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2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2

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2

此外,作為一位多才多藝的專家,他對科學技術的關注範圍幾乎到了無邊無際的程度。他的傳記作者說," 萊布尼茨從未放棄任何機會去鼓吹别的心愛的計劃" ,有一時,他認為" 通過引進絲織品的生産,德國的經濟就有可能振興。他親自在院子裡進行實驗,用的是從意大利進口的樹種長成的桑樹" 。"他還為柏林提出一些别的建議,比如建立一個公共衛生系統,一個火警服務系統,一個地面排水計劃,以及蒸汽噴泉;他還被邀請指導一個新的宮殿和花園的設計;他提出在維也納修建路燈,修建一個國家銀行及一個瘟疫患者的隔離病房等等。" 如此之多之雜之亂之專的内容不要說去做,就是去想——在一般隻有專業知識的人——也非把腦袋弄脹不可。而萊布尼茨先生不僅想了,而且制定了計劃,對有些内容還親自實驗。萊布尼茨涉獵的科技領域如此之多,精通的程度又如此之深,難怪當時他的德國同胞要說他" 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 了。

  萊布尼茨對科學事業的貢獻,不僅在于他能夠身先士卒,自己先做将起來,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些——他實在是在不止一個專業領域處于頂尖人物的地位。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科學事業的上司者和管理者。他作圖書館館長,就是一位稱職的館長,而且很快成為目錄學專家;他作科學院院長,又是一位出色的院長,把他任職的科學院辦成全歐洲亦即全世界最有影響的科研場所。他從1695年起,就為在柏林建立這樣一所科學院而四處遊說,锲而不舍直到1700年他才得到權勢者的有力支援。

  17世紀乃是西方科學社團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或者說是第一個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很有幾家著名的社團對人類科技發展産生過巨大作用,這其中包括1657年在佛羅倫薩建立的西芒托學院,1645年開始每周活動的英國皇家學會,1666年成立的法蘭西科學院。那麼,第四個就是萊布尼茨創立的柏林科學院了,而且它被科學史家認為是" 唯一能與皇家學會或法蘭西科學院并駕齊驅的德國科學社團" 。

  萊布尼茨不僅要辦一個科學院,而且要把柏林科學院辦成真正富于創造與科研實力的科研機關。" 他強調指出,适當講授數學、實體學、生物學、地理學和曆史學等學科具有重要意義。他亟望應當用德文取代拉丁文作為教育的媒介語。如果采取了這一步驟,那麼知識就會傳遍全國,語言與陳腐思想的結合也就會在德國被沖破,像它們已在英國和法國被培根和笛卡爾的國語著作的影響所沖破一樣。" 他認為" 這個社團應由人數有限的學者組成,他們的職責是記載實驗,同其他學者和外國科學社團通信和合作,建立一個大型圖書館,就有關商業和技術的問題提供咨詢。這個社團應有權在德國隻準許出版那些達到他們标準的書籍。" 這些計劃和設想多麼富于時代感與國際感,作為一位中國學人,至今讀之,猶生感慨。

  可惜,他的柏林科學院最終未能如他所願,但他辦科學院的熱情卻越來越高。他一心要使科學社團在全世界範圍内發展起來,他先後向波蘭、俄羅斯、奧地利和中國提出建立科學院的建議,而且不管這些國家的當權者們态度如何,他總是滿懷熱忱,為之奔忙不已。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大哲學家、大科學家還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戰略家與外交家,而且他對于他承擔的這兩個角色同樣十分投入。他生活的時代,德國内部四分五裂,沖突重重。而它的西鄰法國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卻是國勢強盛,對中歐國家威脅日重。于是他或者還有一些别的什麼人,共同提出一個叫做" 力量均衡" 的戰略。這個戰略的直接目的是說動路易十四去攻打北非,進而減輕中歐國家的壓力,它的深層含義,則另有它說。

  萊布尼茨既有此論,出使法國的使命也就落在他的頭上。" 力量均衡" 在他們提出它的時候,或許隻是一種謀略,而看此後300 多年世界曆史的風雲變幻," 力量均衡" 卻成為一種對人類政治曆史程序具有重大發展意義的戰略,這是不能不令那些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們所感歎的。雖然當時的路易十四沒有接受他們的具體方案,但當拿破侖重新發現這個方案時,這位大軍事家依然懊惱不已——這個宏偉的夢想竟然出現在他的行動之前。

  如此等等,難怪萊布尼茨的研究者要發出這樣的感慨:" 可以說萊布尼茨不止活了一生,而是活了好幾世。他作為一個外交官、曆史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在每一個領域都完成了足夠一個普通人幹一輩子的事情。" 那麼,何以至此?且先看看萊布尼茨的簡要生平。

  萊布尼茨1646年7 月1 日出生于德國的萊比錫。他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他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他幼年不幸,當他6 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他雖生在大學教授之家,早期教育卻沒有得到父親的直接幫助。

  好在他父親藏書極多,而他又生性早慧,這些藏書便成為他的啟蒙之友。他成年後,也曾稱自己為" 自學者"。以他的博學而言,确實如此;以他的早期教育而言,也大緻不差。他18時,他母親也去世了。但那時候,他已經顯露出過人的才華。

  萊布尼茨8 歲入學,12歲時已完全掌握拉丁文,後來又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希臘文。他14時便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他興趣廣泛,精力過人,所學知識,豈止法律而已。況他一入學便可以跟上标準的二年級課程。

  所學内容包括哲學、修辭學、數學和希伯來文種種。他本人對當世大哲如培根、康帕内拉、開普勒、伽裡略的作品都極有興趣,而且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他不但對這些新學多有心得,而且對學校中教授的傳統學科如經院哲學和亞裡士多德的著作,同樣興緻極高,加上他思想十分早熟,小小年紀,便有大志。他年僅15,就提出對傳統邏輯學進行改革,而且在他的改革思路中,也顯露出他後來有關普通符号語言或普通教學的萌芽。

  萊布尼茨确實是個神童。他12歲掌握拉丁文,14歲入大學,17歲便通過論文答辯。20歲便達到申請博士學位的學術标準,隻是因為萊比錫大學主管學位的教授老爺們,對他的成就十分嫉妒,才以他本人過于年輕為由拒絕将博士學位授予他,因為年輕就不給學位,不免有強辭奪理之嫌。但是萊比錫大學不願做的事,紐倫堡的阿爾特多夫大學卻絕對願意做。他們不但同意立刻授予他博士學銜,而且聘請他擔任該大學的教授。而這一次,輪到萊布尼茨拒絕了。他不接受教授職位,并非他遷怒于阿爾特多夫大學,而是他已經認識到,以他的學識和追求,大學的天地對他來說是太過于狹窄又太不自由了。他雖然沒有直接宣布這些原因,但他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他并非不熱愛學校而是不喜歡對他的學問有所限制的學院式生活。

  1666年他離開萊比錫,中間曾在紐倫堡大學宣講他的論文。但作為一名專職的法律學者或律師實在非他所願。而彼時彼地,怕也沒有辦法找到更好的位置,但很快他就被介紹給美因茨大主教。這位主教也是德國的一位選帝侯。他對德國的四分五裂狀态十分憂慮,他希望經過30年(1618-1648 年)的戰争後德國能調整内部沖突,同時也希望國外強權勢力主要是法國路易十四的勢力不要東來。而大智早成的萊布尼茨幾乎是接觸到什麼就能愛上什麼,而一旦愛上什麼就能提出點什麼與衆不同的見解來。主教既有此憂,他便以自己的才智和他的同僚一起提出著名的" 力量均衡" 計劃。這個計劃簡而言之,就是勸說法國攻打埃及,于是,他被派往法國。

萊布尼茨于1672年他24歲時到了法國,在法國一住就是4 年,這4 年真是他一生中的黃金段落。沒有這段經曆,大約德國依然會得到一位博學者,而世界也許就會失去一位哲學家。當時的巴黎,其實就是歐洲大陸的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萊布尼茨到了巴黎,對他的計劃,法國人毫不在意;但他歪打正着,外交收獲極小極小,學術收獲卻是極大極大。正是在巴黎,他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學人。這些學人中,有哲學家馬勒伯朗士,哲學神學家阿爾諾,還有大數學家惠更斯。馬勒伯朗士是笛卡爾哲學的繼承者,阿爾諾的思想中既有笛卡爾式的智慧也有許多神學知識。他們的思想主要是笛卡爾的思想對萊布尼茨産生重大影響。而且,憑萊布尼茨的智慧和才華,從一開始,他就在努力尋找一種不但超越他們而且超越他們前人的思想方法——盡管這種尋找或許并非處在完全自覺的狀态之下。據說,他最為重視的" 單子說" 思想即萌發于這個階段。因為要調整德國内部各宗教教派之間沖突,就應該找到一種可以為不同教義所認同的思維方式,于是他以一個卓爾不群的青年哲學家的智慧,想到了單子論——盡管他的這種方式,在傳統的宗教人士看來,也比笛卡爾的方法好不到那兒去。

  萊布尼茨在巴黎的最大收獲,是他結識了惠更斯,而惠更斯也很快發現這位德國青年确實是一位數學天才。萊布尼茨請求惠更斯為他上數學課,惠更斯很痛快地答應了。通過後者的幫助、指點,萊布尼茨真切地看到了自己在數學方面的才能。而他一旦用起心來,他便很快證明自己是一個在數學能力上更強于他的先生的學生。實際上,以他的知識類型,他是不可能也決不會甘心成為任何一名惠更斯式的學者的——他要有自己的創造。他在認識惠更斯之前,已經造出他那有名的計算機。而在認識惠更斯之後,不過幾年時間,他又将自己的" 普通符号"思想梳理得更具體也更系統了。1679年8 月,他寫信給他的先生說:他發現一種" 完全不同于代數的新符号語言,它對于精确而自然地在腦子裡再現(不用圖形)依賴于想象的一切有很大好處"。此前6 年——1673 年,他被迫中斷了數學課程,作為選帝侯的随員去了英國。但此行有同樣大的思想收獲。在倫敦,他參加了皇家學會的會議,還展示了他的能夠進行四則運算和開方的計算機。最主要的,是他又結識了一批以波義耳等人為代表的數學家群。這個數學家群使他驚奇地發現,他所知道的數學,在這裡都有人明白。倒是他們告訴了他一些從來聞所未聞的數學思想和數學發現。尤其是關于無窮級數的數字方法,促進他對這個課題又産生濃厚興趣。這對他後來發現的無窮小計算以及發明微積分的代數方法起了重要作用。

  萊布尼茨是一個可以一心多用的天才,在比法國更其先進的英國,他自然要竭盡全力去會見更多的他所渴望見到的人物,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霍布斯先生。可惜霍翁已年事太高,頭腦也不大聽使喚了,這次會見隻好作罷。2 個月後,當他回轉巴黎之前,他被選為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

  回到巴黎,他把工夫下在研究數學上,但他公務繁多,所利用的主要是閑暇時間。大約在1675-1676 年間,他獨自發現了微積分原理,而且列出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公式。

  1676年,他傳回德國,去諾漢威擔任不倫瑞克公爵的王家圖書館長。赴任途中,他專門繞道荷蘭拜訪了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二人相處一月左右。他從斯賓諾莎那裡受到不少啟發,而且在他堅持下,斯賓諾莎還讓他看了自己未曾出版的《倫理學》一書的手稿。很遺憾,斯公遇到一位天才,卻不曾遇見一個君子。

  以1676年為界,萊布尼茨的一生學術活動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1676年前,是他學術思想尤其是數學思想迅速形成的時期,這時期的萊布尼茨的思想是異常活躍的,而且許多影響他一生的重大學術發現,都出在此時。1676年後的40年,是他繼續進行學術探讨的時期。在此期間,他的思想開始成熟;他的影響日益擴大;他的主要精力已經集中到哲學方面來了;他的主要活動是為組建科學社團而努力;他的主要交流和研究方式則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與友人與同仁的通信;而他的許多寶貴時間又用到為不倫瑞克家族修史上去了。

  1684年,他公布了自己的微積分研究成果,于是引起與牛頓的一場争論,這場争論很快演變為大陸與英國數學界的一場有傷風雅的大戰。

  1690年,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的《人類理智論》發表後,他開始對洛克的哲學思想進行批評,隻是洛克對他的批評不屑一顧。他的那部專門用來與洛克作對同時也概括了他的哲學思想的大作《人類理智新論》便于這時完成。但除在其中少量内容以論文形式發表外,其餘内容直到他去世49年後夾帶在他的拉丁文、法文本著作集中公布于世。

  1700年,他擔任柏林科學院院長。

  1710年,他發表了自己第一部哲學著作《神正論》。

  此後,他一直為各種科學事業、技術事業、公共事業以及為不倫瑞克的家族史而奔忙勞碌。

  他的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人類理智新論》和《神正論》之外,還有《形而上學談》、《新系統》和《單子論》等。

  據說,萊布尼茨的晚景凄涼。随着不倫瑞克的兩位主人先後去世,他失去了昔日的依靠。而他的新雇主去英國做國王時,卻把他打發進了漢諾威圖書館,這時候他已經68歲了。兩年後,他便孤寂地死去了。

  回顧他的一生,他的學術生涯自是多姿多彩,學術貢獻更是卓而不群,而他的結局卻甚是凄涼。他一生未婚,死時隻有他的秘書與車夫在他身旁。

  而且人們對他的評價還要糟糕。他的傳記作者這樣寫道:" 萊布尼茨在他的家鄉也不得人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他不得不為他在政治和宗教問題上的普遍主義觀點付出代價。為了一個更為廣泛的統一,他确實準備犧牲他自己的國家和黨派狹隘的利益,這就使得他起而反對他那個時代的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可悲的是:他是在那些把他看成是一個受到容忍的叛國者的人們中間渡過他的晚年的。但是,即使做一個生活在巴黎、維也納、柏林或倫敦的外僑,他的晚年也未必會生活得更好一些。" 這是為什麼呢?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