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侯長喜1945年出生于北京,家住在北京珠市口,離天橋很近。當時的天橋是北京的平民娛樂場地,各種劇團都在此演出。侯長喜回憶說,當時一出門就是摔跤的場子,對面就是說相聲的場子,天橋裡既有拉洋片的,也有唱單弦的……少年時的侯長喜玩性大,天橋離家又不遠,他就經常來這裡看熱鬧,而在這些熱鬧中,侯長喜最初喜歡的是說書。“我一開始并不喜歡聽相聲,我愛聽書,聽《小五義》《濟公傳》《三國演義》……偶爾也聽單弦,覺得小曲小調兒很有趣”。說書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吸引小孩不足為奇,但是這麼小的年紀就喜歡單弦就讓人覺得費解了,侯長喜說,這跟當時的教育分不開。“我當時的國文老師是國子監最後一批貢生,曆史老師上課都不用看書,俄語老師就是在俄羅斯長大的,那時教師的資曆是非常好的,我接受的都是傳統教育。一堂課我要寫兩篇五百字的作文,拿小楷一筆一劃地寫,還不能寫髒了。”正是在這種氛圍中,侯長喜愛好龐雜,不僅喜歡聽單弦,還愛聽京戲。他說那時家離戲園子很近,出了胡同口就有戲園子,小時候淘氣,經常去那裡聽“蹭戲”。“我開始愛聽在舞台上蹦來蹦去的猴戲,後來愛聽花臉和老生,我聽青衣到現在都會有坐不住的感覺。”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有一次,他去聽單弦,但沒想到這場演出不單單是單弦演出,而是一台“花場”。“所謂‘花場’就是各種曲藝曲種同台演出,裡邊有說的有唱的,還有變戲法的,單弦完了我就順着聽了一段相聲,聽完就覺得很有意思,後來就專門跑到相聲場子裡去聽。”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侯長喜第一次聽相聲把褲子給尿了,他說當時隻有五六歲,聽的相聲名字到現在都記得——《反正話》,聽着樂得褲子尿了都沒察覺。之後,侯長喜就經常跑去相聲場子裡聽相聲,一來二去跟說相聲的都認識了。“看門的有時問我們要票,我們沒有,他就說‘籲’,意思就是轟走,我們就跑背景去聽。”耳濡目染,再加上聽的次數比較多,侯長喜的好多相聲就是這麼聽會的。“那時沒有錄音機,也沒有詞,也沒有師父教,就是天天聽,今天記住一句,明兒記住一句,哪句跟哪句挨着,再将它串起來。《報菜名》《八扇屏》裡的大段貫口都是這麼聽會的,你想聽了多少遍吧?”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到了他上學的時候,侯長喜在天橋學來的東西有了用武之地了。當時學校的文藝團體比較多,有生物組、舞蹈組、話劇組、相聲組…侯長喜加入了相聲組,他和幾個同學一起搭檔說相聲,雖然表演笨拙,但常常将台下的同學逗得前仰後合,每當這時,侯長喜都覺得很滿足。“我覺得相聲很有意思,能把我逗樂了,能把我的同學逗樂了,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滿足和愉悅。”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1962年,還是高中學生的侯長喜告别父母,走進了軍營。“當時國家擴大招兵,我們學校有十個名額,我就報名了,結果我十八歲就離開學校到了部隊。”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侯長喜所在的部隊在現在的楊柳青。到了部隊,連隊每個月都會有文藝聯歡,每次侯長喜都有節目,或打快闆或說相聲。1963年,海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侯長喜随部隊一起去防洪,但是他年紀又小,身子又瘦小,幹活根本幹不動。“那時,我也吃不上喝不上,部隊管飯但不管飽,每人每頓一個窩頭,棒子面粥就鹹菜,粥倒是可以随便喝,但是不解飽。吃完了我們就等着,廚房的班長說‘值日的來,加窩頭’。我們八個人領二個窩頭,一個窩頭分四份,一人一份。”侯長喜身體本來就瘦小,再加上營養跟不上,又遇上防洪,力氣根本使不上,上司就另安排他在旁喊口号。侯長喜就自己編寫一些小快闆,戰友在抗洪救災,他就在一旁喊口号鼓勵士氣。後來,不管是師裡的彙演,還是軍裡的彙演,侯長喜都會将自己創作的相聲段子帶到舞台上。他在舞台上所展現的表演才能以及他的創作才能得到了上級上司的認可,不久,他便被調入所在部隊的軍部。軍部的所在地正是現在的八一禮堂。

八一禮堂附近有相聲園子,侯長喜便經常去聽相聲。“我在北京聽了那麼多名家的相聲,到了天津,我又住在八一禮堂,附近都是相聲園子,那時的天津真的可以說是曲藝的聖殿,有張壽臣、馬三立、郭啟儒、常寶霆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名家,那時我就感覺天津的相聲真深厚。”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1964年,部隊成立了業餘宣傳隊,侯長喜發揮自己的特長,寫了相聲《反驕破滿》,寫一個新兵入伍之後看不起老兵,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後來經過輔導員的教導最後改變了思想。因為在宣傳隊,即使在“文革”期間,侯長喜依然可以利用機會寫相聲、說相聲。“‘文革’期間,說相聲的人中,估計就隻有我一個人在說。”“文革”中,部隊也開始排演樣闆戲,侯長喜所在部隊演的是《紅燈記》,而侯長喜飾演了王連舉一角,這時的侯長喜已經成了部隊的文化幹事了。

1974年,侯長喜離開待了十二年之久的部隊,轉業到天津市文化局藝術處。當時文化局藝術處分為表演組和劇本組,而侯長喜因為有寫作才能而被分到了劇本組,知名劇作家趙大民當時就是他的同僚。由于侯長喜在部隊一直從事文藝工作,後來他就主動請調到天津市曲藝團做相聲演員。1978年,沉寂十多年的文藝逐漸恢複,侯長喜組織了全國第一場相聲大會。“那時還沒有相聲演出,我請出了馬三立、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亨、魏文亮等名家,組織了一場相聲大會。演員基本沒有報酬,每人10元交通費,四張電影票。”侯長喜坦言,組織這場相聲大會确實冒了很大風險,演出前他向上級打了報告,每段相聲貼了标簽,上邊注明相聲的内容。相聲大會總共演了兩場,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侯寶林還特意帶隊來天津聽相聲大會。

2012年5月27日,侯長喜在北京收徒,河北保定藝校青年相聲教師趙根、山西省忻州歌舞劇院相聲演員任浩、山東東營相聲演員梁原拜入他的門下,京津兩地的曲藝、相聲名家李伯祥、魏文華、李金鬥、張志寬、方清平等到會祝賀。1985年,侯長喜拜閻笑儒為師時,師爺馬三立曾給他寫了三句話:“第一,藝術不能靠僥幸。需要下苦功,你才能得到藝術的真谛;第二,不要欺騙觀衆。觀衆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朋友,不要去欺騙他們,不要欺騙自己,不會就是不會,不懂就是不懂;第三,歸根到底就是不要說糊塗相聲。”根據師爺對自己的囑咐,在拜師儀式上,侯長喜也囑咐了自己的學生。“第一,要尊重相聲,相聲傳在我們這一輩,我們要給相聲這碗飯添飯,添點幹貝、魚翅,哪怕添點蝦米皮都行,讓這碗飯更有營養。第二,尊重觀衆,觀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将最好的東西奉獻給他們”。而談到如何才能讓觀衆愛聽相聲,侯長喜說必須提高自己的藝術功力。他說語言的功力是最難練的,這是知識、文化、閱曆一個綜合的能力,是以要不斷練習,繼承傳統,多加創新。其次是要尊重自己,關于這點他說:“要把自己當演員,再往大裡說,要将自己當藝術家,不要當玩意、歡喜蟲,上去瞎糊弄。”

《相聲藝術的守望者侯長喜》蔣大鵬搜集整理

談到自己的相聲,侯長喜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編自演、與時俱進。“我能抓住社會熱點,把大家關心、注意的事情變成相聲,演出來,觀衆聽起來很親切,也很‘給耳朵’。每一個階段,我會根據自己的了解,根據藝術上的需要進行創作,相聲要不斷跟着時代走,你不跟時代走,就會跟時代脫節。”侯長喜認為相聲還要有生活氣息,要與時俱進,繼承傳統,不斷創新,讓相聲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被曆史的車輪所抛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