定着劉亞樓不會面對一個平穩的成長經曆。
伴随着槍聲和炮火成長的劉亞樓見慣了統治勢力的醜惡嘴臉,這些聲稱自己是國家的統治者,但不能夠為中國百姓謀福利,這樣的統治逐漸引起劉亞樓心中的不滿,也正是因為這份不滿,才讓他與中國共産黨結下不解之緣。
1929年,劉亞樓在兩位介紹者的引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此确定自己的革命信仰為跟黨幹革命,從小就表現出不凡學習力的劉亞樓深得組織重視,也是以被送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
當得知自己被保送,劉亞樓在短時間之内憑借自己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語言進修,掌握了俄語,在他進修期間,他曾為蘇聯軍方針對蘇聯衛國戰争制定反攻作戰計劃,也是以受到蘇聯高層的重視。
人才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必争的資源,蘇聯高層也試圖将劉亞樓留在軍事學院當中,甚至提出為他申請國籍。
然而,劉亞樓心懷祖國,并沒有因為蘇聯方面的邀請而選擇同意,後來在1945年的時候,便跟随蘇軍回到祖國,參加了中國東北的抗戰。面對他碩果累累的一生,他無愧于黨群組織的培養,但是當他面對家鄉人民的時候,他卻淚流滿面。
再次踏入家鄉的劉亞樓,内心百感交集,越來越熟悉的景象讓他的腦海當中浮現出了自己成長的畫面,越靠近家的位置,他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當他終于和多年未見的鄉親們面見之時,那股沉重的感情得到了解釋。
當年他和26名年輕人一同離開家鄉,前往前線保家衛國。可如今再次回到家鄉的時候,卻隻有他一個人。那些年輕的生命,為了身後的祖國和親人,選擇在戰場上揮灑自己的熱血,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
26個年輕人無一例外戰死沙場,留下劉亞樓一個人獨自面對百姓殷殷期盼的目光。
當年的通訊設施還很落後,将士們戰死沙場的消息也不一定能夠及時傳回到家中,多少個夜晚,月亮的那一邊是思念家鄉的戰士,月亮的這一邊是牽挂戰士的親人。
站定在鄉親們面前,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讓劉亞樓面對大家的激動無語凝噎。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劉亞樓的親戚,這些人站在村門口迎接的,不隻是劉亞樓這個開國上将,還有自己期待多年的兒女,是以深知這份期待的劉亞樓心情更加沉重。
彼時,有一位老婦人上前詢問:我家孩子呢?看着眼前的老人,劉亞樓心中越發苦悶。老人早已經被歲月折磨得隻剩下佝偻的身軀和蒼蒼白發,早已渾濁的眼睛在看向劉亞樓的時候,溢出一種期盼的感情。
她期待着劉亞樓能告訴他們,當年一起離開的那26名年輕人如今身在何處,是否和他一樣,也捧着祖國頒發給他們的勳章一同回來。可是這一聲聲的問候,等不到孩子們的回答,隻能迎來劉亞樓一滴又一滴的淚水。
思索再三以後,淚流滿面的他反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懇切地告訴她:她的孩子在戰場上有多麼地英勇,國家群組織都為他感到驕傲,就在這些戰士們離開的時候,他們依然急切地想告訴自己的父母,自己從來沒有在戰場上為他們丢臉。
迂回的回答将那些不願被揭露的事實擺在人們的面前,看着老婦人眼中期盼的眼神變成止不住的淚水,劉亞樓的心中被深深地刺痛。每一位鄉親眼中的痛苦使得劉亞樓想起那二十六個與他一起離鄉的年輕人戰死沙場時的最後一刻。
如果侵略者沒有來到他的家鄉,統治者不曾因為他們的一己私利而摧毀百姓們的家園,他們也可以隻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老百姓,守着自己的家庭安穩度日,可是當祖國有難之時,匹夫有責的聖人言敲打着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親人的哭喊聲仿佛一記重錘一般,一遍又一遍地敲打着劉亞樓的内心,這一次回鄉對于劉亞樓而言,不隻是思鄉心切的深沉,更承載着生命的厚度。
明明是自己從小長大的故鄉,對于成為開國上将的劉亞樓而言,這裡埋藏着自己最深沉的感情,這裡有家的記憶,可是每踏入一步,都讓他想起那26個離開的生命。
也正是在經曆了這些以後,在老婦人問出他孩子怎樣的時候,劉亞樓決定不再回到家鄉,他無法面對烈士的家人,更無法面對這份無法消解的哀愁。
不再回到家鄉的劉亞樓,選擇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奉獻給祖國建設當中,他為我國軍種之一的空軍建設作出了極大貢獻。
長期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國家一直将精力放置在陸軍的建設當中,但空軍和海軍一直都是我國軍隊當中的薄弱闆塊。對于首位空軍司令的選擇,毛主席将眼光看向了暈機的劉亞樓。
劉亞樓本身所擁有的軍事才能,在蘇聯軍事計劃制訂以及後期各項戰役當中,就早已顯現了出來。
從班長一路做到總司令的劉亞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通過大大小小的戰役得到認可。
毛主席将空軍建設的任務交給劉亞樓,更是有自我的思考。得知自己即将出任首任空軍司令之時,劉亞樓将軍剛剛就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司令員,而他正準備跟随中央的訓示,率領部下往南方移動,進一步推進解放南方地區的工作。
在此之前,他完全不清楚毛主席選擇自己成為空軍司令的決定,是以當得知這一任命之時,不隻是劉亞樓本人十分驚訝,就連司令部也是一片嘩然。
雙方接觸以後,他們深深地知道,劉亞樓是一位十分具有能力的首長,這一任命也意味着劉亞樓要離開14兵團。
除此以外,對于劉亞樓本人而言,他深知自己是一個坐上飛機就會暈機的人,是以毛主席的這一任命,相當于将一個暈機的人任命為空軍司令,咋一聽是一個令人感到十分震驚的做法。
即便是如此,對于劉亞樓将軍而言,軍令如山,上級的訓示不容他有所質疑,他開始為空軍事業準備。
對于劉亞樓擔任空軍首領,毛主席有多方面的思考,認為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是最好的選擇。
1939年,在黨的安排下,劉亞樓前往蘇聯軍事學院進修期間,他為了能夠克服語言障礙的問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終優異的成績都表明,劉亞樓本身是一個十分堅毅的人。
除此以外,軍事表現當中的劉亞樓早已得到證明,他的語言能力和軍事能力都是被推崇的才能,這些條件作為空軍司令就已經足夠了。
在我國初期建設空軍方面之時,離不開蘇聯老大哥的幫助,是以一個早已了解蘇聯,并且掌握一定的語言是成為首任空軍司令的重要素質。
再者,在劉亞樓前往蘇聯學習的這段期間,他為蘇聯軍方制定的軍事計劃也受到了高層的重視,一個受到蘇聯高層重視的人才進行溝通,可以省略很多雙方互相熟悉的環節,對于兩方的空軍交流建設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令所有人都感到詫異的認知,并沒有辜負毛主席的信任,看似不可能的空軍建設任務在劉亞樓的上司之下,給出了十分漂亮的成績。1950年6月,中國第一支航空兵部隊建成,次年年初,北韓戰争當中便展現了我國空軍的雄姿。
哪怕對方被稱為美國不敗戰隊,也被我軍的飛機擊落,1956年到1957年,針對蔣介石方面的電子偵察機以及飛機擊落任務,我軍空軍也出色地完成。
劉亞樓的一生經曆堪比燦爛的光芒,青年有志之時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便一心奔向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對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敢于挑起這個十分沉重的擔子,并堅定地執行下去。
相信在劉亞樓一生的革命任務當中,他自認不會愧對于黨群組織的培養。可能在他的心中,唯一值得稱之為遺憾的就是那十多名父老鄉親眼中的淚水和光芒,那是無論怎樣努力,都挽回不了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