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板块、“宁王”们的集体狂欢,更衬托出了医健板块的冷清与落寞。
“无人的街道,空荡的家里,只剩我一个人开狂欢的party。”
新股破发、IPO被否、业绩爆雷,三大黑天鹅均降临在医健板块的池塘,这不禁引来市场拷问:这是不是医健投资的至暗时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一、新股一上市就破发,港股化不可避免?</h1>
A股医药公司IPO首日“不败金身”的神话破灭。
可孚医疗因“第一只破发的医药股”标签而被铭记,谁曾想到,被誉为“新三板大白马”的成大生物一开盘就给中签的幸运儿们送上了超过20CM的大阴棒,彻底让A股的投资者也享受到了港股打新朋友们“吃面”的酸爽感。
这两个鲜活的教训,也绝对不是孤例,下一个又会是谁?
擦亮眼睛。
结合市况,复盘两家破发的“新兵”,破发归根结底在于三个层面:基本面、估值、市场环境转折,虽然可怜,但却绝不无辜。
可孚医疗又被戏称为A股的“小鱼跃”,是一家与线上流量捆绑很深的家用医疗器械厂商,主要产品包括血压计、血糖仪、轮椅、口罩手套、消毒用品、体温计等,2019年的净利润基数仅有1亿出头。后面的故事是熟悉的套路,公司抓住了疫情的契机,公司迅速做到4亿级别的利润规模,就有了上市这么一档事件,募到了40亿巨额资金;随着疫情淡去,近两年利润增长可持续吗?当前130亿的市值,又能支撑多久?
成大生物看起来似乎更靠谱一些,顶着“狂犬疫苗龙头”、“新三板为数不多的大白马”光环登陆科创板,却遭遇了更深的重挫。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与早前“二倍体狂犬疫苗”的小龙头康华生物一样,两家公司近年来紧靠狂犬疫苗品种单品独大,后续的储备管线也青黄不接,研发能力备受质疑,而康华生物从去年上市以来一路阴跌,目前2021年的动态市盈率仅有20倍出头,成大生物的发行市值对应40倍市盈率,又碰上不及预期的三季度财务数据,“不涨”似乎成为了市场资金们的底线,但这不影响55名新三板“集邮党”大赚特赚。
基本面受限,估值也来落井下石。
9月18日,监管层发布的科创、创业两大注册板块的询价新规,实际上变相提高了新股发行报价(鼓励机构按照合理的价值进行报价,不用再特意降低报价),导致新股发行估值明显提升,提前透支了上涨空间。
新规落地以来,23只科创板、创业板新股中,排除1家亏损发行的,剩余22家平均发行市盈率43.23倍。而新规前,平均发行市盈率仅为30.49倍。
最后,新股破发本质还离不开注册制下的发行数量过大、增存量资金不足的供需错配,或许你在某一天会突然发现,今天的港股,就是A股未来的样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二、一周两家IPO接连被否,一级市场资金有没有颤抖?</h1>
9月18日、9月22日,科创板上市委一周时间内分别否决了海和药物、吉凯基因两家医健企业IPO事宜,最终指向的原因,是“科创含量”备受质疑。
尽管监管层有新对应的4条科创属性评判标准,但真正被否的核心,却与这几条标准无关。
海和药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Biotech公司,公司在研管线涉及9个化合物,涵盖c-MET、PI3Kα、ERK等多个热门靶点,其中7个化合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正在同时开展超过15项临床试验,包括三项3期临床试验,四项2期临床试验。
看起来丰满的管线背后,公司9条重点在研管线中仅1条为自研,典型的License in资本攒局模式,这一点也被上市委重点关注。
正是这样的公司,两轮融资合计超20.84亿元,吸引了高瓴资本、华平投资、君联资本、华盖资本等众多知名基金的加入,pre-IPO轮的估值超过60亿。
上市后或许还要翻翻,这样高昂的估值,也只有科创板“人sa钱duo”能够承接。60亿这样的数字而言,对于众多港股18A的Biotech来说,并不是触手可得的市值,比如嘉和生物、德琪医药、和铂医药,市值均在60亿人民币之下,可见港股市场对于License in生物科技公司的“残忍”。
吉凯基因流下了两行泪水,强忍住悲痛说道:“我一个卖铲的,还授权出去那么多管线,还要质疑我的科创属性和技术含量?”
吉凯基因作为国内领先的一个医学成果转化平台,虽然公司在科研服务领域受到市场大部分投资者的认可,但公司的问题也着实不少。
公司支柱业务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主要客户为研究型医生(个人客户),通过业务合同、邮件销售确认单等方式确定合同关系,存在一定合同瑕疵;近三年,公司的净利润和毛利率一路下行,以及高企的销售费用率,也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最后的重点则是针对吉凯的核心三大技术平台(GRP平台、CHAMP平台和细胞治疗平台)提出了下述质疑,其实说白了就是整这么一堆专业术语,具体的核心指标又不披露,市场大部分人看不懂,谁能判断你是不是真有核心竞争力?
面对科创板的Say No,两家企业的资本道路终局将如何演变?一级市场的医健投资机构颤抖了吗?
尽管科创板被否之后,可以半年后再来,但两家公司一方面面临着压力,另方面再冲刺科创的可能性不大了。
吉凯基因与pre-ipo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果2022年底未能实现A股上市,投资方有权要求回购,公司再来一次也很难赶得上。
而海和药业最终归属,很有可能是港交所,不过面临港股IPO常规上市后6个月的锁定期,为了让后期投资者顺利退出,会不会有一系列骚操作呢?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吉凯、海和,给专投Pre-ipo轮的非专业机构,的确敲响了警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7">三、业绩爆雷,将成为常态?</h1>
今年医健板块的三季报行情,雷声不断,莫名其妙的大跌更是比比皆是。
单季度的不及预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可持续的业绩增长结合上市公司高企的估值,结果就是最悲催的戴维斯双杀。
今天的大跌的爱博医疗,并不在此列之内。前三季度,爱博医疗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7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85%。唯一的瑕疵便是公司三季度单季营收环比增长-2.68%,扣非净利环比增长-18.64%,并未超出市场预期。
如此优异的整体业绩,有人却不解公司出财报就大跌的表现,答案其实就在预期管理的这门学问当中:“一个常常考95-100分的学生突然考了90分,可能会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拷问和责罚,而经常考60分的学生突然考80分会得到大力嘉奖。”
过高的预期反而是这些成长股的不能承受之痛。
今天阿拉丁和药石科技两家公司20cm的暴跌也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恐慌,阿拉丁是由于公司ERP系统的影响、管理及所得税费用的增长,药石科技则是产能受限、受到限电等影响,这些都是短期影响企业高增长的扰动因素,短期杀估值是一定的,但随着未来增速的恢复,杀过头的部分都会逐渐恢复。
三季度的业绩披露期,距离年报和一季报披露期的时间距离是一年中最为漫长的,耐心持有的朋友们需要耐心抵御正在经历的寒冬。
民间投资人林园曾提到垄断的七大特征:独家生意、需求旺盛、毛利稳中有升、产品不讲价、品牌强大、未来盈利确定、进入门槛高。
在资金对医药政策尤其敏感的背景下,建议远离竞争格局变坏、受到政策长期压制、业绩短期看不到增长希望等一系列公司,避免“多杀多”的极端情况。
避开可能的雷区,去更安全的地方。
结语: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而我相信,医健板块复苏的春天,正在路上,但前提是需要渡过寒冬。
更多医疗健康前沿资讯&一二级市场精品投资干货,欢迎关注头条号和公号@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