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11月,已是初冬季節。
此時,北方的天津讓人感覺到陣陣冷意,而南方的上海,穿一件長袖亦能對付。
7日,在上海前往歐洲的法國郵船波爾多斯号的最底層統艙裡,一群年輕人高興地聊着,時不時歡呼兩聲,絲毫沒有被底層統艙的簡陋所影響。
他們是華法教育組織的第十五批赴法學生。
這其中,一位年輕的男子顯得格外出衆,他濃眉大眼,五官立體,笑起來時,讓人感覺整個船艙都被點亮了一般;面容沉靜時,又仿佛一個雕塑,酷到極緻,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冷峻美男子。
他就是周恩來,此時,22歲。
他要去歐洲的浪漫國度法國學習,去了解西方社會的真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回來應用到中國。
問題是,出國學習去蘇聯不是更好嗎?
另外,出國留學的費用,周恩來又是哪裡來的?
我們從周恩來“入獄”談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周恩來為何要去法國留學,而不是去蘇聯?</h1>
1920年1月29日,周恩來被捕了,這是他的第一次被捕。
被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軍國主義者制造了福州慘案,打死打傷多位中國公民,全國一片聲讨之聲。而周恩來和一衆青年,在天津組織了“抗日大遊行”,結果遭到了反動派的毒打和逮捕。
入了“監獄”後,周恩來心中的革命火苗并沒有熄滅,而是越燃越旺。
當年的6月初,周恩來的好朋友李愚如到“監獄”去看周恩來,告訴周恩來,他要赴法勤工儉學。
聽到這個消息,周恩來也很興奮,到歐洲追尋“先賢馬克思”的足迹,探尋革命的真理,這是多麼美妙且有意義的一件事啊!
于是,周恩來寫了一首小詩給李同學,其中寫道:三月後,馬賽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
看得出來,周恩來對歐洲有着無盡的向往。
當時一戰過後不久,德國作為戰敗國,暮氣沉沉,人們極度壓抑,顯然不适合去留學。而蘇聯,那時候還不叫蘇聯,叫蘇俄,也是經過十月革命後新崛起的國家。
當時,蘇俄的各方面還不完善,而且正在進行内戰,紅軍和白軍打得不可開交,多國部隊也進入了蘇俄大地,整個局勢非常混亂。
如此情況,顯然不适合去。
在當時的周恩來等人看來,“共産主義”的根在歐洲的德法兩國,去歐洲留學最合适的就是法國。
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原因,那就是華法教育會組織的勤工儉學班是去法國。
1916年,蔡元培、吳玉章、吳稚晖及法國學者建立了華法教育會。
起初,這些仁人志士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中國的青年通過在法國的學習,給中國帶來先進的科學技術,輸入西方文明,實行“科學救國”、“實業救國”。
當時,該會的宗旨是:發展中法兩國之交通,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知識、經濟之發展。
從1917年開始,華法教育會安排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到1920年已經是第四年了。
在獄中的周恩來,又是怎麼得到機會前去法國的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2、周恩來赴法留學前的經曆,以及學費的由來</h1>
從1920年1月29日被捕開始,周恩來始終倔強地認為學生們沒有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覺醒,抗議政府不作為,又有什麼錯呢?
而在遊行隊伍當中不僅有學生,還有進步人士,還有生意人,對于拘捕收押,而且長達70多天不正式審判,大家都非常的反對。被捕的學生,不惜通過絕食來抗議政府。
後來,周恩來等人轉到了檢察廳的看守所。
因為來回的争鬥和施加影響,檢察廳允許親朋好友們看望,也允許在這裡看書,還可以定時地在院子裡活動。
就在這裡,周恩來組織了讀書團,還定期地給被捕的同學們進行講演。
真的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7月6日,檢察官對周恩來等學生發起了公訴,就此進入了審判程式。最後判了個“擾亂秩序罪”,而判的監禁時間,剛好和他們在看守所的時間差不多。
于是,法官宣布:到時間就釋放。
7月17日,周恩來等同學恢複了自由身。從1月29日到7月17日,周恩來在看守所整整呆了半年差十天。
看守所的經曆,讓周恩來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華崛起而努力。
出獄後的周恩來,繼續上司天津的學生組織“覺悟社”,繼續組織各種活動。
這一頭,周恩來在忙學生運動,那一頭,有兩個人在商量一件事。
哪兩個人?嚴修和張伯苓。
嚴修是南開學校的建立者之一,張伯苓是校長。
嚴修對周恩來的欣賞無以複加,而張伯苓也為有周恩來這麼一個學生而驕傲。
周恩來出獄後,嚴修和張伯苓商量,準備資助兩個學生赴法留學:一個是周恩來,另一個是李福景。
問題來了,不是赴法勤工儉學嗎?不是政府組織的嗎?還資助什麼?
其實是這樣的,事情是華法教育會辦的,政府支援一二,但關于來去的費用和學費,主要有學生自己準備,而去了後的各種開支,學生可以半工半讀,進行勤工儉學。
是以,要去,也得有錢,如果沒有,那是去不了的。
周恩來的爺爺雖然曾經是個縣長,但此時,周家已經衰落,而且家大業大,入不敷出。
當周恩來聽到嚴修和張伯苓願意資助他上學時,很開心,夢想變成了現實。
而也就這一年,16歲的鄧希賢家多方籌集了800多元,在1920年的9月10日乘坐法國郵輪“盎特萊篷号”,自費去了法國勤工儉學。
鄧希賢就是後來名震海内外的鄧小平。
相比鄧小平家東拼西湊,周恩來是太幸福了,碰到了兩位好老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9">3、四年的法國留學,讓周恩來更加成熟,更加堅定</h1>
鄧小平在1920年9月10日,從上海出發去了法國。
過了近兩個月,周恩來和李福景也向法國出發了。
曆經一萬六千裡航程,度過36個晝夜,經過越南西貢,穿過馬六甲海峽,到了印度洋。過了印度洋,穿過紅海、穿過蘇伊士運河,就此進入地中海。到了地中海,就快到了歐洲大陸了。
36天的時間内,經過各個港口停歇時,周恩來看到了國際民生百态,也看到了華人在全球的地位,被人歧視。
這種屈辱感,一次次地充斥在周恩來的心間:中國一定要強大,一定不能讓外國人長期看不起!
來到法國後,周恩來發現,中國在法國的勤工儉學人員竟然有兩千多人。
此時,周恩來想到英國看看,如果可以,他準備在英國入學,那裡是工業革命的故鄉,也有很多專業且曆史悠久的高等學府。
可是在英國轉了一圈後,發現一切都好,就是費用太貴。
于是,周恩來還是選擇在法國上學。
和其他勤工儉學的人不同的是,周恩來在法國并沒有去工廠做工,嚴修定期給他寄錢,生活基本沒有問題。
周恩來在法國,除了學習,主要做四件事:
一是讀大量的書,在這裡他讀到了英文版的《共産黨宣言》等書籍,他如饑似渴,拼命汲取書中的營養。
二是進行社會研究。在這裡,他觀察風土人情,了解西方社會的各機構如何運作,看勞工們是如何争取利益。
經過大量的社會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歐洲大陸并不是淨土一塊,并不是人人怡然自得,安享生活,一戰後的影響還是很大,底層人民的生活水準依然低下,失業人員也是處處可見。
他在觀察和研究中,來回對比不同的制度,這讓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可度越來越深。
三是,周恩來在法國期間,給天津的《益世報》撰寫通信,有時翻譯一些稿子。
可以這樣說,周恩來在兼職做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這對他的成長,以及對中國的未來都極具意義。
四是,周恩來積極活躍在留法的中國同學中間,積極參加群組織各種活動。
比如,争取在海外的勞工利益;比如,成立各種正能量的組織(1922年6月,“旅歐少年共産黨”成立,周恩來成為了主要負責人之一);再比如,在勤工儉學的學生中進行演講,等等。
總之,在留學法國的人當中,周恩來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
在組織和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周恩來也認識了很多的朋友,比如鄧小平、陳毅、朱德、聶榮臻、李維漢、李立三、趙世炎等,甚至還認識了留學法國的越南人胡志明。
這些人中,年齡較小的鄧小平對周恩來是尊敬有加,而周恩來對這小兄弟也是處處照顧。
很多年後,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問父親:“在法國期間,你和哪個人的關系最密切?”鄧小平回答道:“還是周總理,我一直把他看成我的兄長,我們在一起工作的時間也最長!”
在法國期間,周恩來在張申府、劉清揚(兩人是夫妻)的介紹下于1921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這兩人是誰?
張申府是和李大钊一起在北京籌建黨組織的人。
張申府和劉清揚出國時,受陳獨秀和李大钊的委托,在法國建立中國共産黨的海外組織。劉清揚也是天津覺悟社的一員,和周恩來之前很熟悉。
從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那一刻起,周恩來決定:将所有的精力和才能毫無保留地獻給共産主義事業。
1924年七月,周恩來回國了,離開了那個讓他奮鬥四年的法蘭西,因為他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這四年,周恩來有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他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共産主義戰士,他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