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電影《伯德小姐》海報

「美國電影學會(AFI)公布年度十佳電影,《伯德小姐》入選;

《時代》雜志公布2017年度十佳表演:希爾斯·羅南憑《伯德小姐》登頂最佳;

金球獎提名:《伯德小姐》入圍最佳音樂/喜劇類電影 希爾斯·羅南入圍最佳女主角獎;

《伯德小姐》入選《滾石》雜志評出的2017年度十佳電影;

《伯德小姐》打破爛番茄網站新鮮度記錄,成為新鮮度100%最多的電影……」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小鎮姑娘

參考消息網12月26日報道《伯德小姐》可以說是一部幾乎能讓所有八零、九零後女性都感同身受的電影。它并沒有複雜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情懷——正如處在和平年代中的我們,看似平和,内心卻可能異常敏感和叛逆。越是平靜的現實,越能激起想要改變自身的沖動。本片非常純粹地将故事和人物通過細膩地刻畫,将叛逆高中女孩成長到迷茫女青年的過程呈現給觀衆。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看似平靜的生活

一隻小小鳥

“Lady Bird是你的本名嗎?”

“Lady Bird是我本人給我的名字。”

名字,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代号,是父母給予孩子的美好期望。名字可以是你,但你,卻遠遠地超出了一個名字的寬度。女主角Lady Bird(“伯德小姐”)——她的本名是克裡斯蒂娜,“伯德小姐”是她自己給自己的名字。Bird——鳥,微小脆弱,但是卻擁有讓自己翺翔天空的強大力量,是自由的象征。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伯德小姐

少女時期的母女關系無論怎樣都是不平衡的:一個想擁抱,一個想逃離。它是現實和幻想的分水嶺,同時也是連接配接線。知女莫若母,在《伯德小姐》中,母親這個角色好像永遠都是站在上帝的視角,站在現實的岸上想要把飛得太遠的風筝收回來。

電影開篇,伯德小姐坐在車裡和母親談論着自己對于未來選擇大學的看法,提到對自由和藝術的向往,而母親根本連頭也懶得回,非常直白甚至很毒舌地将她的一切幻想打破。然後就出現了經典的一幕:女兒在母親不停的唠叨中解開安全帶跳下了車,母親驚聲尖叫。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與母親同寝

接下來一半的故事情節中,伯德小姐的右臂上都綁着一個粉色繃帶的石膏闆。這個造型非常有隐喻性:一隻被折了翅膀的小鳥,注定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那麼輕松。即使手臂受傷,在整部影片中伯德小姐本人也絲毫沒有是以變得畏縮不前。拖着一隻骨折的胳膊,她似乎依舊在自己的世界裡風生水起。這樣的反差,把伯德小姐堅強、獨立、乃至叛逆的人物性格展現得淋漓盡緻。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伯德小姐(左)手臂上的粉色石膏闆

母女關系若即若離

伯德小姐的母親是一位性格要強的醫生,父親因失業而患上抑郁症,家裡還有一位臉上穿孔在超市當收銀員的“哥特風”哥哥。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至少這是母親認定的現實;而伯德小姐去紐約學藝術的理想則被視為不切實際。片中有一場母女二人在商場挑選衣物的戲,其畫面看似稀疏平常,卻将母女二人博弈的關系展現得非常細膩自然。母女二人的“衣品”大為不同,倆人一邊挑選一邊争吵。從對話來看來,似乎是疏離的人物關系,但緊接着畫風一轉——找到了一件共同欣賞裙子,倆人又重新緊密聯系在一起。

女兒和母親在試衣間門口有段“過招”。媽媽說:“我所希望的,是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伯德小姐說:“若現在的我已經是最好的我了呢?”這段對話正是全片母女二人關系的核心。父母們永遠渴望我們成為最好的樣子,但我們是多麼害怕成為不了他們期待的樣子。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母女試衣間“過招”

《伯德小姐》是好萊塢才女格雷塔·格維希的導演處女作。在此之前,她編劇并主演了電影《弗朗西斯·哈》。格維希擅長以女性視角來講故事。《伯德小姐》更是完美展現了格維希對青少年成長題材的駕馭能力——尤其是少女心氣:在學校話劇排練時遇見令自己心動的男孩,将男孩的名字寫在卧室床沿下。這麼一個細微的舉動卻能激起女性觀衆極大的共鳴,少女時期誰不曾将心儀人物的名字偷偷書寫呢?

電影還有一處暖心細節:在不同地點同時看到了那顆星,互不知情,卻以對方命名。《伯德小姐》裡有無數的浪漫時刻,輝煌而短暫。當情感受到挫敗,主角伯德小姐的灑脫更是讓人覺得這個人物是如此的鮮活而充滿獨特魅力。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格維希首次執導長片便展現題材駕馭能力

我叫克裡斯蒂娜

如果觀衆因伯德小姐的故事和自身經曆相似而沉浸其中,難免隻是一種“感同身受”。但是筆者的幾位男性朋友也分享了他們的觀影感受。諸多細節将人物支撐起來,鮮活、可愛,甚至難得地真實,整體上塑造得很有力量。在他們看來,伯德小姐最打動人的地方在于:她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男友移情别戀?那就另找一個,要還不行,那就自己好好地過。一所學校申請不上?那就試試另一所,再大的困難,不嘗試怎麼知道不行?她所做的一切,不一定是别人喜歡的。在現實、長輩和朋友的影響下,她對自己的選擇有過遲疑。但是,無論是好是壞,成長不就是喜憂參半嗎?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情感受到挫敗

電影巧妙截取了小家庭少女成長過程中發生變化的細節,視覺語言也充分顯露出人物成長的痕迹:把窗沿上的名字劃掉寫上另一位。時間流逝卻也顯出細膩的美,完整的人。從整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如何認識自己,如何主動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和内心世界的。“伯德小姐”并不是面目模糊的大衆一分子,即使有着能讓大多數女性感同身受的經曆,她仍是一個全新的,有着獨立人格和完全吸引力的人。

同樣是講述少年成長史,不同于《伯德小姐》關注成長本身,理查德·林克萊特導演的《少年時代》更多展現了導演獨特的時間美學。如果《伯德小姐》是由内到外的蝶變,《少年時代》是由外及内的方式來講述成長,周圍的變化影響并改變人物。後者是被動觀望者的态度,也可以說是偏客觀的。

《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伯德小姐尋夢紐約

當伯德小姐終于如願以償到達紐約,開始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她卻瞬間被迷茫、混亂,看似自由的無知所捆綁。此時,别人問起她的名字,她卻說:“我叫克裡斯蒂娜。”告别了伯德小姐,便也告别了小鎮單純美好、肆無忌憚的生活。重新叫回父母給的名字,似乎是她成功逃離枷鎖後,最讓自己感到安心的事吧。望着天空,她依舊記着初戀時的那顆星,而自己卻再也回不去那個美好的錯誤了。

青春有時就是如此。女孩也好,男孩也罷,總是在逃離和拉扯中漸漸地走向成熟,走向獨立。改變是必然——不變的是,每個人都帶着名字所給予的希望,繼續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