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花絮
昨天,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連續第四年在上海舉辦。今年的主題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詞:開放。滴水湖畔陽光明媚依舊,整個世界卻被疫情封閉了太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說,他真是一天一天數着數在過日子,迄今,據他計算,世界已被阻斷了超過620天。
開放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特性,同時也一再被證明是應對各種全球化挑戰的最佳方案。對于笃信開放、并将其鑄成城市品格之一的上海而言,如何更好地了解并推動開放,怎樣建構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态,将對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産生重要影響。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主旨會議的精彩演講中梳理出了部分内容,可以說,這是“最強大腦”們為世界包括上海提供的一份“開放指南”。
何為開放?如何開放?更多共享、更多包容
對科學界而言,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使得開放的價值變得無比突出。疫情造成的封閉不但反襯出開放的可貴,而且直接為凸顯開放的價值提供了場景。
正如萊維特昨天代表大會釋出的一份“開放科學倡議”中所寫的:全球疫情防控的經驗表明,科學有能力解決世界面臨的許多緊迫問題——通過全世界的努力,我們在極短時間内就分析出了疫情病因、找到了控制方法并開發出了疫苗,開放的精神在防止疫情蔓延的競賽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何為開放?如何開放?這是全球頂尖科學家們昨天集中探讨的話題。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科技界、産業界的跨界協同、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21世紀以來,在資訊技術的推動下,多學科交叉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興學科和前沿技術。而今,人工智能也走到了跨界融合的新階段,未來将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産生巨大影響。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說,開放有兩層涵義:一是開放已擁有的成果,包括想法,讓思想的碰撞催生火花;二是制造足夠的包容性,讓更多人、特别是青年科學家獲得機會,登上舞台。
中科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和浙江大學校長的楊衛也認為,開放科學要在兩方面努力,首先是共享成果,同時要讓跨領域、跨代際的科學家能在一起從事研究:“前者事關傳播,後者主要是創造。”
在1986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看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中,看似不起眼的“黑闆”,完全應當擁有一席之地:“正是因為黑闆,改變了教育的模式,一位老師從隻能給三四個人上小課,一下子變成可以給三四十名學生上大課。”他強調的,正是科學傳播的巨大價值。
中科院外籍院士、2018年埃尼獎得主王中林說,科學家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眼界,才能成為學術領域的上司者,才能帶領團隊開創新的方向:“我們隻有一個星球,它應該是我們可以共享的星球;科學家如果有了精彩的靈感,就應該把這個靈感分享給世界。”
走出28位諾獎得主的實驗室,究竟做對了什麼?
當今各種技術進步,為營造更完善的開放創新生态打下了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開放科學需要的,并不僅僅是技術支撐。
談到工具,網際網路當仁不讓。科恩伯格透露,不久後, 《自然(Nature)》雜志的年度巨制、50卷“年度評論彙編”就将全面登陸網際網路,加入“開放擷取”平台,供人們線上免費查閱。他認為, “開放擷取”将在未來改變世界,并對科學産生指數級影響。
霍普克羅夫特也說,當今,科學家們要利用好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推動更有效的科學傳播: “如果我們希望上司人能夠基于科學來進行決策,那麼就要讓公衆了解科學。”
除了共享,萊維特也看重保護,而區塊鍊技術的發展則創造了新的保護手段。萊維特說,很多科學家全身心投入基礎研究,不為名,不為利,隻為踐行“要為人先”的宗旨。是以,在借助網絡平台分享成果的同時,也要發揮區塊鍊的優勢,來确認“誰是某項發現的第一人”,進而保護原創。
如果說技術是開放的催化劑,要真正讓開放落到實處,科學精神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作為諾獎得主,萊維特是人們心中高山仰止的科學大師。不過昨天,面對聽衆,萊維特動情地講述了他心中的一位“英雄”。他是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創始人之一的馬克斯·佩魯茨。
萊維特說,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是《自然》雜志最著名的論文,也為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赢得了諾獎。但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幕後英雄,卻是克裡克的老師佩魯茨。正因為他大度地放棄署名,将機會留給青年科學家,不僅使得這篇著名論文隻有兩位作者,更樹立了LMB的學風。迄今,LMB已經走出了28位諾貝爾獎得主。“這個實驗室究竟做對了什麼,值得我們思考。”萊維特說。
溢出效應不斷放大,頂級平台在上海醞釀頂級影響力
透過今年的頂尖科學家論壇,衆多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開放科學的趨勢不可阻擋。在此背景下,中國以及上海面臨何種機遇,未來還将如何發力?
科恩伯格的表達非常直接:“上海目前的科研條件是頂級的,能夠很好地實作它的使命。”
萊維特則回憶起四年前他與一位中國頂尖學者的交流,當時他就說,在中國,要敢于夢想,隻有這樣,才能讓夢想有機會變成現實。
科學大師們的期許,見證了頂尖科學家論壇落戶上海四年來不斷放大的溢出效應。除了每年定期舉辦頂科論壇,建構聯結全球科學家、助力國際高端科學對話的頂尖平台之外,上海還與頂尖科學家協會等合作,在臨港新片區推動頂科社群等重大項目落地。這些平台有助于為青年科學家提供開放的平台,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開展獨立的研究工作,并在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的論壇上,主辦方還同時宣布,将設立單項獎金達1000萬元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以促進基礎研究發展,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可以說,這又是頂尖科學家論壇、以及開放科學精神在上海播撒下的一顆新種子。
“上海将融合全球智慧、彙聚天下英才,加大科技的開放投入,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讓上海成為全球創新要素湧動,創新活力迸發的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城市。”昨天,相關上司在代表上海緻辭時如是表示。
對于未來上海在開放科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科恩伯格充滿信心: “我相信,通過開放的互動交流,頂尖科學家協會的相關項目,一定能産生世界性的影響力。”
作者:張懿 許琦敏
編輯:金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