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樓山門
來湘西,悠遊黔陽,孬張是奔着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曾在此出任龍标尉。黔陽遺留的明清古城猶在,詩人吟詩會友的龍标勝迹一一芙蓉樓,現已成為人們追憶憑吊的遊覽勝境。
山門近景:龍标勝迹
仕途困厄的王昌齡:其人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甯丞,卻又因被謗谪龍标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闾丘曉殺害。
王昌齡畫像
黔陽城王昌齡塑像
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王昌齡緒密而思清,與高适、王之渙齊名,時謂“詩家夫子王江甯”。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芙蓉樓
黔陽古城之是以出名,是因為王昌齡早先曾在此谪居七載,這裡有一座由他建造的芙蓉樓。唐天寶7年(748年),王昌齡由江甯貶龍标縣尉,心情十分郁悶。唐時縣尉隻是從九品,與縣丞一樣,乃縣令之佐官。縣尉主管治安,相當于今天的警察局長。《唐六典·三府都護州縣官吏》對縣尉的職責界定是:“親理庶務,分判衆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
芙蓉樓側影
當年,大詩人、好友李白聽說此事,曾寫過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栖身龍标縣蠻荒之境,尉官王昌齡勤于問政,寬囿待民,留下“苗女聽歌”、“佳句退兵"等轶聞故事。詩人王昌齡,為排解心中悶苦,遂建芙蓉樓,欲作飲酒作詩、宴客會友之所。
芙蓉樓園區碑亭
傳說《芙蓉樓送辛漸》千古佳作,便是吟誦于此樓,詩雲:“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園區廊亭
芙蓉樓,因年久失修,荒廢多年。而今我們見到的,是清嘉慶20年(1815年)重建的芙蓉樓,乃重檐歇山頂式,純木兩層結構。一樓中堂,設有香案,壁上挂有王昌齡畫像。二樓室内兩側,供着12種動物雕像。室外四面回環式樓道,木質圍欄。客觀緣由,現遊人來此欲倚欄觀景,恐難以如願。
好在芙蓉樓景區,現辟有花園、碑廊、茶樓,觀光者徜徉其間,可在憶念先賢的樓前樓後,拾取唐時文人們聚會把酒唱和之雅趣。
#旅遊# #黔陽古城# #芙蓉樓# #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