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經典英語演講》書評

整體9.1分,本書為中英文對照讀本,主編周銘、王赟也旨在通過本書對愛好學習英文的人有所幫助,可惜我隻看了中文部分,選擇本書的原因無他,就是其他類似的演講稿收集書太官方,收錄的演講稿太過于政治性。而我對于演講稿的執着可能還停留在國中時代馬丁路德金那篇《我有一個夢想》,晨讀時間,其他同學都在背誦課文,而我混迹人群中,大聲朗讀着這篇朗朗上口振奮人心的演講稿,像一位君主在對着遠征的将士們做着最後的鼓舞。記憶至今。

書中以蘇格拉底開篇,到莫言結束,演講稿本身就會讓你有一種親臨這些偉人課堂的興奮感,賢者親至的神聖心情。書中開頭是名人檔案,簡明扼要的介紹演講者的人生履曆大事件介紹加上演講的緣由。下面摘錄一些喜歡的句子,一同欣賞:

1、蘇格拉底:

我們換種方式思考,便很有理由相信死亡是一件好事;無非是兩種可能:死亡或是一種虛無和無意識狀态,或如人們所說,是靈魂從此世到彼世的變化和遷移。你們想象一下,沒有知覺,卻如酣眠無夢之人那樣沉睡,那麼死亡真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獲益。如果一個人挑選一個酣眠無夢的夜晚,将之與其他的日日夜夜相比較,然後告訴我們有多少日夜會比這一夜更好更舒心。我相信任何人,且不說平常百姓,即便是最顯赫的帝王,都會發現這樣的日子為數不多。既然死亡本質如此,那我說逝世便是收獲——因為永恒不過是一夜沉睡罷了。

如果死亡是前往他處的旅行,人們相傳那裡居住着所有的亡靈,朋友們和法官先生們,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嗎?如果朝聖者真能抵達陰間,他将擺脫塵世的判決,而去面對傳言中給予裁決的真正法官……這趟朝聖确實值得。

2、帕特裡克·亨利

我比任何人都更欽佩剛剛在議會發言的先生們的愛國精神與見識才能。但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常常因人而異。是以,盡管我的觀點與他們截然不同,我還是要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希望不要是以而被認為是對先生們不敬。現在不是客套的時候,擺在各位代表面前的問題關乎國家存亡。我認為,這是關系到享受自由還是蒙受奴役的大問題。鑒于它事關重大,我們的辯論應該允許各抒己見。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上帝和祖國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在這種時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嚴而緘口不語,我将認為自己是對祖國的背叛和對此世界上任何國君都更為神聖的上帝的不忠。

議長先生,對希望抱有幻覺是人的天性。我們容易不願正視痛苦的現實,受惑于塞壬的歌聲,任由她把我們化作禽獸。在為自由而進行艱苦卓絕的鬥争中,這是有理智的作為嗎?難道我們願意成為對這樣休戚相關的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人嗎?

就我來說,無論在精神上有多麼痛苦,我仍然願意了解全部事實真相和最壞的事态,并為之作好充分準備。我隻有一盞指路明燈,那便是經驗之燈。除了過去的經驗,我别無他法去判斷未來。而依據過去的經驗,我想知道,十年來英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憑什麼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滿懷希望,欣然安慰自己和議會?難道是最近接受我們請願時的那種狡詐的微笑嗎?不要相信這種微笑,先生們,事實已經證明它是你們腳邊的陷阱。不要被人家的親吻出賣吧!請你們自問,接受我們請願時的和氣親善和遍布我們海陸疆域的大規模戰備如何能夠相稱?難道出于對我們的愛護與和解,有必要動用戰艦和軍隊嗎?難道我們流露過決不和解的願望,以至為了赢回我們的愛而必須訴諸武力嗎?我們不要再欺騙自己了,先生們。這些都是戰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國王采取的最後論辯手段。請問先生們,這些戰争部署如果不是為了迫使我們就範,又能意味着什麼?哪位先生能夠指出其他的動機?難道在世界的這一角,還有别的敵人值得大不列颠如此興師動衆,集結起龐大的海陸武裝嗎?

難道生命就這麼可貴,和平就這麼甜蜜,竟值得以鐐铐和奴役作為代價?全能的上帝啊,制止他們這樣做吧!我不知别人會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甯死!

3、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 1758—1794),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領袖之一,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

一個忠于自己國家的人,當他不能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再不能使無辜的人免受迫害時,他怎麼會希望再活下去?

向曆史請教一下,看看在各個時代,所有自由的衛士是怎樣受盡诽謗的。但那些诽謗者也終不免一死。善人與惡人同樣要從世上消失,隻是死後情況大不相同。

4、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美國第16任總統。

八十又七年前吾輩先祖于這大陸上肇建一個新的國度,乃孕育于自由,且緻力于凡人皆生而平等之信念。

當下吾等被卷入一場偉大的内戰,以考驗是否此國度,或任何肇基于和奉獻于斯者,可永垂不朽。吾等現相逢于此戰中一處浩大戰場。而吾等将奉獻此戰場之部分,作為這群傳遞彼者生命以讓那國度勉能生存的人們的最後安息之處。此乃全然妥切且适當而為吾人應行之舉。

但,于更大意義之上,吾等無法緻力、無法奉上、無法成就此土之聖。這群勇者,無論生死,曾于斯奮戰到底,早已使其神聖,而遠超過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減。這世間不曾絲毫留意,也不長久記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懷彼人于此所為。吾等生者,理應當然,獻身于此輩鞠躬盡瘁之未完大業。吾等在此責無旁貸獻身于眼前之偉大使命:自光榮的亡者之處吾人肩起其終極之奉獻——吾等在此答應亡者之死當非徒然——此國度,于神佑之下,當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當免于凋零。

5、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 1863—1937),法國教育家、曆史學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

先生們,希臘的傳統如此豐富,以至于現代人所想到的所有類别的體育都可以追溯到希臘,都被其包括在内。一些人将之視為保衛國家的訓練,另一些人通過靈與肉的平衡尋求形體的美貌與健康,還有些人想獲得血液的微醺感——這種感覺唯有在身體鍛煉中才會如此強烈和優美。

因為,先生們,人并非隻包括肉體和靈魂兩部分,而包括三部分:肉體、思想和品格;品格不由思想決定,而主要由肉體決定。古人知道這一點,而我們卻在痛苦地重新認識它。

6、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國最重要的南部作家,也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用所獲獎金建立了美國最重要的小說獎之一“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

我們今天的悲劇是人們普遍存在一種生理上的恐懼,這種恐懼存在已久,以緻我們都可以忍受了。再也不存在精神層面的問題了。唯一的問題是:我什麼時候會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為如此,今天從事寫作的男女青年已經忘記了人類内心的沖突,而隻有接觸到這種内心沖突才能寫出好作品,因為這是唯一值得寫,值得嘔心瀝血地去寫的。

他一定要重新認識這些問題。他必須使自己明白,世間最可鄙的事情莫過于恐懼;必須使自己永遠忘卻恐懼,在工作室裡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許任何别的東西有容身之地。缺了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說都隻能昙花一現,注定要失敗——這些真理就是愛情、榮譽、憐憫、自尊、同情、犧牲。若是他做不到這樣,他的力氣終歸白費。他不是寫愛情而是寫情欲;他寫的失敗是沒有人感到失去可貴東西的失敗;他寫的勝利是沒有希望、甚至沒有憐憫或同情的勝利。他不是為有普遍意義的死亡而悲傷,是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寫心靈而是在寫器官

7、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55—2011),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前行政總裁。1985年被裡根總統授予國家技術獎章,擁有313項發明專利。其創造的電子産品改變了世界

在這個班上,我學習了各種字型,如何改變不同字型組合之間的字間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那是一種科學永遠無法捕捉的美妙,充滿美感、曆史感和藝術感,我發現這太有意思了。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對夫妻如此,找工作亦如此。你的工作将會占據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隻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就如所有關乎心意的事情一般,當你找到的時候你會立刻知道。就像任何真誠的關系,随着歲月的流逝隻會越來越緊密。是以繼續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來。

在過去的33年裡,我每天早晨都對着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末日,我還願意做我今天本來要做的事情嗎?”當一連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時候,我就知道該作出改變了。

因為幾乎一切——所有的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消失不見,隻有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沒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希望能活着進去。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終點站,沒人能夠成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疊的媒介,送走耄耋老者,給新生代讓路。

你們的時間有限,是以不要浪費時間過着别人的生活。不要受教條所限——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别人的喧嚣淹沒了你内在的心聲。最為重要的是,要有勇氣遵從你的内心和直覺,它們某種程度上知道你其實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8、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1961— ),美國民主黨政治家,美國曆史上首位非裔總統。當選後不到一年,即因其“為增強國際外交及各國人民間的合作做出非同尋常的努力”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

我們仍在繼續着這一曆程。美國仍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危機的發生并未削弱我們勞工的生産力,我們仍擁有善于創造發明的頭腦,我們的商品和服務仍像上一周、上個月乃至上一年那樣受到青睐。我們的能力并未被削弱。但是墨守成規、着眼小利、不肯作艱難決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今天開始,我們必須振奮起來,掃去心頭陰霾,再次投入到重整國家的工作中來。

現在,有人質疑我們的目标是不是太大了——他們說我們的系統無法承受過多的宏大計劃。他們太健忘了。因為他們忘了這個國家曾經取得過怎樣的成績,他們已經忘了當想象力與共同目标、情勢所需與意志勇氣結合到一起時,自由的人民所能發揮的能量。

9、莫言(1955— ),原名管谟業,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多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勾勒傳奇。莫言也據此被視為“尋根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于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隻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讨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蕃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蕃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蕃薯幹就很好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裡。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并沒有罵我,隻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丢了臉

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确定性的朦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隻要是準确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了沖突的朦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當衆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