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涅狄格号’核潛艇最新衛星圖檔
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USNI?News)11月1日消息,關于美國“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在南海發生碰撞原因,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該核潛艇撞上的是南海海底一未知海底山脈。美國第七艦隊發言人海莉·西姆斯聲稱,“調查确定,‘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在印太地區國際水域行動期間與一座未知海底山脈相撞。”
‘康涅狄格号’核潛艇
鬧得沸沸揚揚的美核潛艇碰撞事故終于有了官方發聲,但細節依然“猶抱琵琶”。美方聲明裡,有價值的恐怕就一句“與一座未知海底山脈相撞”,而為其遮醜的還有一句,在所謂“印太地區國際水域行動期間”。什麼意思?我偷偷搞事情栽了,但我是在國際法允許的區間出的事,“你能奈我何”!
現代潛艇總罩着技術先進光環,似乎一先進就萬無一失,其實這是認識誤區。像出事的“康涅狄格”這樣噸位巨大的核潛艇,雖然精密的聲呐等探測手段,但運用是受條件限制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美潛艇是在水下大深度活動時出事的,從美艇習慣看,聲呐探路的最大問題是海洋水聲傳播情況很複雜,比如溫躍層、密度躍層之類水聲傳播條件變化,都會導緻探測受幹擾,嚴重時幹擾源會像一堵牆,讓探測聲波産生反射和折射,遮蔽近在身邊的危險。
美國海軍“海狼”級核潛艇“康涅狄格”号(SSN 22)在日本 圖源:美國海軍
更重要的是,像“康涅狄格”所屬的海狼級核潛艇,向來被美軍拿去從事抵近偵察和監視,一旦在敏感水域活動,普遍不開暴露身份的主動聲呐,如果用被動聲呐探路被海洋水聲幹擾受不了時,就基本靠電子海圖确定位置,而這次顯然是水文研究和海底測量不到位帶來了隐患。但另一方面,也警示我們,美軍這類活動不會因撞擊而停止,反而會更加變本加厲,除開潛艇,像我們常見的偵察船、無人潛航器等等都會更頻繁地出沒在我們家門四周。
釋放潛航器
現在,大家想弄懂的恐怕還是“康涅狄格”究竟是幹什麼才出事的?據觀察,可能在乎兩個方面。一是“康涅狄格”所在的美海軍第五水下中隊,每年輪流派三條海狼級艇到全球骨幹海底光纜節點區域活動,那裡承載着約95%的洲際語音和資料傳輸,它們工作很簡單,通過在400米左右水深的不同點位反複探查,捕捉電磁輻射,一旦發現電纜走向,接下去就在電纜上方安放吸附竊聽器。不僅如此,前美國安局顧問貝克就說過,扮演“海底黑客”的“康涅狄格”能接近對手防區,幹擾、發射、進行電子欺騙和黑客行為,這都是通過桅杆上的天線及指揮塔上的搜集系統進行,專門針對特殊目标。
還有一個,那就是基于“大國競争”考慮,美海軍在南海等中國近海水域抵近活動,既對中國海軍形成牽制,又保持戰時“先發制人”的機會。事實上,核潛艇号稱“無限巡航”,但絕非盲目活動,隻會按預定航線航行,在一個地方安靜等待,形象說法叫“蹲坑”待機。
“無暇”号海洋偵測船在南海活動目的顯然是為美軍核潛艇服務
目前,核潛艇一般潛航深度是200-400米左右,就大家密切關注的南海而言,那裡平均深度約1200米,過巴士海峽後進入西太平洋,平均深度約為4300米,核潛艇如在“上不挨水面,下不挨海底”地方懸停,此處的洋流等因素都會影響潛艇定位,是以核潛艇最希望的是能在适合待機和預定作戰海域附近有水深200-400米左右的平坦海底進行部署,這被軍界形容叫“找坑”,而這樣的海床絕對是稀缺資源,需要反複活動和測量才能找到,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之間所有水深為200-400米左右海底附近都會是各國核潛艇造訪的重點,考慮到核潛艇執行水下秘密任務時普遍不開主動聲呐,基本靠海圖引導,不排除因海圖老舊導緻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聯合防務》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