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檢察官陳玮: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作者:福建法治報

在福州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陳玮的名字時常與大案要案、“第一案”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檢二十年來,陳玮始終奮戰在公訴第一線,歲月白了頭發,卻也讓從檢之初就深深種在他心底的“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信念曆久彌堅。曆經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案件,陳玮也成為了一名理性、冷靜且更為專業的法律人,守望着公平與正義。

“我們的履職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充滿靈魂和方向”

陳玮始終堅信,作為一名檢察官,履職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充滿靈魂和方向。“除了要思考如何讓被告人接受法律制裁,更要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工作喚醒被告人的良知,促使其認罪服法,向社會大衆昭示法律的神聖不可侵犯,消除犯罪帶來的負面影響。”陳玮對自己十年前承辦的一起案件印象深刻。

十年前,一名犯罪分子因情感糾紛殺人後,闖進醫院劫持多名産婦和新生兒要挾對抗警方。該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憤慨和讨論。

作為承辦檢察官的陳玮在審查時發現,被告人雖然認罪但未悔罪,一再誇大自己所受到的情感傷害和激憤情緒,并未充分意識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嚴重法律後果和惡劣社會影響。如何在嚴厲懲治打擊犯罪的前提下,又能讓被告人當庭悔罪,向社會昭示法律的不容侵犯性,進而達到懲治犯罪和警示教育相結合的良好效果呢?這個難題擺在了他面前。

在多次訊問中,陳玮詳細了解了被告人的家庭生活背景并深挖他的犯罪動機。“一個是提到家中的老母親時,他的眼眶紅了;一個是他的犯罪動因,其實是因愛生恨。”交談中,陳玮注意到兩個細節,這讓他感覺到被告人還有一絲良知。

陳玮據此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方案,指導偵查機關補充驗證,證明被告人所謂感情糾紛的想法純屬主觀臆斷,同時與被告人推心置腹,促使其換位思考:如果被害者是他,他的母親會有多傷心。在庭審中,陳玮通過多媒體示證當庭播放視訊錄像直覺展示犯罪現場,讓被告人意識到自己的罪行有多麼的惡劣,讓他的良知進一步的受到沖擊。同時針對案件所引發的人性、社會性等問題深入剖析,發表公訴意見。最終,這名被告人當庭悔罪,向被害人家屬下跪緻歉,并流下忏悔的眼淚。

“這種忏悔,對被告人來說是一種洗禮,對被害人家屬來說是一種告慰,對社會大衆來說,更是司法權威和法律尊嚴的一次彰顯。”陳玮說。

“求極緻才能辦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鐵案”

2015年,陳玮成為一起中管幹部職務犯罪案的主要公訴人。該起案件錯綜複雜,且備受關注,壓力不言而喻。當時,陳玮和同僚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如何将它辦成經得起法律和曆史檢驗的鐵案?這道難題擺在了陳玮面前。

面對挑戰,陳玮和同僚采取了最為樸實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勤能補拙。從受理案件的第一天起,陳玮和同僚近乎日夜推敲、反複鑽研,對案件進行了近乎偏執的全面審查。“在當時,甚至可以讓我随口背出案件的任何一份證據材料和證明作用。”陳玮回憶。案件起訴時所依據的每一份證據都經過反複地排查核實,每一筆認定的事實都經過反複地檢驗推敲,每一條适用的法規都經過反複地正反論證。“對于案件中的争議焦點,我們都了然于胸,并且信心十足。”

是以,在案件提起公訴後,被告人突然翻供時,陳玮和同僚雖然感到意外,但毫不慌張,他們不懼質疑,直面争議,尤其将庭審指控重心放在展示證據、以證服人,讓被告人在确實、充分證據面前難以辯駁,讓旁聽人員從清晰、全面的證據中得出正确評斷。

為此,陳玮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針對性且卓有成效的庭審預案,其中不少做法均是重特大職務犯罪案件庭審中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在庭審中邀請了兩名專家證人和一名鑒定人員同時出庭作證;針對部分受賄事實的争議,在舉證時當庭播放行賄人錄音錄像,以及檢察官到現場調查核實所拍攝的照片資料等。這些細節極大地強化了指控,取得了突出的庭審效果,最終打下了這場硬仗。

通過這個案件,陳玮和同僚還探索出了一套被告人翻供案件庭審實質化應對的經驗做法,為各地辦理重特大疑難案件提供了可複制參考的辦案模闆,展示了福州檢察人“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的良好形象。

“作為一名檢察官,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

在陳玮看來,一個案件的成功辦理,離不開檢察官與辯護人、審判人員平等的交流和良好的溝通。“作為一名檢察官,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陳玮說。

2017年,高檢院将一起中管幹部案件交辦福州市檢察院審查起訴,陳玮是案件承辦人。該案系由我省兩位知名度較高的刑事律師擔任辯護人。在案件辦理過程中,陳玮嚴格依照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依法保障辯護人閱卷等各項訴訟權利,并幫助辯護人及時協調會見被告人等工作,進而與辯護律師建立平等、互信關系。

在此基礎上,陳玮還積極聽取辯護人意見,對于辯護人提出的是否系特定關系人受賄等争議焦點問題,不回避、不壓制,主動傾聽,平等交流;對辯護人提出的符合案件事實的從寬意見予以支援。“這樣既充分了解了辯護人的辯護思路與依據,也借此及時掌握被告人和辯護人的思想動态。”陳玮告訴記者。

案件起訴後,陳玮又建議法院啟動庭前會議程式,既實作了與辯護人、合議庭的平等交流和全面溝通,也将強化審前主導過濾作用和法律監督職能貫穿于辦案中。

在庭前會議中,陳玮将證據全面開示,就管轄、回避、證據合法性、舉證質證方式等程式性問題與辯護人達成一緻意見,同時引導合議庭明确訴辯焦點問題,為提升庭審品質和效率打下基礎。

庭審中,陳玮和同僚對每一起事實,都按照犯罪構成要件,對證據分類、分組、分層次的進行舉證質證;特别針對庭前會議總結的焦點問題進行重點舉證,清晰地展示出完整的證據鎖鍊和指控體系,在辯護人充分表達辯護意見後,争鋒相對的一一正面回應。通過有重點的舉證質證,以及訴辯雙方在庭上的平等交鋒,進一步強化了指控。

庭審過程雖然唇槍舌劍,但卻取得了很好的庭審效果。被告人當庭表示不上訴,并在宣判後委托辯護人對檢察機關的工作表示感謝。

(本報記者 林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