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作者:孫雲曉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于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有了這樣的安全感之後,孩子會敢于積極地探索外面的世界,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夫妻之間如果關系緊張,經常争吵,就會影響孩子的閱讀、了解、計算和邏輯思維能力。這樣一來,孩子的能力就會比同齡人差,這就更容易出現焦慮、自卑、壓力大等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出現社交障礙,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2014年10月,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牽腸挂肚的節目《一年級》。通過《一年級》這個視窗,我們可以充分觀察驚心動魄的兒童生活。節目組在征得國小生的父母與學校同意後,安裝了一百多個攝像頭,二十四小時拍攝孩子們的生活,是以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節目播出到第三集,馬某某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孩子。在我看來,馬某某是衆多孩子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認同的,但是為什麼最終卻成了制造問題最多、同學們最不喜歡,也最讓老師們頭疼的孩子呢?根本的原因或許就在于他的内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馬某某在節目中無疑是攻擊性較強的孩子,他的攻擊性展現在語言和肢體動作兩個方面。

他在第一期節目中就罵同學是“傻瓜”“哭臉巴”“一群笨蛋”,甚至在醫務室大罵老師是“醜八怪”;在肢體動作上,他經常與同學争奪東西,打鬥。在第三期節目裡,他還用擀面杖把李昊煜的頭打出了一個包。

從表面上看,他蠻橫霸道、盛氣淩人,實際上他的内心卻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展現就是在第二期節目中,在上國文課時,馬某某頭上套着個塑膠袋子,而他的理由是害怕同學偷襲他。當馬某某總是帶着這種警惕的目光與周圍同學相處時,就容易認為别人是不友好的,是要傷害他的,他需要通過攻擊别人來保護自己,消除自己的潛在危險,這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馬某某的内心缺乏價值感,同樣是導緻他成長問題的心理原因,他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很明顯。比如,在第一期節目中找寶藏時,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說:“我已經輸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樣了。”在第三期節目中當小老師時,他忐忑不安地說:“反正也沒人與我同隊..."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樣..”這都是不自信、覺得自己無價值和不夠好的表現。這種無價值感也促使他産生了争強好勝、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為他需要用各種成功來填充内心無價值感的空洞,是以他才畏懼失敗,計較得失。

馬某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除了他先天氣質特點的因素外,我們更要關注他的家庭教育問題。在節目中,馬某某的媽媽講過,在兒子剛出生一年多的時間内家裡換了六個保姆,這其實是一件嚴重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為安全感需要穩定的依戀關系和依戀對象,而保姆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孩子不斷經曆着與熟悉保姆分離的焦慮和适應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馬某某的媽媽把換保姆的原因歸結于孩子的調皮,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母親,這很容易導緻她不信任保姆,正如她懷疑班主任陳學冬不喜歡自己的兒子,肯定會抛棄他一樣。

同樣,馬某某無價值感的問題也能從他母親的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在第三期節目中她情緒失控地指責陳學冬,她是知道馬某某存在的問題的,卻接受不了實習班主任陳學冬直白的言語。正如她所講:“你的表達方式讓我們覺得在你面前都擡不起頭來。”馬某某平時的表現其實同媽媽一樣,當他受到挫折、經曆失敗或被人否定後,往往會表現出憤怒、攻擊、情緒失控等行為。

盡管網上很多人都不喜歡馬某某的行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他的内心其實是慌張和弱小的。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節目中當小老師時忐忑地說:“我隻會講吓人的故事……”一個隻會講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該有多少恐懼感啊!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與馬某某一樣的孩子,他們都需要被了解,被共情,被給予正确的愛和教育。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就要求父母能夠感受、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作出積極回應。

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有穩定的安全感、歸屬感,性格樂觀、自信、誠實,遇到困難都會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而父母關系緊張,家庭沖突多,甚至家庭關系破裂的孩子,則可能缺乏溫暖、溫馨、快樂、幸福等内心需求。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本文摘自孫雲曉著作《親子關系·12招讓你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生活の感悟

孫雲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破壞力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