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對于國人顯得過于陌生,然而,陌生的地方才有風景;
她一生隻活了29歲,香消玉殒地太早,不過,這并不妨礙她的研究影響深遠,以至于權威期刊《自然》都曾将其選入“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之一)。
在我們頭頂的浩渺星空中,某顆小行星與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就以她命名——
她叫王貞儀。

王貞儀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貞儀”這個詞,一聽就讓人覺得這個姑娘出生于書香世家。
沒錯,王貞儀出生并不算普通,她的祖父為官,藏書甚多,而且還精通曆算,她的父親則精通醫學。有這樣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再加上王貞儀年幼時曾遊曆大江南北,如此“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使得王貞儀的見識、性格、志向等都與衆不同。
她曾學習騎射,箭法一流;她通醫理、工詩文,用《女士德卿傳》中贊揚她的話,那就是“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能寫出“始信須眉等巾帼,誰言兒女不英雄”的王貞儀,自然不會像同時代的少女一樣早早他人婦——别人的十幾歲是開始研究“造人”,王貞儀的十幾歲是開始研究“天文”。
在當時“閉關鎖國、禁锢思想、盲目自大、輕視科學”的“盛世”裡,王貞儀對醫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精通,幾乎都是自學。
自學數學的同時呢,王貞儀還“順帶”編寫了《籌算》的“簡化版”——《籌算易知》,算是那個時代的“數學科普讀物”。
除了《籌算易知》,其餘像什麼《勾股三角解》《曆算簡存》《象數窺餘》等著作都算是她自學的衍生品。
提到《象數窺餘》,就免不了書中的一句序言——“務求其理衆曉,且簡直明晰”。簡言之,她做數學科普的初衷就是“将知識盡可能化繁為簡”。
之是以是自學,還有一個原因是,封建時代普通人是不許“私習天文”,嚴重點兒是要殺頭的!
于是,少女擁有觀測天文的儀器隻可能出現在幻想和立繪中。
不過,這些都難不倒王貞儀。缺道具,可以自己做一些,或者通過借助身邊觸手可得的東西。
例如,在著作《月食解》中,她就提到通過燈、鏡子、圓桌成功模拟出了日月食形成過程。
令人驚訝的還在後面,她在很早就已經注意到地圓學說、日心說等理論的正确性,自然也有了例如《黃赤二道辨》《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于地心論》《星象圖釋》等著作。
自學成才、絕美少女、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等元素雜糅在一起,擱在今天,妥妥的是當代知識創作人圈兒的頂流啊!
如果說噱頭,還有另外一個——這些學術成就都是在王貞儀30歲前完成的。
王貞儀直到25歲才出嫁,算是那個時代“晚婚”的負面典型。
郎君詹枚家境雖然一般,但很願意支援妻子的“科研事業”,如《德風亭初集》就是在詹枚的整理幫助下刊印的。
隻是,現實世界更多是悲劇,情投意合的這一對隻甜甜蜜蜜了4年。
1797年,這位才女就凄然病故。
于是,下位原畫不是僅有讓人沉醉的大長腿,你還可以将其解讀為“香消玉殒”。
據說,王貞儀死後,留下的手稿著作經後人整理達到了驚人5、60卷。可惜,傳世至今的不多,目前在《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收錄了卷五、卷六和卷七的部分内容。
以王貞儀在“天文曆算”方面的成就,的确稱得上“不讓須眉的豪氣巾帼”,而且,觀星望月,都是在一個女子芳華最盛之時,這“芳歲望星”也有她的韻味。
隻是,曾寫出“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這樣詞句的她,在那個“宏觀看太平盛世、微觀瞧千瘡百孔”的封建時代裡,注定隻是一個根本不起眼的“光點”。
因為一張明信片、因為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提及、因為被命名為天體、因為被《國家寶藏》演繹,這個生活在兩個世紀前,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又真誠率性的奇女子,終于讓自己的優秀超越了自己所處的時代。
回顧王貞儀的一生,短暫卻閃亮——天妒紅顔是假,她在芳華正盛時凋零是真,在200多年前那個封建、落後、腐朽的清王朝,她硬是把活成了一個傳奇。
永遠都不會見到自己的朱顔辭鏡,恐怕是我們後人了解至此,另一種令人愉悅的憂傷吧!
由于篇幅所限,王貞儀的傳奇隻能點到即止。有興趣的各位可以通過網絡和書籍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