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行學,劉備拜盧植為師開始學習。
唐代韓愈《師說》“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很關鍵,劉備在盧植那裡學到了精髓,“不甚樂于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建甯元年(168年)時,大将軍窦武因為擁立靈帝而被封侯,身為布衣的盧植,上書規勸窦武辭讓其封爵,但窦武沒有接受。
早年盧植被州郡接連辟命都不接受,在建甯中才征為博士,開始其仕途。熹平四年(175年)因九江有蠻族作亂而獲選任九江太守,并令蠻族歸順,後因病離職。
這段時間盧植專心著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诂》,期間也有上書朝廷提出對經學的見解。應是這時教導劉備和公孫瓒,地點在河南尹缑氏縣山。
劉備雖然投入盧植門下,但卻不甚喜歡讀書,反倒喜歡打獵、音樂、華美的衣服。身長七尺五寸(約173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兩臂很長,有一對招風大耳,胡須極其稀少。平時話不多,喜怒不形于色。由于個性善于待人接物,加上其行事風格酷似先祖劉邦,好交結豪俠義士,故當地有很多年輕人都争相趨附他,時人亦評為有高祖之風。

及後南夷反叛,朝廷因盧植在九江對蠻族有恩信而任命他為廬江太守,任内盧植務求境内和平,宣揚重大義理而已。盧植在上任廬江太守後一年多就受征為議郎,并與蔡邕、馬日䃅等在東觀補續《漢記》和校對宮中《五經》記傳。後轉侍中,遷尚書。
光和元年(178年),發生日蝕,盧植是以上書漢靈帝批評時弊,但漢靈帝沒有理會。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四府共推盧植平亂,遂受命拜北中郎将、持節,率北軍讨伐黃巾領袖張角。盧植屢敗張角,逼張角退到廣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東);接着盧植圍困廣宗并修建雲梯預備攻城,攻滅張角。但當時靈帝遣宦官小黃門左豐到前線看作戰情況,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遂令左豐向靈帝報告:“廣宗的黃巾賊很易消滅,但盧中郎沒有進攻,在等上天誅罰他們。”誣陷盧植作戰不力。靈帝信以為真并大怒,用囚車押回盧植,得免不死,并改派東中郎将董卓接手進攻,但董卓卻在下曲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西)兵敗。同年因皇甫嵩上書申訴而得複任尚書。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大将軍何進決意要誅殺宦官,并召當時任并州牧的董卓進京以威吓反對此舉的何太後。盧植知董卓兇悍難以控制,極力勸止何進但失敗。随後何進事敗,司隸校尉袁紹仍誅宦官,張讓、段珪等挾劉辯及陳留王劉協出走至小平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被盧植所率部衆追上,張讓等人投河而死,劉辯還宮。而董卓進京後果然乘亂專權,并召集百官議論廢立。當時百官無人敢言,隻有盧植敢出言反對,卻令董卓大怒,更意圖殺害盧植,隻因蔡邕、議郎彭伯營救才得免官了事。
随後盧植以老病為由求歸鄉,但怕會遭董卓毒手,于是取轘轅小道離開,當時董卓果然派人追殺,但追到懷縣趕不上才放棄。盧植于是隐居在上谷郡軍都山,不與人交際。袁紹辟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盧植在死前向其子表示要節葬,不用棺椁,隻用一塊布帛包裹遺體。
劉備的老師很厲害,老師的老師更厲害!盧植的老師是東漢大名鼎鼎經學家馬融。而盧植的老師馬融更是一位不得了的人物。他是漢明帝明德馬皇後的侄子,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将馬援的從孫。
馬融年少好學,精通經學。他編輯注釋了《周易》、《尚書》、《毛詩》、《論語》、《孝經》等,并著有《三傳異同說》。除注經書外,他還注釋了《老子》、《淮南子》、《離騷》、《列女傳》等書籍。他有千餘學生,比如著名的學者鄭玄、盧植,就是他的門生。馬融頗好美色、音樂,講學時,前列為男學生,後列美女、歌妓,中間用绛色絲帳相隔,馬融“常坐高堂,施绛紗帳”,人稱“绛帳教授”。
永初二年(108年),大将軍鄧骘聽聞馬融的名聲,便召他來當舍人,馬融并未答複,而且搬去涼州的武都、漢陽一帶居住。當時正值西羌賊虜蜂擁而起,導緻糧價猛漲,路邊随處可見餓死的人。馬融因饑餓難耐,又不想早早死去,便去接受了鄧骘之聘。
永初四年,馬融任命校書郎中,到東觀去校理宮禁秘書。這時鄧太後執掌朝政,鄧骘兄弟輔佐朝政。朝廷廢除了狩獵之禮,廢除講習戰陣之法,賊寇趁着這時肆無忌憚。馬融認為文武之道,沒有一樣可以廢棄,便于元初二年(115年)獻上《廣成頌》作為諷刺。
頌文呈上以後,得罪太後,以至于馬融一直待在東觀,十年沒有得到升遷。随後馬融借着長兄之子去世自我彈劾,回到家中。鄧太後認為馬融對朝廷的授職感到屈辱,于是下令他不許再做官。
鄧太後去世後,漢安帝親自管理朝政,并且召回馬融,讓他在講堂講論經義。後來派他去河間王那裡擔任廄長史。當時安帝東巡岱宗,馬融呈上《東巡頌》,安帝對此感到十分驚異,便任命他為郎中。到了北鄉侯當皇帝時,馬融稱病辭去郎中的職務,并擔任郡功曹。
陽嘉二年(133年),天子下诏書推舉敦厚樸素的人。城門校尉岑起舉薦馬融。朝廷便征召馬融到公車,回答天子所設的試題,被授予議郎。大将軍梁商舉薦他擔任從事中郎,後改任武都太守。當時正值西羌叛亂,征西将軍馬賢同護羌校尉胡疇受命征讨西羌,卻長時間滞留不前。
馬融知馬賢定會失敗,便上書要求效力,說馬賢處處滞留,錯過時機,同時他還擔心馬賢中聲東擊西之計,又怕出現将領、士兵潰敗叛變的情況。如果能将關東的五千士卒編入他的麾下,他将身先士卒,一月之内必敗羌人。但朝廷并未采納。他又上書說:“彗星在參宿、畢宿出現,預示着并州附近将會有戰争。西方的戎和北方的狄恐怕将會起兵,最好多加防備。”不久,隴西的羌人反叛,烏桓入侵上郡,和馬融說的基本一樣。
經過三次升遷,桓帝在位時馬融擔任南郡太守。在此之前,馬融做了違背大将軍梁冀意願的事情,梁冀便上告馬融在南郡A錢。馬融便被免去官職,剃發流放至朔方。流放期間,馬融曾自殺未遂,後被赦免回京,再次被任為議郎。不久之後,他便再次因病辭去職務。
延熹九年,八十八歲的馬融在家中去世。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