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了这样的安全感之后,孩子会敢于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夫妻之间如果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就会影响孩子的阅读、理解、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孩子的能力就会比同龄人差,这就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压力大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障碍,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2014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牵肠挂肚的节目《一年级》。通过《一年级》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充分观察惊心动魄的儿童生活。节目组在征得小学生的父母与学校同意后,安装了一百多个摄像头,二十四小时拍摄孩子们的生活,因此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节目播出到第三集,马某某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孩子。在我看来,马某某是众多孩子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认同的,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制造问题最多、同学们最不喜欢,也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孩子呢?根本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他的内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马某某在节目中无疑是攻击性较强的孩子,他的攻击性体现在语言和肢体动作两个方面。
他在第一期节目中就骂同学是“傻瓜”“哭脸巴”“一群笨蛋”,甚至在医务室大骂老师是“丑八怪”;在肢体动作上,他经常与同学争夺东西,打斗。在第三期节目里,他还用擀面杖把李昊煜的头打出了一个包。
从表面上看,他蛮横霸道、盛气凌人,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第二期节目中,在上语文课时,马某某头上套着个塑料袋子,而他的理由是害怕同学偷袭他。当马某某总是带着这种警惕的目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就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是要伤害他的,他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消除自己的潜在危险,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马某某的内心缺乏价值感,同样是导致他成长问题的心理原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找宝藏时,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说:“我已经输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样了。”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反正也没人与我同队..."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样..”这都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无价值和不够好的表现。这种无价值感也促使他产生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为他需要用各种成功来填充内心无价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惧失败,计较得失。
马某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了他先天气质特点的因素外,我们更要关注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在节目中,马某某的妈妈讲过,在儿子刚出生一年多的时间内家里换了六个保姆,这其实是一件严重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安全感需要稳定的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而保姆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孩子不断经历着与熟悉保姆分离的焦虑和适应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马某某的妈妈把换保姆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调皮,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母亲,这很容易导致她不信任保姆,正如她怀疑班主任陈学冬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肯定会抛弃他一样。
同样,马某某无价值感的问题也能从他母亲的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在第三期节目中她情绪失控地指责陈学冬,她是知道马某某存在的问题的,却接受不了实习班主任陈学冬直白的言语。正如她所讲:“你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觉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来。”马某某平时的表现其实同妈妈一样,当他受到挫折、经历失败或被人否定后,往往会表现出愤怒、攻击、情绪失控等行为。
尽管网上很多人都不喜欢马某某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的内心其实是慌张和弱小的。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忐忑地说:“我只会讲吓人的故事……”一个只会讲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该有多少恐惧感啊!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马某某一样的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给予正确的爱和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这就要求父母能够感受、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作出积极回应。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稳定的安全感、归属感,性格乐观、自信、诚实,遇到困难都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多,甚至家庭关系破裂的孩子,则可能缺乏温暖、温馨、快乐、幸福等内心需求。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亲子关系·12招让你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生活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