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位退役老兵從身邊故事中感悟軍民融合

來源:解放軍報

原标題:用軍人的眼光尋找軍民融合“關節點”——四位退役老兵從身邊故事中感悟軍民融合

圖檔合成:劉 京

“四兩”怎樣“撥千斤”

四位老兵各有所長:殷衛宏幾年間改變一個行業格局,而今他看清了“中國制造”的空間,呼喚更多戰友為之努力;唐國初和同僚們擁有許多發明專利,所在企業的熱轉印技術已經國際領先,他盼望更多退役戰友成為“雙創”英雄;王守才的教育訓練機構與衆多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希望能夠為軍民融合培養更多急需人才;陳勇穩紮穩打、講誠信,以不俗業績赢得業内認可,步入“民參軍”行列後更是信心百倍。

軍民融合“融”什麼?怎麼“融”?力量用在關節點上,就是勢如破竹的“融合力”,四位老兵對此有話說。

從兩大洋沿線30多個國家感受“中國制造”魅力

工匠精神的杠杆效應

商船被劫持,營地遭襲擊,員工遇綁架……前些年,身為退伍老兵的殷衛宏,每每聽到中資企業這些海外遭遇,總是痛心疾首,猶如錐子紮在心上。

6年前,他所在的華信中安保安服務有限公司正式組建海上護衛隊,成為國内首家具有海上護航資格的安保企業。這幾年,華信中安足迹踏遍印度洋、大西洋沿線30多個國家百餘個港口,海外護航3200多次,為63000多船員次進行反海盜教育訓練,86次擊退海盜襲擾。

令殷衛宏倍感驕傲和自豪的是,海上護衛隊足迹所至,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中國核電、航天和北鬥導航等技術。這背後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中國制造。

去年6月,中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傳遞挪威使用者,這座整體容量相當于200個标準遊泳池的“超級漁場”,是中國海洋裝備制造領域打入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嘗試。海上護衛隊隊員們聞訊後歡欣鼓舞。

作為一名老兵,殷衛宏更關心這樣一個話題:怎樣借力中國制造,把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中國制造2025》明确了“三步走”戰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這給中國軍工帶來許多機會的同時,也給企業“民參軍”帶來了寶貴機遇。

再頂尖的創新構想,再高端的産品設計,也離不開人來落實。在軍民融合與中國制造兩大戰略之間,工匠精神無疑是“借力發力”的一個特殊杠杆。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稱“八級工”,全國有多少?調查顯示,僅占一線技術勞工的6%!殷衛宏呼籲,既然擁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退役士官越來越多,何不積極投身軍民融合領域,做一個“過河的卒子”,擔負起“特殊杠杆”的時代大任呢!

從創新官到資訊官的關注點變化中感悟肩頭重任

“雙創”時代“雙創人”

軍隊病退幹部唐國初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張藍色高鐵車票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

那一年,身體狀況好轉後他打算自主創業,無意了解到藍色火車票是一項熱轉印技術,用它印制辨別牌既低碳節能又綠色環保,還成本低廉、持久耐用。唐國初從此一發不可收,短短數年間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數項世界第一,拿到43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國際發明專利,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台500毫米幅寬熱轉印列印機,所在企業步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企業”行列。

很多時候,創新意味着要打破行業規矩,要沖破利益格局。“無人喝彩,還要面臨種種有形無形的阻力,這大概就是創新者的窘境吧?”唐國初感慨道。

據畢馬威2018年度《全球科技創新報告》,在創新方面上海已一躍而上,成為除矽谷和舊金山外的排名第一城市。經常出國考察的唐國初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态度,他最近有一個新發現:談及如何推動企業創新,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關注“首席資訊官”,國内關注最多的依然是“首席創新官”。唐國初由此反問:資訊如果不足夠豐富,創新可能性有多大?為創新而創新,創新又能走多遠?

戰場上的正面對抗,背後是整個國家戰略資源的較量。在唐國初看來,創新驅動發展與軍民融合兩大國家戰略相映生輝,能夠碰撞出更多火花,也能催生更多既有利于鍛造世界一流軍隊,同時又能造福社會、惠及百姓的一流科技、一流産品。他盼望更多退役戰友抓住機遇,積極投身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雙創”時代大潮,努力做一個勇敢的新時代“雙創人”。

從為融合培育人才向靠人才引領融合轉型

“引領式教育訓練”應運而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人才儲備持續更新換代。有人說,從“綠皮車友善面人口”到“高鐵咖啡人口”的轉變已經完成大半。

從這個意義上講,自主擇業軍轉幹部王守才創辦人才教育訓練機構之初,情懷大于機遇:“就是想給自主擇業的戰友們指個門引條路”,殊不知正是這句不經意的大白話,為他理清了教育訓練機構的定位和理念——自主擇業幹部的引領式教育訓練、陪伴式成長。

跑企業、走軍營,兩年間,王守才創辦的新啟英才先後與230多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走進全軍80多個旅團為即将“轉身”的幹部授課和咨詢服務,為全國各地4200多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提供了創業教育訓練和赴企業參觀見學的平台。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大學原副校長畢京京說,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一大批愛融合、懂融合、會融合的管理者和專業人才,建構相應的教育訓練體系非常迫切。王守才從中得到深刻教益:部隊戰備訓練,從“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向“兵怎麼練仗就怎麼打”轉變;軍民融合領域的人才培育,也應該努力實作從“為融合培養人才”向“靠人才引領融合”的轉型。

怎樣做好人才教育訓練領域的細分市場?王守才的回答是,為軍民融合培養業務主管、營運人員和“戴白手套的進階藍領”。

從一哄而上“扛大旗”到攻城拔寨“當尖兵”

堅決不與市場“較勁”

創新也好,創業也罷,甚至“中國制造”加快向“中國智造”轉型,都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内外環境。

對去年以來,中央治理規範打着“軍民融合”旗号的違法違規活動,退伍老兵陳勇體會尤深。平時,他在各地拓展業務時,看到了形形色色以這“局”那“局”、這“協會”那“研究院”為噱頭的非法社會組織,一哄而上“扛大旗”,嚴重擾亂了正常的軍民融合秩序。每當與戰友們談到這個話題,陳勇總說積極投身軍民融合實踐沒有錯,但要攻城拔寨“當尖兵”,可不能當“二道販子”啊!

做國際物流、拍軍事題材電影……十幾年來,陳勇的業務版圖相對固定,業務量卻逐年攀升。面對外商不慎丢失的數萬元美金,他毫不動心,成為業界美談。當年,在北京創業起步階段,有人看到陳勇的能力和潛力,開出高于普通白領的工資聘用他,陳勇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婉拒了,而是開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團隊。

而今,軍民融合領域秩序日益規範,陳勇憑借企業實力步入“民參軍”行列。他最想對退役戰友們說的話就是:聽政府的話,不違規,融合的路子就一定能走得正;聽市場的話,不犯傻,融合的效益就一定實打實。(王龍偉 仲崇嶺)

編輯:陳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