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20cm的親切問候,醫健投資的至暗時刻:破發、被否、爆雷一、新股一上市就破發,港股化不可避免?二、一周兩家IPO接連被否,一級市場資金有沒有顫抖?三、業績爆雷,将成為常态?

來自20cm的親切問候,醫健投資的至暗時刻:破發、被否、爆雷一、新股一上市就破發,港股化不可避免?二、一周兩家IPO接連被否,一級市場資金有沒有顫抖?三、業績爆雷,将成為常态?

新能源闆塊、“甯王”們的集體狂歡,更襯托出了醫健闆塊的冷清與落寞。

“無人的街道,空蕩的家裡,隻剩我一個人開狂歡的party。”

新股破發、IPO被否、業績爆雷,三大黑天鵝均降臨在醫健闆塊的池塘,這不禁引來市場拷問:這是不是醫健投資的至暗時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一、新股一上市就破發,港股化不可避免?</h1>

A股醫藥公司IPO首日“不敗金身”的神話破滅。

可孚醫療因“第一隻破發的醫藥股”标簽而被銘記,誰曾想到,被譽為“新三闆大白馬”的成大生物一開盤就給中簽的幸運兒們送上了超過20CM的大陰棒,徹底讓A股的投資者也享受到了港股打新朋友們“吃面”的酸爽感。

這兩個鮮活的教訓,也絕對不是孤例,下一個又會是誰?

擦亮眼睛。

結合市況,複盤兩家破發的“新兵”,破發歸根結底在于三個層面:基本面、估值、市場環境轉折,雖然可憐,但卻絕不無辜。

可孚醫療又被戲稱為A股的“小魚躍”,是一家與線上流量捆綁很深的家用醫療器械廠商,主要産品包括血壓計、血糖儀、輪椅、口罩手套、消毒用品、體溫計等,2019年的淨利潤基數僅有1億出頭。後面的故事是熟悉的套路,公司抓住了疫情的契機,公司迅速做到4億級别的利潤規模,就有了上市這麼一檔事件,募到了40億巨額資金;随着疫情淡去,近兩年利潤增長可持續嗎?目前130億的市值,又能支撐多久?

成大生物看起來似乎更靠譜一些,頂着“狂犬疫苗龍頭”、“新三闆為數不多的大白馬”光環登陸科創闆,卻遭遇了更深的重挫。同時問題也随之而來,與早前“二倍體狂犬疫苗”的小龍頭康華生物一樣,兩家公司近年來緊靠狂犬疫苗品種單品獨大,後續的儲備管線也青黃不接,研發能力備受質疑,而康華生物從去年上市以來一路陰跌,目前2021年的動态市盈率僅有20倍出頭,成大生物的發行市值對應40倍市盈率,又碰上不及預期的三季度财務資料,“不漲”似乎成為了市場資金們的底線,但這不影響55名新三闆“集郵黨”大賺特賺。

基本面受限,估值也來落井下石。

9月18日,監管層釋出的科創、創業兩大注冊闆塊的詢價新規,實際上變相提高了新股發行報價(鼓勵機構按照合理的價值進行報價,不用再特意降低報價),導緻新股發行估值明顯提升,提前透支了上漲空間。

新規落地以來,23隻科創闆、創業闆新股中,排除1家虧損發行的,剩餘22家平均發行市盈率43.23倍。而新規前,平均發行市盈率僅為30.49倍。

最後,新股破發本質還離不開注冊制下的發行數量過大、增存量資金不足的供需錯配,或許你在某一天會突然發現,今天的港股,就是A股未來的樣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二、一周兩家IPO接連被否,一級市場資金有沒有顫抖?</h1>

9月18日、9月22日,科創闆上市委一周時間内分别否決了海和藥物、吉凱基因兩家醫健企業IPO事宜,最終指向的原因,是“科創含量”備受質疑。

來自20cm的親切問候,醫健投資的至暗時刻:破發、被否、爆雷一、新股一上市就破發,港股化不可避免?二、一周兩家IPO接連被否,一級市場資金有沒有顫抖?三、業績爆雷,将成為常态?

盡管監管層有新對應的4條科創屬性評判标準,但真正被否的核心,卻與這幾條标準無關。

海和藥物是一家專注于抗惡性良性腫瘤創新藥物發現、開發、生産及商業化的Biotech公司,公司在研管線涉及9個化合物,涵蓋c-MET、PI3Kα、ERK等多個熱門靶點,其中7個化合物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正在同時開展超過15項臨床試驗,包括三項3期臨床試驗,四項2期臨床試驗。

看起來豐滿的管線背後,公司9條重點在研管線中僅1條為自研,典型的License in資本攢局模式,這一點也被上市委重點關注。

正是這樣的公司,兩輪融資合計超20.84億元,吸引了高瓴資本、華平投資、君聯資本、華蓋資本等衆多知名基金的加入,pre-IPO輪的估值超過60億。

上市後或許還要翻翻,這樣高昂的估值,也隻有科創闆“人sa錢duo”能夠承接。60億這樣的數字而言,對于衆多港股18A的Biotech來說,并不是觸手可得的市值,比如嘉和生物、德琪醫藥、和鉑醫藥,市值均在60億人民币之下,可見港股市場對于License in生物科技公司的“殘忍”。

吉凱基因流下了兩行淚水,強忍住悲痛說道:“我一個賣鏟的,還授權出去那麼多管線,還要質疑我的科創屬性和技術含量?”

吉凱基因作為國内領先的一個醫學成果轉化平台,雖然公司在科研服務領域受到市場大部分投資者的認可,但公司的問題也着實不少。

公司支柱業務靶标篩選及驗證服務主要客戶為研究型醫生(個人客戶),通過業務合同、郵件銷售确認單等方式确定合同關系,存在一定合同瑕疵;近三年,公司的淨利潤和毛利率一路下行,以及高企的銷售費用率,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關注;最後的重點則是針對吉凱的核心三大技術平台(GRP平台、CHAMP平台和細胞治療平台)提出了下述質疑,其實說白了就是整這麼一堆專業術語,具體的核心名額又不披露,市場大部分人看不懂,誰能判斷你是不是真有核心競争力?

來自20cm的親切問候,醫健投資的至暗時刻:破發、被否、爆雷一、新股一上市就破發,港股化不可避免?二、一周兩家IPO接連被否,一級市場資金有沒有顫抖?三、業績爆雷,将成為常态?

面對科創闆的Say No,兩家企業的資本道路終局将如何演變?一級市場的醫健投資機構顫抖了嗎?

盡管科創闆被否之後,可以半年後再來,但兩家公司一方面面臨着壓力,另方面再沖刺科創的可能性不大了。

吉凱基因與pre-ipo簽訂了對賭協定,如果2022年底未能實作A股上市,投資方有權要求回購,公司再來一次也很難趕得上。

而海和藥業最終歸屬,很有可能是港交所,不過面臨港股IPO正常上市後6個月的鎖定期,為了讓後期投資者順利退出,會不會有一系列騷操作呢?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吉凱、海和,給專投Pre-ipo輪的非專業機構,的确敲響了警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7">三、業績爆雷,将成為常态?</h1>

今年醫健闆塊的三季報行情,雷聲不斷,莫名其妙的大跌更是比比皆是。

單季度的不及預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可持續的業績增長結合上市公司高企的估值,結果就是最悲催的戴維斯雙殺。

今天的大跌的愛博醫療,并不在此列之内。前三季度,愛博醫療實作營業收入3.25億元,同比增長79%;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85%。唯一的瑕疵便是公司三季度單季營收環比增長-2.68%,扣非淨利環比增長-18.64%,并未超出市場預期。

如此優異的整體業績,有人卻不解公司出财報就大跌的表現,答案其實就在預期管理的這門學問當中:“一個常常考95-100分的學生突然考了90分,可能會得到父母和老師的拷問和責罰,而經常考60分的學生突然考80分會得到大力嘉獎。”

過高的預期反而是這些成長股的不能承受之痛。

今天阿拉丁和藥石科技兩家公司20cm的暴跌也引發了市場投資者的恐慌,阿拉丁是由于公司ERP系統的影響、管理及所得稅費用的增長,藥石科技則是産能受限、受到限電等影響,這些都是短期影響企業高增長的擾動因素,短期殺估值是一定的,但随着未來增速的恢複,殺過頭的部分都會逐漸恢複。

三季度的業績披露期,距離年報和一季報披露期的時間距離是一年中最為漫長的,耐心持有的朋友們需要耐心抵禦正在經曆的寒冬。

民間投資人林園曾提到壟斷的七大特征:獨家生意、需求旺盛、毛利穩中有升、産品不講價、品牌強大、未來盈利确定、進入門檻高。

在資金對醫藥政策尤其敏感的背景下,建議遠離競争格局變壞、受到政策長期壓制、業績短期看不到增長希望等一系列公司,避免“多殺多”的極端情況。

避開可能的雷區,去更安全的地方。

結語:狄更斯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而我相信,醫健闆塊複蘇的春天,正在路上,但前提是需要渡過寒冬。

更多醫療健康前沿資訊&amp;一二級市場精品投資幹貨,歡迎關注頭條号和公号@瞪羚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