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戰,顧名思義,即利用地下坑道對敵人進行的作戰,抗日戰争時期,晉察冀根據地曾展開大規模的道地鬥争,尤以冀中地區最為突出,在無險可據的平原上,在極端殘酷的環境中,道地鬥争的廣泛開展,起到了“藏兵瞭敵,拱衛邊區,儲存力量,打擊敵人”的作用。
“道地好,道地秒,打了敵人鑽道地;明裡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幹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這是當年流傳在冀中地區的一首關于《道地戰》的歌謠,抗戰時期,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在長期的、反複的、複雜殘酷的對敵鬥争中,于戰勝敵人之政策、手段、方法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和創造,如:地雷戰、伏擊戰、襲擊戰、破擊戰、圍點打碉、聯村扭擊等,道地戰就是其中之一。
一,道地産生的客觀必然性
道地的産生有客觀必然性,它是由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特點決定的。
冀中的地理位置在北甯鐵路平津段以南,平漢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滏陽河以北,面積約3.2萬平方公裡,包括50個縣,人口1000萬左右,境内除白洋澱為湖泊窪地,其它地方均是一望無垠的平原。

抗戰時期的鐵路線
民國時期,華北連年軍閥混戰,土匪瘋起,冀中人民為防潰兵搶掠和匪亂,多戶家庭修建了夾壁牆,挖有地窨子、地窖,甚至有些地主鄉紳院裡建有專門儲藏糧食的地下室。
在平原上開展對敵遊擊戰争,沒有山嶽、森林等自然屏障可依托,這就要求冀中抗日軍民必須采取适應平原特點的戰略、戰術,尋求新的戰鬥方式。
冀中抗日根據地建立初期,軍區上司鑒于冀中平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除青紗帳時期外,便于敵機械化部隊機動作戰,便提出了拆牆破路,改造平原地形的倡議。
冀中軍民改造平原地形
1940年以後,面對敵人頻繁的“蠶食”和“掃蕩”,我地方抗日幹部和群衆,不勝于逃避之苦,冀中軍區遂将“改造平原地形”的指導思想,創造性的運用于地下,進而産生了道地與道地戰。
二,道地的産生與發展
為了保障根據地群衆的資财、生命的安全,粉碎敵人的“三光”政策,冀中行署、冀中軍區、冀中武委會于1942年3月20日,頒布了關于冀中地區開展道地鬥争的訓示,并對道地的建設和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
1942年3月,七分區定縣北俱佑村的婦女積極趕挖道地
一般道地的結構,内部空間高度要求在一米以上,寬約一米左右,幹線高些、寬些,道地頂部在地下約二、三米處成拱弧形,道地口設在隐蔽處,并加以僞裝,每隔适當距離設通氣孔,以保證空氣暢通,轉彎處設路标,備有油燈或蠟燭以照明,群衆隐蔽道地與部隊戰鬥道地相結合,戶與戶通,村裡與村外通,進而與鄰村相通;利用村内、村外地物設暗堡、射擊孔、瞭望孔、拉雷孔,以觀察或打擊敵人;增加防水、防毒、防火、防破壞、防封鎖裝置,在實作“三通”的基礎上,組織上下、左右、明暗火力交叉,構成一個既有縱深,又有立體戰鬥火力的體系,最終達到以道地為依托,“道地鬥争、爆炸運動、遊擊戰争”三位一體的對敵戰鬥方式。
三,抗戰時期冀中道地鬥争影集
01
1943年,進行道地戰的遊擊隊員
02
1944年,與道地相接的地面工事
03
1943年,道地中準備出擊的八路軍戰士
04
1943年,與道地連接配接的民房
05
1943年,民兵從道地轉入地面工事伏擊敵人
06
1941年,依托道地工事向敵人射擊的冀中八路軍
07
1943年,在道地交叉口的遊擊隊員
08
1943年,與道地配合作戰的高房工事
09
1943年,鬼子掃蕩中在道地口留下的彈洞
10
1943年,由普通民房建構的戰鬥工事,下面是道地口
11
1943年,道地頂上的高房工事
12
1943年,遊擊隊員從道地轉向屋頂戰鬥
13
1943年,飛檐走壁
14
1944年,河北任丘辛中驿鎮培裡村,杜倫親曆道地戰
15
1943年,在道地洞口外紡線的冀中婦女
16
1943年,年畫後就是道地洞口
17
1943年,在道地裡納鞋底的冀中婦女
18
1943年,隐蔽的道地洞口
19
1943年,冀中老百姓給隐藏在道地内的八路軍傷員送水送飯
20
1943年,把傷員運入道地
21
1943年,在道地衛生室換藥的八路軍傷員
22
1942年五一大掃蕩中,定縣一區區長王慶元在寺底村道地内準備戰鬥
23
1943年,冀中七分區定南縣的抗日幹部,在道地内邊吃飯邊研究對敵工作
24
1943年,把守道地口的定縣寺底村民兵李清栓
25
1943年,在道地内布置對敵鬥争工作的七分區幹部
結語:冀中軍民通過開展道地戰、地雷戰、村落戰相結合的戰術,不僅解決了打、防、藏的問題,還依靠這種縱橫交錯的“地下長城”,有效地打擊了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争##保定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