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狼性,究竟孰優孰劣?是否始終對立?這是千百年來哲人俗客們一直都争論不休的話題。而200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彼得與狼》,卻隻用短短32分鐘的時間,就把這樣一個複雜的命題闡述的明明白白。
該片是英國導演蘇西·泰普裡頓指導的一部黏土定格動畫,改編自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于1936年創作的同名交響樂,全片沒有一句對話,每個角色被賦予不同的樂器,用栩栩如生的定格動畫和風格鮮明的交響樂節奏,将驚險曲折的劇情生動地呈現在觀衆眼前。
交響樂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俄羅斯一個寒冷的冬天,少年彼得因常年被爺爺關在院中,性格孤僻,經常被人欺辱。他的朋友隻有一隻鴨子和一隻斷翅的小鳥。一天,彼得偷了爺爺的鑰匙打開院門,與鴨子和小鳥一起去湖邊玩,卻撞上一頭兇惡的狼。混亂之中鴨子被狼吃掉,憤怒的彼得決心為好友報仇,生擒了狼,并與爺爺一起把狼送到了鎮上的動物園。
電影情節與原曲故事情節不同的是,狼在被拉到鎮上後,動物園因為狼不服馴化而要将其屠殺,善良的彼得最終将狼放歸山林。我認為,這個改編絕對是神來之筆,它使得原本簡潔純真的童話賦予了現實的殘酷意義,将人性的複雜、狼性的殘暴以及兩者的碰撞與并存凸顯無疑,在升華了影片主題的同時,留給觀影者強烈的共鳴和無限的反思。

<h1>彼得選擇與動物相處而懼怕人類,彰顯出複雜的人性比殘暴的狼性更加可怕,也展現出在人性缺失的社會體系中公衆道德健康教育的重要性。</h1>
18世紀法國哲學家迪德羅曾說:
“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影片中院牆之内的小鎮,就是一個萬象叢生的人類社會。這裡有着恃強淩弱、欺軟怕硬的士兵,仗着自己有杆槍,就可以公然欺辱手無寸鐵的孩子,但面對真正的狼,卻吓得屁滾尿流。這裡有着頑固保守的爺爺,對自己的孩子一味的嚴加看管,全然不考慮他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對外則是一味的的防禦,以封閉自保的方式來換取一時的平安。
這裡有着怯懦世俗的吃瓜群衆,在看到彼得被欺淩時,不敢挺身而出,而當看到彼得擒住了狼之後,卻像蒼蠅一樣蜂擁而上,生怕分不到一杯羹。這裡也有着善良和藹的馬戲團老闆,在看到失意的彼得時,好心地送給他一個氣球,給他唯一的一點溫暖和安慰。
相比之下,狼性則簡單的多。狼天性嗜血,殘忍兇惡。是以影片中的狼,在出場時的形象是邪惡的:毛色灰黑,牙齒鋒利,眼神兇狠狡詐,對于到嘴的獵物絕不心慈手軟。這也是片頭時,爺爺拼命加強院牆,不準彼得外出,還憂心忡忡地拿着獵槍小心防範的原因。
但獵食隻是狼維持生存的手段,在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從這種角度上來了解,狼隻不過是順應了天性而已。與此同時,狼的身上,又有着團結協作、冷靜沉着以及不畏懼,敢于向強者挑戰等優秀的品質。
高高的院牆防得住野外兇狠的狼,卻攔不住院牆内人類的自私貪婪,倚強淩弱。是以,彼得更願意與動物打交道,無論是善良可愛的鴨子,還是自私懶惰的肥貓,甚至是殘暴兇惡的狼。因為它們身上所表現出的都是自然的天性,沒有人性的僞裝與善變。
如今這個社會,比起彼得所在的時代更加多變,人性也更加複雜。曾經轟動全國的“江歌案”、“紅黃藍幼稚園虐童案”以及最近的“高管性侵養女事件”,無一不印證了人性的缺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公衆道德健康教育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道德健康是什麼?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定義:
“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識真僞、善惡、美醜、榮辱、是非的能力,能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來限制、支配自己的言行,願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
一個德行敗壞的人,即便擁有淵博的學識、強壯的體魄,他對于社會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孩子作為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更是關系到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素質,更應該引起重視。然而目前的現狀卻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們,在電視網絡上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下,極容易受到暴力、拜金、色情等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小小年紀“三觀不正”的現象比比皆是。
是以,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大計,德育為先。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把道德健康教育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每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都應該警覺起來,積極配合學校進行道德健康教育,教會孩子們認識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創造真善美。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影片中的少年彼得那樣,擁有對動物好友的愛心和仗義,對以狼為代表的惡勢力敢于抗争的勇氣,以及對所有生命的憐憫和尊重等人性中的閃光點,我們的社會才會人心向善,更加美好。
<h1>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對尊嚴的維護,是人性與狼性之間惺惺相惜的紐帶,也是彼得與狼最終達成和解的原因。</h1>
追求自由和尊嚴, 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源泉,也是狼性精神的核心。《彼得與狼》中最打動觀衆的一幕,應該就是在小鎮上,彼得與狼隔着籠子的那一眼對望。那一刻,原本威風凜凜、殘忍兇惡的狼,如今蜷縮在狹窄的籠子裡。它明白等待着它的,是屠夫鋒利的刺刀,但它的眼神卻沒有絲毫怯懦,而是仍舊帶着屬于一隻狼的孤傲與倔強,讓人肅然起敬。
而另一邊彼得的眼中,也絲毫沒有勝利者本該有的得意和炫耀,而是深深的悲憫。我想此時的彼得透過狼的形象,一定想到了曾經那個痛苦和壓抑的自己吧:被爺爺鎖在高高的院牆之内,喪失了自由;被士兵和同齡孩子欺辱嘲笑,喪失了做人的尊嚴。那樣的彼得,又和眼前這隻被剝奪了自由和尊嚴的狼有何差別呢?
這一眼對望,彼得與狼在對方眼中找到了靈魂深處的共鳴,他們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對立者。彼得不再隻是正義的化身,狼也不再是邪惡的代表,故事也不再隻是一個勇敢的少年為了給好友報仇,與兇惡的狼之間鬥智鬥勇,最終戰勝了狼的簡單童話。他們因為本性中對于自由的渴望和對尊嚴的維護,最終達成了和解。
彼得放走了狼,既成全了狼的自由,也放下了心中痛失好友的仇恨,在寬恕了别人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而狼在傳回原野之前,回首深深地凝望彼得,既是彼得不殺之恩的感激,也是對向往自由的彼得的一種鼓勵。雖然影片就此結束,但生活仍會繼續,相信日後的彼得,一定會在這“一抓一放”中,找回屬于自己的人格尊嚴和人性自由。
在現實生活中,像彼得爺爺那樣打着“愛”的旗号,實際是在實施“控制”之實的人,不在少數。電視劇《奮鬥》中飾演華子的演員朱雨辰的媽媽,不但對兒子的日常起居全部包辦,還對未來的兒媳婦提出了嚴苛的标準。也難怪朱雨辰都40多歲了,還像個長不大的男孩,談了幾次戀愛都無疾而終,或許根本沒有女人敢嫁給他吧。
戀愛關系上的控制狂也不少。去年鬧離婚的南韓明星具惠善,就是控制欲太強,甚至安宰賢在劇組拍戲,都要求對方時時刻刻報備自己的行程,令老公安宰賢疲憊不堪,原本甜蜜的感情逐漸變質,最終以離婚告終。
真正的愛是自由,而不是限制,更不是控制。這世間的愛,殊途同歸,無論是哪一種愛,都是以自由為本質的,這是自然的規律。在這一點上,人與動物也是一緻的,生來自由,并且能夠自由地、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靈魂生存于世的終極意義。建立在控制之上的愛,就是違反了自然的規律,最終隻會扭曲變質。隻有建立在自由之上的愛,才會長久,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朵。
<h1>在彼得身上,勇敢果決的狼性與善良悲憫的人性并存,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着世界的美好,也是人類最終的希望。</h1>
《彼得與狼》中的彼得,無疑是在童話背景下,集所有美德于一體的結合體。他天性向往自由,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以他能明白自由的可貴,在自己努力争取自由的同時也幫助他人擷取自由,比如偷取鑰匙同夥伴一起享受自由溜冰的時光,給斷翅的小鳥綁氣球幫助它飛起來,以及最後放走狼幫助它重返山林等。
他雖個性孤僻,無法融入同齡人,卻并不怯懦。相反的,他有着連多數成人都沒有的果敢、堅韌和沉着。在好友被餓狼吃掉後,他在傷痛過後,可以立馬分析形勢,憑借着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單槍匹馬地與餓狼周旋,最終成功地擒獲了惡狼,為好友複仇。這一點,與身為他對手的狼又多麼相似。
這樣一個被束縛自由,被踐踏尊嚴的孩子,卻又儲存了内心難能可貴的善良與悲憫。在生擒狼之後,他大可以讓爺爺一槍打死狼,來為好友報仇,或者把狼交給動物園或者屠夫,來換取自己英勇捉狼的榮譽和贊美。但是他卻可以既往不咎,毅然放走了曾經的對手。那一刻的彼得周身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讓他瘦小的身軀顯得高大無比。
在日新月異,競争力強的現代社會,我們究竟是需要人性還是狼性?這是近年來各界人士都在争論不休的話題,而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網易辭退絕症員工”事件,更是把“狼性文化”與“人性文化”的沖突與争執推上了風口浪尖。
所謂“狼性文化”,就是看中了狼身上所具有的堅韌不拔、勇敢果決以及團結協作等良好品質,以及在惡劣環境和有限資源條件下求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強調在企業中的團隊精神和拼搏精神。這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卻經不起細細推敲。試想,如果所謂“狼性”文化如此優越,那為何最終站在食物鍊頂端的,是人而不是狼呢?
狼因長期在惡劣環境下生存,雖具備了很多優秀的品質,但也造就了其殘忍嗜血,不擇手段的一面。這不是狼的錯,但這也正是人比狼要強的地方。人類社會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險惡叢林,曆史已經證明了,“憐憫”往往比“嗜血”有力量,而“暴虐”也從來戰勝不了“仁慈”。
當然,如果人性中缺乏狼性,也難以在這個社會立足。所謂“人無剛不立”,在日常工作和社交中,要有自己的立場與原則,讓别人清楚自己的底線,才不會被别人輕易僭越。是以,狼性是一種态度,也是一種做人的鋒芒。适當的強勢,以及關鍵時候的分寸不讓,不僅不會讓一個人顯得沒有人性,反而會赢得他人的尊重與敬畏。
是以說,人性與狼性,本就不分優劣。聰慧的人,會将二者結合,兼具人性的善良與狼性的鋒芒。對家人、對朋友,多些寬容了解,多點溫馨呵護,同時在工作、社交生活中,保持适當的鋒芒與硬度。就像《彼得與狼》中的少年彼得一樣,剛柔并濟,該戰鬥時永不退縮,該仁慈時柔軟溫情,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寫在最後:
《彼得與狼》這部動畫短片,利用栩栩如生的定格動畫和風格鮮明的交響樂旋律,描述了少年彼得與狼之間,從對立鬥争,到惺惺相惜,最終達成和解的童話故事。細緻入微地展現出人性的善良悲憫卻複雜多變、狼性的殘暴嗜血卻堅韌果決,以及兩者對于自由和尊嚴的共同追求。現實生活中,如何應對日趨複雜的人性,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性自由,以及如何平衡人性與狼性之間的關系?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