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兵李代勝故事續篇

今天讀老兵李代勝未完再續的故事,又有些新感慨:我們其實都有一本書!無論你是官員還是草根,做何種工作,有怎樣的經曆,你時時都在書寫着自己的那部傳記。或轟轟烈烈,或雲淡風輕,有的人厚,有的人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編導,又都是自己書中的主人公,風雨人生全憑自己掌舵,成敗得失全靠自己把握。鮮花是對追夢人和奉獻者的褒獎,我們希望那本書中有個大寫的你,獲得的鮮花更美更大更多!

原創 戰友報緣 戰友新報 今天

老兵李代勝故事續篇

老兵李代勝 •湯新民

李代勝之是以被家鄉高淳人民所記住,源于他在八年抗戰中的一個個傳奇故事。他铮铮鐵骨、披星戴月勇鬥日僞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時,民間也有不少關于他的傳說,比如傳說中他常常單身一人帶支短槍,去已被日僞占領的漆橋古鎮浴室洗澡,而汪僞人員認出了他也視而不見,甚至敬而遠之……對于這些往事,我曾經多次和他提起,雖然李老本人也不願多作回應,但鄉親們卻視之為确切存在過的真實故事,而口口相傳,直至今天。

而至于他1945年10月份随新四軍北撤離開高淳後所經曆和發生的一切,當時連他的父母都一無所知。同樣,關于他在整個解放戰争時期南征北戰的所作所為,家鄉人們也就更加知之甚少了。為了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李老的風雨人生,我們繼續講述他的解放戰争歲月。

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日本終于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己取得了最後勝利。

8月28日,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應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邀請,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舉行和平建國的一系列談判。為了落實已經成文的《雙十協定》,9月20日,中共中央給華中局的電文訓示:“浙東、蘇南、皖南部隊立即北撤到長江以北地區,越快越好。”中共蘇浙區黨委和蘇浙軍區在接到中共中央和華中局訓示後,立即着手部署新四軍江南部隊和地方黨政幹部的北撤工作,并迅速控制北上路線,以確定北撤的安全。

9月25日至26日兩天,中共蘇浙黨委組織部部長吳仲超在溧水新橋區召開了蘇南各縣縣委書記會議,傳達了上級關于北撤的訓示。緊接着,溧高縣委書記王一凡向縣委作了傳達,并研究布置了北撤的具體事項。會上同時決定由王一凡、李代勝等同志領隊北撤。

會後,王一凡書記專門找到了李代勝,叮囑說:“我們就要北撤離開家鄉了,你應該馬上回去一趟,對你的父母和家庭也要做一些安排和安慰工作”。于是,李代勝當日就匆忙趕回了漆橋大港口的家中。為了不使父母過于擔心自己的安危,他告訴他們說:“新四軍離開溧高隻是暫時的,我們很快就會回來,再見面的日子不會很長” 。随後,他又拜托了一些親友,請他們對父母在生活上予以多多照顧,這才匆忙趕回了縣委駐地。

多年前,當李老和我談起當時告别家鄉和父母的情景時,他的眼角濕潤了。他說那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或許真是九死一生,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留戀與痛楚。但在個人和大局面前,選擇的還是後者。

1945年的10月1日這一天,溧高縣黨政幹部和地方武裝人員,集中在溧水新橋區大李巷村,将溧高縣、區武裝編入溧高警衛團,由縣委書記兼政委王一凡、副政委張一樵帶隊,将縣區黨政幹部140多人組成幹部隊,由隊長童超、指導員李代勝帶隊,待命出發。10月3日,他們到達金壇縣朱林鎮宿營,而後又經過幾天的會議和休整。于10月10日抵達揚中縣的川港,而後渡口北渡長江,當天李代勝作詩“北撤序懷”以記之。在當時間節點上,華中根據地範圍内的新四軍統一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由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

李代勝他們到達蘇北後,緊接着從口岸鎮繼續北上,經泰州、寶應、到達淮陰休整。休整期間,華中野戰軍将溧高警衛團及幹部隊共一千餘人整合改編為第八縱第一師第七十二團,李代勝任七十二團組織股長。

1945年8月份日本宣布投降以後,盤據在高郵、邵伯一帶的日軍自恃兵多城固,一直拒不接受新四軍的受降。城内駐守着日軍獨立混成96旅團約1100餘人及僞軍42師七個團約4000餘人。

為此,遵照朱德總司令的指令,華中野戰軍第七、第八縱隊共十五個團和地方武裝在粟裕、譚振林的指揮下,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發起了高郵戰役。這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中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第一階段是七縱收複邵伯,清除高郵外圍的日僞據點,圍困高郵。第二階段由八縱總攻高郵縣城。經過七天激烈的戰鬥,華野部隊以傷亡六百多人的代價從日寇手中收複了高郵縣城,并舉行了日軍受降儀式。本次戰役全殲日僞軍五千多人,其中生俘日軍九百多人。這也是李代勝他們帶領的七十二團溧高子弟兵自蘇南北撤以來所投入的第一場大規模戰鬥。戰役中,李代勝以72團組織股長的身份,負責指揮配屬本團的民工從一線戰場輸送傷員至後方衛生所,同時将彈藥、食品送到前線部隊手裡,這也是他第一次親曆較大規模的戰鬥。

為了貫通山東和淮北兩大解放區,繼高郵戰役後,粟裕司令員又于1946年1月11日指揮發起了針對國民黨軍的隴海路東段戰役。經過這次戰役,使得華中與山東兩大戰略區連成了一片,也為應對國民黨軍大規模的進攻做好了準備。

1946年6月,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幫助下,完成了全面内戰的準備。而發生在1946年7月15日至8月27日的蘇中七戰,更标志着國共内戰的全面爆發。1946年7月初,蔣介石調動第一綏靖區的十二萬部隊進攻隻有三萬多部隊的蘇皖邊解放區,意在徹底奪取共産黨實際控制區并一舉攻克邊區首府淮陰。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司令員的精心指揮下,經過宜泰、如南等七場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六個旅又五個交警大隊共五萬餘人,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李代勝在整個戰役中負責七十二團的前轉後運、支前民工組織等工作,常常幾晝夜得不到休息。戰後, 部隊在隴海路新安鎮一線休整期間,第一師新成立了師後勤處,李代勝被任命為後勤處政治處主任。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在宿遷東北葉海子地區對國民黨六十九師發起了宿北戰役,全殲該師兩萬餘人,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緊接着,兩個野戰軍又于1947年1月2日至20日統一組織了魯南戰役,攻占了棗莊、峄縣兩座縣城,殲敵五萬三千餘人,繳獲坦克24輛、汽車480輛。

在這兩次戰役中,李代勝所在的後勤處直接管轄野戰醫院,沒有抛棄一個傷員,同時向淮北專署征用民工兩千多人進行戰場服務,順利完成了任務。1947年1月,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李代勝所在的華中野戰軍一師升格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軍級建制)。1947年4月20日至23日,華東野戰軍發起了萊蕪戰役,華野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了殲滅王耀武的一個"綏靖"區指揮部、兩個軍部、七個師共5.6萬人的重大勝利。華野部隊犧牲達到八千八百餘人,國民黨軍陣亡在一萬人左右,其中在一次戰鬥中,華野官兵僅用63小時俘虜了四萬多國軍官兵。在這次戰鬥中,僅四縱部隊就俘敵兩千餘人,其中李代勝他們後勤處就負責處理了兩百多人,且戰俘對優待俘虜政策十分滿意。

1947年5月中旬,華東野戰軍在山東蒙陰縣東南發起了孟良崮戰役。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戰,也是打破國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一仗。在粟裕司令員的親臨指揮下,從四月至五月初就不斷調動迷惑敵人,捕捉戰機,于五月十一日切斷了敵七十四師與其友鄰部隊的聯系,戰役從13日黃昏發起,激戰至16日下午,突擊部隊會師孟良崮蘆山頂峰,師長張靈甫被擊斃,這支蔣介石的“禦林軍”全部被殲,俘敵四千餘人。

南麻臨朐戰役後,第三、四、六、八縱隊于1947年9月3日南渡黃河,到達魯西南之沙土集地區,以三、六、八縱為主攻,李代勝所在的四縱擔任阻援,發起了沙土集戰役,戰鬥至9月9日,将國軍第五十七師全殲于沙土集及附近地區。

為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别山作戰,1947年11月8日起,李代勝所在的華野外線兵團向隴海路蘭封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開破擊戰,至17日,共破壞鐵路一百五十多公裡,殲敵一萬餘人,攻克蕭縣、砀山、民權、魚台等九座縣城 。1947年12月13日,一、三、四、六縱隊沿平漢路南下,沿途節節破壞鐵路,同時殲滅一切孤立分散的敵軍。至12月31日結束,共殲敵四萬五千餘人,破壞鐵路四百多公裡,攻克許昌、駐馬店等城鎮五十餘座。

此後,華野一、四、六縱北上到達河北濮陽(現屬河南省)地區休整待命。在此期間,朱德總司令親臨濮陽視察華野部隊并接見團以上幹部,李代勝第一次随陳毅、粟裕首長受到朱老總的接見。

1948年5月下旬,陳、粟首長率領在濮陽休整的部隊南渡黃河,于5月30日向開封發起攻擊。6月27日至7月2日又在睢縣、杞縣、通許一線發起了豫東戰役,全殲國軍區壽年兵團并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

在接下來的蘇魯皖地區休整中,四縱機構進行了調整,原政治部、民運部、聯絡部調整為聯絡部和民運部,李代勝由後勤處政治處主任調任四縱民運部部長(正師職)。

老兵李代勝故事續篇

淮海戰役時期的李代勝

1948年11月,解放戰争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拉開了大幕。第一階段自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22日結束,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于徐州以東的新安鎮、碾莊地區殲敵黃伯韬兵團十八個整師,并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劉汝明四個兵團予打擊,占領了徐州外圍廣大地區,使徐州處于孤立地位。第二階段,自1948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将杜聿明集團十三萬人包圍于永城東北的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區,首先殲滅了突圍的孫元良兵團、黃維兵團,進而把杜集團圍困在以陳官莊為中心的五十平方公裡地區内。第三階段,由1949年1月6日發起總攻,至10日将杜集團徹底殲滅,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的三個階段,曆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萬5千餘人。至此,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及中原地區,使民國首都南京處于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淮海戰役後,中央指令華野部隊休整兩個月。

李代勝所在的四縱移師蘇北泰興地區休整。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四縱改稱為23軍,李代勝任軍民運部部長。

1949年4月21日晚,李代勝所在的23軍從長江江陰東段強渡長江,經丹陽、溧陽、宜興、湖州一路追殲逃敵。5月3日,23軍所在的三野七兵團解放了杭州,這也是整個京滬杭戰役的關鍵一戰。

杭州解放後,三野部隊于5月12日發起了上海戰役,除湯恩伯率五萬多人乘軍艦逃跑外,其餘十五萬多人全部被殲,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上海的離島崇明島解放,殲敵三千七百多人。至此,京滬杭作戰勝利結束。

上海戰役結束後,23軍奉命進駐浙江嘉興地區休整,并協助嘉興地委開辟地方工作。李代勝被委派到嘉興地委兼任地委委員。1949年7月,經軍黨委準許,他和戰友林君炜結為夫妻。

老兵李代勝故事續篇

在23軍時和林君炜的結婚照

在這裡,我需要簡單介紹一下李代勝的妻子林君炜:林君炜祖籍福建廈門,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1年12月,年僅十六歲的她放棄了上海優越的家庭條件,選擇抗日救國參加了新四軍,抗戰時期曾任服務團員、文化教員。解放戰争時期,先後任民運幹事、技術書記、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解放後,分别在杭州鐵路分局政治處、上海鐵路局政治部、長春鐵路分局政治處、長春客車廠和南京鐵路分局曆任秘書、部員、副科長、科長、地區黨委副書記、副部長、部長、辦公室主任、政治部副主任、機關黨委書記等職。

1942年8月,林君炜和部分新四軍戰友在行軍途中遭到汪僞軍襲擊,集體被捕,她堅貞不屈,保持了一個抗日戰士的氣節。重新回到了部隊後,在極其艱苦複雜的戰争環境中,後來又參加了蘇中七次戰役、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解放後,尤其是在十年文革中,她再遭迫害,被污蔑為叛徒、自首變節分子、走資派家屬等,被長期隔離審查。在文革結束後,南京鐵路分局均給予了平反并恢複名譽。她和李代勝一同度過了31個春秋,生育了三個女兒,家教甚嚴。 1980年5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55歲。

1949年9月,23軍奉命攻打舟山群島,李代勝率民運工作隊撤出嘉興地委,随即調往杭州,在六和塔下與軍參謀處共同組成戰船管理處,由參謀處處長賈鴻均任處長,李代勝任政委。短時間内,在山東、江蘇、浙江沿海一帶,收集調拔船隻三百多隻,船工一千兩百多人,至杭州灣集中訓練。就在部隊正準備攻打舟山時,駐島的國民黨部隊匆忙撤往台灣,從此,三野部隊順利收複了舟山群島。舟山群島收複後,23軍駐浙江慈溪縣休整。此時,中共華東局發出通知,要求部隊抽調一批幹部到地方工作。

1950年4月,李代勝和林君炜夫婦一道被抽調到華東局組織部報到,李代勝被配置設定到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任人事處處長、部黨組成員。林君炜則被配置設定到上海鐵路局組織科工作。從此,他們由部隊轉入地方工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