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的秋天,為了開辟抗日戰争的戰略反攻基地,楊成武奉命來到了冀中根據地展開工作,并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主要的任務就是發展和恢複冀中平原的抗日根據地。
冀中抗日根據地位于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和滄州之間,周圍有平漢、津浦、石德等4條鐵路公路幹線。
冀中抗日根據地就像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八路軍釘在華北日軍占領區中間的一個釘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以,冀中一直都是華北日軍重點“掃蕩”的目标。
楊成武
在楊成武到達冀中之前,大部分根據地都淪陷成為了敵占區和遊擊區。
道地戰是冀中人民堅持平原抗戰的一項偉大創舉,是堅持平原遊擊鬥争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楊成武在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之後,于是挑燈夜戰,很快撰寫出了《冀中平原上的道地鬥争》一文。
這篇文章集中了冀中地區的軍民智慧和對敵鬥争的經驗,成為了廣泛開展平原道地鬥争的指導性檔案。并于1945年1月作為秘密檔案,上報給晉察冀軍區和中央軍委。
日軍
在冀中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冀中平原很快就形成了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隐蔽轉移,又便于依托作戰的道地網絡。這些冀中平原抗日的地下堡壘,随即讓日軍陷于處處挨打、舉步維艱的境地。
從日軍繪制的指導士兵如何尋找道地入口的教材中,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日軍在屢遭打擊後,企圖尋找破解八路軍道地戰的方法。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楊成武上司冀中軍民在與日軍的鬥智鬥勇中,使道地戰日臻完善,創造了世界戰争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觀。
道地戰
道地戰的威力,也深深地吸引了這位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杜倫上尉。《楊成武回憶錄》一書中記述:“杜倫鑽幾個道地後大談觀後感,一方面稱贊這種道地修建得巧妙,另一方面卻對于這樣的土道地能否抵擋住日軍重火器的攻擊,持有懷疑态度。”
但是,冀中軍民很快便讓耳聽為虛的杜倫上尉有了一次眼見為實的經曆,杜倫到河北任丘縣皮裡村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司令部駐地參觀時,因特務告密,2000多名日僞軍對皮裡村突然包圍襲擊,杜倫被迫鑽入了道地。
為了抓住美國人杜倫,日軍可謂是費盡了心機。在找到了4個道地口後,敵人用挖掘、水灌、煙熏、釋放毒氣等方式,但這一切不僅枉費心機,更是陷入了八路軍道地戰的打擊之中。
楊成武得悉日軍突然襲擊皮裡村,立即調集了幾個縣的八路軍遊擊隊和民兵,從四面八方緊急馳援,日軍見勢不妙,迅速向河間撤退了。
《楊成武回憶錄》一書中是這樣記述當時的情景的:“皮裡村道地戰勝利結束了,敵人傷亡了幾百人,我們隻傷亡了一老一小。杜倫鑽出道地,親眼看見村裡橫七豎八的敵人屍體,驚歎不已。”
杜倫後來在冀中平原的時候,每到一個村子,首先要問這個村子裡有沒有道地,以及自己居住的房子内有沒有道地口。隻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後,他才放心地住下。
神奇的道地戰,使冀中軍民抵禦了日軍殘酷“掃蕩”的嚴冬。
1945的春天,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林鐵和副政治委員李志民接到了中共中央發來的“削弱日僞,發展我軍,縮小敵占區,大解放區”的訓示,于是就率領冀中軍區的将士們走出道地。
在這遼闊的大平原上,在這無垠的青紗帳裡,在這浩淼的白洋澱中,楊成武根據冀中平原的地形特點,上司冀中軍民運用水上遊擊戰、地雷戰、村落戰、青紗帳戰、空通破擊戰等戰法,陷日寇于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日軍在《華北治安戰》一書中記載:“以冀中地區為根據地的八路軍,改變了過去利用坑道的戰術,于6月10日一齊發動攻勢,使警備津浦、石德路的獨立混成第9旅團前線守備部隊遭到了嚴重損失。”
在楊成武的指揮下,冀中軍區部隊又連續進行了春季、夏季攻勢作戰,先後發起了安饒、任河、文新、子牙河東、大清河北等戰役。
經過一系列戰役,使冀中根據地和遊擊區迅速擴大到北達平津近郊外、南越滄石公路、東抵渤海灣、西至平漢線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八路軍進行大反攻的戰略基地,為取得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譜寫了一曲令人蕩氣回腸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