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童與吳哥石窟的相遇,讓他産生了從家鄉漢畫像石“以刀斫石”得到靈感,探讨出“彭城刻石皴”法,成功地創作出引發轟動的“吳哥石窟焦墨組畫”。

攝影:王昭鵬
馬培童在創作“秦兵馬俑”時,想象畫電影廣告一樣寫出“兵馬俑頭像”神采。兵馬俑特寫畫出來了,其眼睛的瞳孔裡也有了形象、有了語言,成了會說話的“秦國戰士”。
特寫兵馬俑的背景怎麼辦?簡單的辦法是加一點西安兵馬俑的現場情景,這太像速寫、太單薄,缺少豐富感、厚重感、曆史感。
忽然,馬培童又想起了徐州漢畫像石的構圖,也想到古老岩畫的錯落有緻。何不汲取漢畫與岩畫的構圖精華,創作出既有特寫人像“鮮活”,又有背景的豐富多元、厚重華滋的“新漢畫”。
漢畫像石的構圖豐富多彩,且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國畫創作原則的一個源頭。徐州漢畫像石的雄渾博大、厚重深邃,與其構圖布局有密切的關聯。其構圖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場面宏大與細節精準的和諧;二是“反複”的組織形式;三是多樣的韻律;四是對稱與均衡的巧妙處理;五是時間再現的表達。
徐州沛縣畫家馬培童
生活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氛圍中的馬培童,調動起漢畫的諸多元素,融入“新漢畫”的探索。于是,兵馬俑特寫的背景上,有了山,山上有岩畫、有山石、有佛像,有山的莊重又有錯落有緻的靈動;有了漢畫像石的車馬出行,徐州車馬出行圖的拓片聞名全國,于是兵馬俑特寫又有一組組拓片氣韻;有了書法,有銘文的漢畫像石最為珍貴,讓銘文象征“圖檔說明”,給畫的歲月年華“畫龍點睛”......
于是,兵馬俑特寫形象的背景有靜有動,有圖有文,有厚重又有博大,有曆史的記憶,有多元的筆墨,把徐州漢畫的主要特點巧妙融入新的探索,整幅畫就成為“焦墨漢畫”的現實版,給讀者以既親切又陌生,既宏大又精微,既厚重又生氣勃勃的品讀空間。
書法:楊世明
一幅現代“焦墨漢畫”,有成功,也有毛病。再畫第二幅,揚長避短;再畫第三幅......焦墨彭城新漢畫,在馬培童的畫室裡熠熠閃光。
願馬培童先生創作更多的“焦墨彭城新漢畫”,讓徐州畫壇開新花。
楊世明于《鐵牛書屋》
2021年11月2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