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霍金50年的“黑洞悖論”解謎:物質進入黑洞留下“量子毛”

據最新一期《實體評論快報》雜志刊發的兩篇論文,英國科學家已經解決理論實體學家霍金教授50年前首次提出的“黑洞悖論”,該悖論展示了一個令學界感到長久困擾的懸疑:一方面,由于黑洞的引力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離開黑洞;另一方面,在量子力學中,确實有東西被輻射出來。

霍金50年的“黑洞悖論”解謎:物質進入黑洞留下“量子毛”

霍金教授50年前提出的“黑洞悖論”終于被破解。

據報道,霍金教授的“黑洞悖論”提出,黑洞其實并非“全黑”,進入黑洞的物質在其“視界”處(event horizon)會産生一對糾纏的粒子和反粒子,一個進入黑洞,另一個逃逸,這對粒子的狀态是正好相反。

可是,“黑洞悖論”将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對立起來,因為根據後者,黑洞的引力強度足以讓任何東西都不能離開。

霍金50年的“黑洞悖論”解謎:物質進入黑洞留下“量子毛”

物質在進入黑洞時會在黑洞上留下非常精細的印記,即所謂"量子毛"。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物質在進入黑洞時會在黑洞上留下非常精細的印記,即所謂"量子毛"(quantum hair),提供了一種将量子和相對論問題聯系起來的機制。這個解決方案允許黑洞視界在量子力學下保留物質的資訊印記,同時也確定在相對論下"沒有東西可以逃脫"黑洞引力。

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小組證明了黑洞比原先了解的更為複雜,它的引力場在量子水準上編碼了關于它們如何形成的資訊。

卡爾梅特(Xavier Calmet)教授及其同僚的這一發現被稱為“量子毛源自重力”理論。

霍金50年的“黑洞悖論”解謎:物質進入黑洞留下“量子毛”

卡爾梅特教授及其同僚已經證明,黑洞确實有某種形式的"毛",由引力形成。

這個有趣的名字是對實體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想法的回應。

惠勒的“無毛理論”認為,黑洞除了總品質、自旋和電荷之外缺乏任何可觀察的特征。卡爾梅特教授及其同僚已經證明,黑洞确實有某種形式的"毛",由引力形成。

科學家們已經證明,當量子引力修正被考慮在内時,坍縮到黑洞中的物質會在黑洞的引力場中留下一個印記,這就是所謂的“量子毛”。

在一篇後續論文中,卡爾梅特教授和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共同作者斯蒂芬·徐(Stephen Hsu)教授證明他們的"量子毛"解決了霍金的黑洞資訊悖論。"量子毛"提供了資訊在黑洞坍縮過程中被儲存的機制,是以解決了現代科學最著名的難題之一。

論文共同作者、來自博洛尼亞大學的理論實體學教授羅伯托·卡薩迪奧(RobertoCasadio)在解釋“量子毛”的發現時表示,這項研究的一個關鍵方面是黑洞的形成方式。

霍金50年的“黑洞悖論”解謎:物質進入黑洞留下“量子毛”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視界後面(黑洞内部)物質的量子狀态和外面的引力子的狀态之間存在着錯綜複雜的糾纏。

黑洞是由緊湊物體坍縮形成的。根據量子理論,黑洞的内部和外部之間沒有絕對的分離,在經典理論中,“視界”作為一個完美的單向膜,不會讓任何東西出去。

但是,在量子理論中,坍塌并形成黑洞的物質狀态繼續影響外部的糾纏狀态。

徐教授表示,因果視界的概念是黑洞概念的核心,在經典實體學中,位于視界後面的東西不能影響黑洞的外部。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視界後面(黑洞内部)物質的量子狀态和外面的引力子的狀态之間存在着錯綜複雜的糾纏,這種糾纏使得黑洞内部的量子資訊能夠“編碼”在逃往無限遠的霍金輻射之中。

文/南都記者 陳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