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玩搖滾的霍金
大家好,我是Molly,這一期我們一起來讀讀霍金,我們先聽一下今天的音樂
(請自己查閱一下音樂吧Keep Talking)
這首歌是霍金跟英國大神級迷幻搖滾樂團Pink Floyd合作錄制的搖滾作品“Keep Talking”,裡面他利用電子發聲器獻聲,專輯的封面充滿了迷幻色彩,整個MV也很迷幻,封面是兩張金屬質感的側臉相對,嘴巴中發出聲波連接配接到一起,表示在“talking”,但是也不知道倆人說什麼呢,這個是我特别好奇的地方,也不知道兩個機器人聊天都聊什麼,霍金這首歌要表達的是人類之間的對話,但是卻用金屬質地的對話畫面,這很搖滾之外,好像也在說你看嘛,鋼鐵人都互相交流呢,人類更需要交流了,當然這是我自己腦洞大開的說法,沒有人這麼解釋過。
在歌中,霍金通過電子語音合成器說了這麼兩段話:
“千百年來,人類像動物一樣生活。但突然我們的想象力被釋放了出來,那就是我們學會了講話。”
“沒有必要這樣的冷漠,所有我們需要做的是确定我們在保持交流。”
有人說,這兩段話突出表現了在霍金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是無比重要的,交流是一切的起點。
我覺得這兩句話很能窺見霍金的性格呀,
他勸大家别冷漠,多說話。
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霍金的這些經典語錄你聽過嗎?
“愛因斯坦錯了——他說‘上帝不玩色子’。對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時候他會把我們弄糊塗,因為他把它們丢到了看不見的地方。”
“我注意過,即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之前都會左右看。”
“我的目标很簡單,就是把宇宙整個明白(路人甲:‘霍金是東北的?’)——它為何如此,它為何存在。”
“在我 21 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後,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
“如果生活沒有了樂趣,那将是一場悲劇。”
“永恒是很長的時間,特别是對盡頭而言。”
——
大家可能感覺疑惑,上來就放一首霍金的歌,難道我要說的霍金是個歌手,而不是那個世界文明的實體學家嗎?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說的是同一個人。
一提到霍金,好像所有人都能想到,當代最偉大實體學家之一,出生那天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忌日,很玄幻,身患疾病坐輪椅上靠着助理幫忙可以做研究,寫書等等等等,其實除了這些,霍金幹過可多瘋狂的事兒了,市面上也有很多關于霍金的自傳,也有電影。但是為什麼我還是想跟大家一起再讀一次呢,因為這次我們一起讀的是霍金給自己寫的傳記,他的視角裡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樣子的,也從他對生活的描述去感覺他的生活态度。
《生活大爆炸》和《辛普森》的粉絲一定知道,霍金演過自己,在生活大爆炸裡真人出鏡,而且聽說謝耳朵看到霍金本人的時候都激動得暈倒了,還說話磕巴了,霍金還開玩笑說他是“暈倒粉兒”,《辛普森》裡面霍金是給自己的角色配音,真算是個前衛有趣的科學家了,也正是以吧,他才能成為當今社會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之一。
他給人的那種感覺就是無論是健康怎麼樣,無論是年紀增長沒,都很看得開,還很會玩。除了做研究,寫書什麼的,他還談戀愛結婚2次,還有剛剛說的參演電視劇,唱搖滾,霍金還跳傘、周遊世界,還會玩微網誌跟咱們中國小歌手王俊凱互動,從這些事兒裡根本看不出霍金的年齡,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話完美地被這個二十幾歲就開始了一生疾病的科學家身上。
而且,
之前看電影的時候,感覺他年輕時候真帥,我以為是美化他,後來去查了他年輕的照片,其實本人也真的帥。
又帥、又聰明有才華、會玩、還為世界做貢獻,我天,不小心發出迷妹一般的驚歎,這種厲害人的一生,得多厚一本書才能寫明白。
霍金僅僅用了129頁給我們介紹了他自己,其中還包括了部分照片。
剛剛感覺我好像劇透了霍金的一生,其實我說的那些都是網絡上到處都有的,衆所周知吧算是,那是旁觀人的看法,霍金自己怎麼看,還得讀一讀才真正了解。
我們就一起走進去看看霍金的世界吧。
故事開頭肯定要介紹一下成長背景,
父母的家庭其實都不算富有,連小康都算不上,但是卻機緣巧合的都被家人送到了牛津念書,父母也都是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了,在二戰前期,二人相遇相戀。父親學醫,母親則做過很多種工作,雖然他們家在倫敦,而巧的是霍金在牛津出生的,因為二戰期間德國人和英國人做交換,德國人不轟炸英國的牛津和劍橋,英國則不轟炸德國的海德堡和格丁根,就這樣,霍金安全的出生在戰争年代。
他們家在倫敦的房子是二戰時候花很少的錢買下來的,房子不遠處還有戰争炮彈炸出來的大坑,這是霍金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探險玩耍的地方。他小夥伴對他來說也很神奇,小夥伴的父母不是知識分子,他倆上的學校不一樣,教育也跟他們家不一樣,小夥伴精通拳擊和足球,這可是霍金不會的。
霍金有2個親生妹妹,14歲的時候家裡領養了一個哥哥,可是後來哥哥由于不明原因去世了,也就沒有多說。後來有一個妹妹當了醫生,他爸爸可開心了,可能因為爸爸也是醫生嘛,女兒也當了醫生有一種感覺就是自己的衣缽也算是傳下去了吧。
雖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是他們家也并不是很有錢,有一次爸爸工作調動了,然後就順便在城外買了個房子全家搬到城外往城裡通勤,買了房子之後爸爸的省錢本性顯露了,房子買了做了一些裝修之後,從此幾十年再也沒有裝修過,哪裡壞了就小修小補一下得了,除了房子,老爸的外在也是很随意,記得以前講梵高的時候說,梵高父母很看重穿戴,需要與自己的階級比對,要穿的得體紳士,但是霍金老爸卻覺得隻要能省錢,穿啥都行,外表不重要,他也不享受生活,天再冷也不安裝集體供暖,甯願穿好幾件睡袍套好幾層毛衣,想想都覺得挺冷的。買不起轎車,買了一輛戰前倫敦計程車代替,現在網上大家都喜歡發某某大牌粉底液的平替,某個包的平替,某件衣服的平替,我感覺大概就是說用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價格的産品去替代那個實際上内心追求但是買不起的東西,你看那個時候人家就懂得“平替”這個玩法了,但是摳門的爸爸還是很有趣的,他和霍金給自己的愛車建了一個小車庫,但是這車庫引起了鄰居的不滿,連霍金都覺得難為情不好意思,老爸卻跟沒事兒人一樣;老爸雖然省錢,但是也得帶孩子們度假,買了輛吉普賽人大篷車在海邊再改裝一下,每年夏天他們一家人就在那裡過暑假,直到後來政府把這東西給拖走了。而且霍金自己也說,雖然父親對自己很節儉,但是對别人特别慷慨。
霍金描繪了一個可愛善良又務實的爸爸,這個是他眼裡的爸爸,帶主觀色彩的。我們都一樣,看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看到的角度都不一樣。比如我前一段時間時間看到資訊說女孩子的包在大街上被搶了,由于發生得太突然了女生沒反應過來,但是人群裡嗖的一下就有人竄出去追小偷,過了一會回來把包還給了女生,這個幫她追回包的是一個便衣警察。這個内容被發到了社交媒體上,下面好多人評論,女孩子居多,都說太感人了,我們身邊有太多人默默的保護着我們,很幸福,或者說便衣警察太帥了之類的,但是也有人會說你看這個社會太亂了,大街上就敢明目張膽搶劫。
我就想說,一件事兒,一個積極的人闡述你就覺得這事兒還不錯,一個負面情緒很重的人闡述,你就覺得很慘。
回到我們的正題上,我們看了霍金的原生家庭情況,也看看他學習吧。
在學習方面,霍金以前學習并不是特别好的,由于教育方式不同,他在幼稚園學習8歲才會閱讀,而妹妹是家裡的教育4歲就會閱讀了,他感覺那時候妹妹肯定比自己聰明。
後來搬家之後他去了女子學校,那時候學校也收10歲以下的男孩子,在爸爸進行一年一度的非洲之旅的時候,媽媽帶着3個孩子去找自己同學了,并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給霍金請了家庭教師,老師每天讓她讀聖經,然後就着那篇内容寫一篇文章,雖然那段時間霍金讀了很多聖經,但是他從來沒有說自己有信仰。
倒不是因為他相信科學才沒有信仰,你看牛頓,大實體學家,很多人說牛頓沒有信仰,其實他可研究神學了,煉金術什麼的,聽說他筆記裡神學内容跟科學内容的多少不差上下,而且還有很多傳言紅玫瑰十字會什麼的神秘組織,我之前讀《達芬奇的密碼》時候了解到這些東西,才發現自己真是知道個皮毛。而且牛頓還特别有意思,買股票什麼的,還賠慘了,嗯回到正題上,繼續說霍金的學習吧。
後來霍金學校考試,第一次考試叫11加考試,挑選适合學術性教育的孩子分到一個學校,另一個學校就普通孩子,就像我們的重點國小、重點高中那樣吧,然後又考試,通俗講就是重點高中裡的重點班,霍金好不容易進了重點學校,現在面臨分班,合格線是班級前20名,三個學期第一學期他24名,第二學期23名,還好第三學期18名進了重點班,挺險的。進重點班也沒完,他考試從來沒進過中上,都在中下遊,霍金自己描述的時候打了一個括号,他說:那是一個所有學生都非常聰明的班級。這說明,雖然他中下遊成績,但是還行。他特别有意思,描述學校生活的時候他說:我的老師對我的書寫感到絕望。但是我的同學給我起了“愛因斯坦”這個綽号,看上去他們看到了一些好征兆。我12歲的時候,一位朋友和另一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賭說我将一事無成。我不知道這個賭是否塵埃落定,如果已經落定,赢家究竟是哪一方。
說到打賭,我感覺霍金還挺淘氣的,他好像一直喜歡打賭,在以後的工作裡也是,經常打賭,每次看他打賭,就感覺工作好像更好玩了一些,就更覺得他是個心情很好的人。
現在的内容在書的33頁,這頁下面有一張霍金十六七歲的照片,我覺得霍金肯定很喜歡把這個照片展現給我們看,因為真的太帥了!
由于老爸一直鼓勵他在科學方面的興趣,而且他從小就喜歡觀察事物的運作,無論是小時候的電動火車還是爸爸實驗室裡的東西都勾起他的好奇,雖然他動手能力很差,經常是拆了東西又無法組裝回去。他中學時候決定專攻學數學和實體,一個原因是他覺得實體跟醫學不一樣,他爸爸就是醫生,需要人際關系什麼的,他不擅長這方面,而實體就做研究就行,還有原因是他覺得聰明的小孩都學數學和實體,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霍金說:實體和天文學給了我們了解我們從何而來和我們為何在此的希望。
霍金國中就知道了自己一輩子要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除了年輕人之外,還有好多中年人可能也有老年人為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迷茫和尋找的那個過程是挺折磨人的,很多人要麼放棄尋找,繼續心理上的煎熬,過着一邊吐槽生活一邊也還算安穩的日子,有一些人就真的敢放下一切去改變現狀,當然後者需要冒險,需要接受未來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在熬出頭之前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沒人能體會,而且并不是所有勇敢改變現狀的人都能熬出頭。
我們回到書上,
書裡會配有霍金每個時期的照片,照片裡要麼就是跟朋友歡樂照片,跟姐妹們玩耍,要麼就是他學習時候開心的樣子。每一張都洋溢着幸福,跟《梵高傳》裡展示的梵高的照片截然不同,我記得梵高傳裡有一張他在學校和同學們的合影,他坐在那,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膝蓋上放着帽子,抱着手臂,面無表情,感覺在無情的看待一切,而他自己一點不快樂。當然這兩個人也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不禁有點感慨,還有點惋惜 ,我原本想過是不是梵高的家庭因素他才這樣,
不過心理學家阿德勒不相信原生家庭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相信目的論,不是因為童年創傷帶來的痛苦讓我們無法幸福,相反,是因為我們不想追求幸福,才維持着這份痛苦。也就是說個人意識很重要,梵高和霍金有着截然不同的個人意識,嗯,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這兩個好像完全搭不上邊兒的偉人聯系到一起去說,有點遠了。
再說最後一句,如果不了解阿德勒沒關系,他師父你肯定知道,叫弗洛伊德,不過阿德勒跟弗洛伊德觀點不同,是以獨立門戶了。
我們今天一起讀了霍金的家庭環境和童年的小事情,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霍金應該就是那個幸運的人了。
好了呢,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我們來看看霍金怎麼考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