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老兵李代胜未完再续的故事,又有些新感慨:我们其实都有一本书!无论你是官员还是草根,做何种工作,有怎样的经历,你时时都在书写着自己的那部传记。或轰轰烈烈,或云淡风轻,有的人厚,有的人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导,又都是自己书中的主人公,风雨人生全凭自己掌舵,成败得失全靠自己把握。鲜花是对追梦人和奉献者的褒奖,我们希望那本书中有个大写的你,获得的鲜花更美更大更多!
原创 战友报缘 战友新报 今天

老兵李代胜 •汤新民
李代胜之所以被家乡高淳人民所记住,源于他在八年抗战中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他铮铮铁骨、披星戴月勇斗日伪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时,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比如传说中他常常单身一人带支短枪,去已被日伪占领的漆桥古镇浴室洗澡,而汪伪人员认出了他也视而不见,甚至敬而远之……对于这些往事,我曾经多次和他提起,虽然李老本人也不愿多作回应,但乡亲们却视之为确切存在过的真实故事,而口口相传,直至今天。
而至于他1945年10月份随新四军北撤离开高淳后所经历和发生的一切,当时连他的父母都一无所知。同样,关于他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的所作所为,家乡人们也就更加知之甚少了。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李老的风雨人生,我们继续讲述他的解放战争岁月。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己取得了最后胜利。
8月28日,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应国民党总裁蒋介石邀请,亲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建国的一系列谈判。为了落实已经成文的《双十协定》,9月20日,中共中央给华中局的电文指示:“浙东、苏南、皖南部队立即北撤到长江以北地区,越快越好。”中共苏浙区党委和苏浙军区在接到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后,立即着手部署新四军江南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的北撤工作,并迅速控制北上路线,以确保北撤的安全。
9月25日至26日两天,中共苏浙党委组织部部长吴仲超在溧水新桥区召开了苏南各县县委书记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北撤的指示。紧接着,溧高县委书记王一凡向县委作了传达,并研究布置了北撤的具体事项。会上同时决定由王一凡、李代胜等同志领队北撤。
会后,王一凡书记专门找到了李代胜,叮嘱说:“我们就要北撤离开家乡了,你应该马上回去一趟,对你的父母和家庭也要做一些安排和安慰工作”。于是,李代胜当日就匆忙赶回了漆桥大港口的家中。为了不使父母过于担心自己的安危,他告诉他们说:“新四军离开溧高只是暂时的,我们很快就会回来,再见面的日子不会很长” 。随后,他又拜托了一些亲友,请他们对父母在生活上予以多多照顾,这才匆忙赶回了县委驻地。
多年前,当李老和我谈起当时告别家乡和父母的情景时,他的眼角湿润了。他说那次离开自己的父母时,或许真是九死一生,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与痛楚。但在个人和大局面前,选择的还是后者。
1945年的10月1日这一天,溧高县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人员,集中在溧水新桥区大李巷村,将溧高县、区武装编入溧高警卫团,由县委书记兼政委王一凡、副政委张一樵带队,将县区党政干部140多人组成干部队,由队长童超、指导员李代胜带队,待命出发。10月3日,他们到达金坛县朱林镇宿营,而后又经过几天的会议和休整。于10月10日抵达扬中县的川港,而后渡口北渡长江,当天李代胜作诗“北撤序怀”以记之。在当时间节点上,华中根据地范围内的新四军统一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由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
李代胜他们到达苏北后,紧接着从口岸镇继续北上,经泰州、宝应、到达淮阴休整。休整期间,华中野战军将溧高警卫团及干部队共一千余人整合改编为第八纵第一师第七十二团,李代胜任七十二团组织股长。
1945年8月份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盘据在高邮、邵伯一带的日军自恃兵多城固,一直拒不接受新四军的受降。城内驻守着日军独立混成96旅团约1100余人及伪军42师七个团约4000余人。
为此,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华中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共十五个团和地方武装在粟裕、谭振林的指挥下,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发起了高邮战役。这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第一阶段是七纵收复邵伯,清除高邮外围的日伪据点,围困高邮。第二阶段由八纵总攻高邮县城。经过七天激烈的战斗,华野部队以伤亡六百多人的代价从日寇手中收复了高邮县城,并举行了日军受降仪式。本次战役全歼日伪军五千多人,其中生俘日军九百多人。这也是李代胜他们带领的七十二团溧高子弟兵自苏南北撤以来所投入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战役中,李代胜以72团组织股长的身份,负责指挥配属本团的民工从一线战场输送伤员至后方卫生所,同时将弹药、食品送到前线部队手里,这也是他第一次亲历较大规模的战斗。
为了贯通山东和淮北两大解放区,继高邮战役后,粟裕司令员又于1946年1月11日指挥发起了针对国民党军的陇海路东段战役。经过这次战役,使得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了一片,也为应对国民党军大规模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了全面内战的准备。而发生在1946年7月15日至8月27日的苏中七战,更标志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1946年7月初,蒋介石调动第一绥靖区的十二万部队进攻只有三万多部队的苏皖边解放区,意在彻底夺取共产党实际控制区并一举攻克边区首府淮阴。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的精心指挥下,经过宜泰、如南等七场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个旅又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余人,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李代胜在整个战役中负责七十二团的前转后运、支前民工组织等工作,常常几昼夜得不到休息。战后, 部队在陇海路新安镇一线休整期间,第一师新成立了师后勤处,李代胜被任命为后勤处政治处主任。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在宿迁东北叶海子地区对国民党六十九师发起了宿北战役,全歼该师两万余人,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
紧接着,两个野战军又于1947年1月2日至20日统一组织了鲁南战役,攻占了枣庄、峄县两座县城,歼敌五万三千余人,缴获坦克24辆、汽车480辆。
在这两次战役中,李代胜所在的后勤处直接管辖野战医院,没有抛弃一个伤员,同时向淮北专署征用民工两千多人进行战场服务,顺利完成了任务。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李代胜所在的华中野战军一师升格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军级建制)。1947年4月20日至23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莱芜战役,华野以临沂一座空城,换取了歼灭王耀武的一个"绥靖"区指挥部、两个军部、七个师共5.6万人的重大胜利。华野部队牺牲达到八千八百余人,国民党军阵亡在一万人左右,其中在一次战斗中,华野官兵仅用63小时俘虏了四万多国军官兵。在这次战斗中,仅四纵部队就俘敌两千余人,其中李代胜他们后勤处就负责处理了两百多人,且战俘对优待俘虏政策十分满意。
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蒙阴县东南发起了孟良崮战役。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也是打破国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仗。在粟裕司令员的亲临指挥下,从四月至五月初就不断调动迷惑敌人,捕捉战机,于五月十一日切断了敌七十四师与其友邻部队的联系,战役从13日黄昏发起,激战至16日下午,突击部队会师孟良崮芦山顶峰,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这支蒋介石的“御林军”全部被歼,俘敌四千余人。
南麻临朐战役后,第三、四、六、八纵队于1947年9月3日南渡黄河,到达鲁西南之沙土集地区,以三、六、八纵为主攻,李代胜所在的四纵担任阻援,发起了沙土集战役,战斗至9月9日,将国军第五十七师全歼于沙土集及附近地区。
为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作战,1947年11月8日起,李代胜所在的华野外线兵团向陇海路兰封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开破击战,至17日,共破坏铁路一百五十多公里,歼敌一万余人,攻克萧县、砀山、民权、鱼台等九座县城 。1947年12月13日,一、三、四、六纵队沿平汉路南下,沿途节节破坏铁路,同时歼灭一切孤立分散的敌军。至12月31日结束,共歼敌四万五千余人,破坏铁路四百多公里,攻克许昌、驻马店等城镇五十余座。
此后,华野一、四、六纵北上到达河北濮阳(现属河南省)地区休整待命。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亲临濮阳视察华野部队并接见团以上干部,李代胜第一次随陈毅、粟裕首长受到朱老总的接见。
1948年5月下旬,陈、粟首长率领在濮阳休整的部队南渡黄河,于5月30日向开封发起攻击。6月27日至7月2日又在睢县、杞县、通许一线发起了豫东战役,全歼国军区寿年兵团并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
在接下来的苏鲁皖地区休整中,四纵机构进行了调整,原政治部、民运部、联络部调整为联络部和民运部,李代胜由后勤处政治处主任调任四纵民运部部长(正师职)。
淮海战役时期的李代胜
1948年11月,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拉开了大幕。第一阶段自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22日结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于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歼敌黄伯韬兵团十八个整师,并对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四个兵团予打击,占领了徐州外围广大地区,使徐州处于孤立地位。第二阶段,自1948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将杜聿明集团十三万人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首先歼灭了突围的孙元良兵团、黄维兵团,从而把杜集团围困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五十平方公里地区内。第三阶段,由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至10日将杜集团彻底歼灭,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至此,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及中原地区,使民国首都南京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后,中央命令华野部队休整两个月。
李代胜所在的四纵移师苏北泰兴地区休整。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四纵改称为23军,李代胜任军民运部部长。
1949年4月21日晚,李代胜所在的23军从长江江阴东段强渡长江,经丹阳、溧阳、宜兴、湖州一路追歼逃敌。5月3日,23军所在的三野七兵团解放了杭州,这也是整个京沪杭战役的关键一战。
杭州解放后,三野部队于5月12日发起了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五万多人乘军舰逃跑外,其余十五万多人全部被歼,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上海的离岛崇明岛解放,歼敌三千七百多人。至此,京沪杭作战胜利结束。
上海战役结束后,23军奉命进驻浙江嘉兴地区休整,并协助嘉兴地委开辟地方工作。李代胜被委派到嘉兴地委兼任地委委员。1949年7月,经军党委批准,他和战友林君炜结为夫妻。
在23军时和林君炜的结婚照
在这里,我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李代胜的妻子林君炜:林君炜祖籍福建厦门,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1年12月,年仅十六岁的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家庭条件,选择抗日救国参加了新四军,抗战时期曾任服务团员、文化教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民运干事、技术书记、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分别在杭州铁路分局政治处、上海铁路局政治部、长春铁路分局政治处、长春客车厂和南京铁路分局历任秘书、部员、副科长、科长、地区党委副书记、副部长、部长、办公室主任、政治部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等职。
1942年8月,林君炜和部分新四军战友在行军途中遭到汪伪军袭击,集体被捕,她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抗日战士的气节。重新回到了部队后,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后来又参加了苏中七次战役、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尤其是在十年文革中,她再遭迫害,被污蔑为叛徒、自首变节分子、走资派家属等,被长期隔离审查。在文革结束后,南京铁路分局均给予了平反并恢复名誉。她和李代胜一同度过了31个春秋,生育了三个女儿,家教甚严。 1980年5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55岁。
1949年9月,23军奉命攻打舟山群岛,李代胜率民运工作队撤出嘉兴地委,随即调往杭州,在六和塔下与军参谋处共同组成战船管理处,由参谋处处长贾鸿均任处长,李代胜任政委。短时间内,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一带,收集调拔船只三百多只,船工一千两百多人,至杭州湾集中训练。就在部队正准备攻打舟山时,驻岛的国民党部队匆忙撤往台湾,从此,三野部队顺利收复了舟山群岛。舟山群岛收复后,23军驻浙江慈溪县休整。此时,中共华东局发出通知,要求部队抽调一批干部到地方工作。
1950年4月,李代胜和林君炜夫妇一道被抽调到华东局组织部报到,李代胜被分配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任人事处处长、部党组成员。林君炜则被分配到上海铁路局组织科工作。从此,他们由部队转入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