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裝類型的電影,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優秀的作品,但說到魔幻類的電影,我們能夠拿得出手的影片就不多了,大部分觀衆在看國外的魔幻片時,雖然會被其中奇特的腦洞和強大的特效所震驚,但終究是少了一點熟悉的感覺。
《捉妖記》的出現彌補了市場上魔幻類型電影的空缺,是一部很值得推薦觀看的電影。

首先在選題上,導演一改之前的善惡分明人物設定,選擇了兩種對立生物的沖突與融合,一方面是人類表現的善,另一方面是妖表面的惡。
首先劇裡面所有的妖精形象都是出自山海經,經過了一定的改變而設計,将古代形容的妖表現的淋漓盡緻,在每一個故事裡面,妖都是邪惡的,他們會做很多的壞事,這一點似乎是不能夠改變的。
是以一旦看見了妖就需要消滅掉,男主天蔭就是出生在一個收妖的家庭裡面,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一直沒有回來,他為了找到父親離開了一直生活的小村子,意外被妖精裡面的王後當做孩子的寄生體,将小妖王放到了天蔭的肚子裡面。
而天蔭也在小妖王出生以後和小妖王胡巴産生了深厚的感情,最後将胡巴留在了妖的世界。
整部劇走的是溫情路線,不管是天蔭為了找父親還是他成為胡巴的親人之後,為了讓胡巴适應這個人類的世界,很耐心的教他不要吃葷,很多畫面都讓人感到溫暖,一些簡單的表情和胡巴之間的互動就能夠讓人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哪怕一個是人一個是妖。
這部劇最大的看點就在于人和妖之間的善惡怎麼定論,很多人在看到妖精被人吃掉的時候,會覺得妖是善良的,而人是邪惡的,可有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那就是這些妖穿的人皮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首先電影中并沒有準确的說法,但凡是出現過的妖都穿着人皮,胡巴在酒樓的時候還因為沒有穿人皮被其他的小妖嘲笑,而且鐘漢良飾演的反派妖也是有六七層人皮,這些妖有壞事做盡的也有從沒做過什麼壞事的,可不能否認的是他們有着天生的嗜血和對生命的漠視。
就像是胡巴剛出生的時候需要喝血一樣,這是他們的本能,或許沒有什麼對錯,但對于人類來說,這就是一種威脅,是以究竟是人對妖殘忍還是妖對人産生了威脅,并不能下一個絕對的定義。
除了善與惡的争論之外,還有一點很有争議的點,那就是人和妖能否平等的生活。在影片之中很認真的去強調了平等這件事情,那麼這兩種生物真的能夠平等嗎?
很明顯是不可能的,首先如果是平等的位置,那就沒有誰想要成為誰,因為他們的價值是一樣的。
他們很希望能夠變成人,哪怕大多數的人沒有他們厲害,他們還是想要成為普通人,這一點從天蔭住的那個村子裡面的妖就能夠看出來了,想要生存隻能隐瞞自己妖的身份,這怎麼能算是平等呢?
說到底還是在追求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既然有競争就勢必會有輸赢,又怎麼會平等。
而且妖想要融入人的世界就必須要改掉自己所有的天性,例如穿上人皮不能用原本的面貌,然後還需要吃素,關于吃素這一點其實就是很明顯的不平等,要知道大部分的人是不吃素的,他們會吃雞鴨魚肉,怎麼輪到妖吃人就不能接受了呢?
所謂的平等不過是制造的幻象罷了,并不能維持多久。不管是人還是妖,想要禁锢其天性,終究不能長遠。
故事的結局是胡巴回到了妖的世界,是以導演也是希望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沒有絕對的善與惡,隻要在自己的舒适圈以内,你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就像是胡巴回到妖的世界以後吃葷,而在人的世界隻能吃素。
這才是現實的世界,童話往往都是經過了修飾的,但就算是現實有很多不善良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世界裡面看到善良的一面,例如小胡巴願意為了天蔭一直吃素,天蔭願意幫助妖後将小妖王照顧好,而原本是捉妖師的小岚也能夠看到胡巴的善良并和天蔭一起照顧胡巴。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有傳承的地方,也有創新的地方,出彩的地方很多,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