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最新卫星图片

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USNI?News)11月1日消息,关于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原因,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该核潜艇撞上的是南海海底一未知海底山脉。美国第七舰队发言人海莉·西姆斯声称,“调查确定,‘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印太地区国际水域行动期间与一座未知海底山脉相撞。”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康涅狄格号’核潜艇

闹得沸沸扬扬的美核潜艇碰撞事故终于有了官方发声,但细节依然“犹抱琵琶”。美方声明里,有价值的恐怕就一句“与一座未知海底山脉相撞”,而为其遮丑的还有一句,在所谓“印太地区国际水域行动期间”。什么意思?我偷偷搞事情栽了,但我是在国际法允许的区间出的事,“你能奈我何”!

现代潜艇总罩着技术先进光环,似乎一先进就万无一失,其实这是认识误区。像出事的“康涅狄格”这样吨位巨大的核潜艇,虽然精密的声呐等探测手段,但运用是受条件限制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美潜艇是在水下大深度活动时出事的,从美艇习惯看,声呐探路的最大问题是海洋水声传播情况很复杂,比如温跃层、密度跃层之类水声传播条件变化,都会导致探测受干扰,严重时干扰源会像一堵墙,让探测声波产生反射和折射,遮蔽近在身边的危险。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美国海军“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SSN 22)在日本 图源:美国海军

更重要的是,像“康涅狄格”所属的海狼级核潜艇,向来被美军拿去从事抵近侦察和监视,一旦在敏感水域活动,普遍不开暴露身份的主动声呐,如果用被动声呐探路被海洋水声干扰受不了时,就基本靠电子海图确定位置,而这次显然是水文研究和海底测量不到位带来了隐患。但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美军这类活动不会因撞击而停止,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除开潜艇,像我们常见的侦察船、无人潜航器等等都会更频繁地出没在我们家门四周。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释放潜航器

现在,大家想弄懂的恐怕还是“康涅狄格”究竟是干什么才出事的?据观察,可能在乎两个方面。一是“康涅狄格”所在的美海军第五水下中队,每年轮流派三条海狼级艇到全球骨干海底光缆节点区域活动,那里承载着约95%的洲际语音和数据传输,它们工作很简单,通过在400米左右水深的不同点位反复探查,捕捉电磁辐射,一旦发现电缆走向,接下去就在电缆上方安放吸附窃听器。不仅如此,前美国安局顾问贝克就说过,扮演“海底黑客”的“康涅狄格”能接近对手防区,干扰、发射、进行电子欺骗和黑客行为,这都是通过桅杆上的天线及指挥塔上的搜集系统进行,专门针对特殊目标。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还有一个,那就是基于“大国竞争”考虑,美海军在南海等中国近海水域抵近活动,既对中国海军形成牵制,又保持战时“先发制人”的机会。事实上,核潜艇号称“无限巡航”,但绝非盲目活动,只会按预定航线航行,在一个地方安静等待,形象说法叫“蹲坑”待机。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无暇”号海洋侦测船在南海活动目的显然是为美军核潜艇服务

当前,核潜艇一般潜航深度是200-400米左右,就大家密切关注的南海而言,那里平均深度约1200米,过巴士海峡后进入西太平洋,平均深度约为4300米,核潜艇如在“上不挨水面,下不挨海底”地方悬停,此处的洋流等因素都会影响潜艇定位,所以核潜艇最希望的是能在适合待机和预定作战海域附近有水深200-400米左右的平坦海底进行部署,这被军界形容叫“找坑”,而这样的海床绝对是稀缺资源,需要反复活动和测量才能找到,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之间所有水深为200-400米左右海底附近都会是各国核潜艇造访的重点,考虑到核潜艇执行水下秘密任务时普遍不开主动声呐,基本靠海图引导,不排除因海图老旧导致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中国视角破解美国潜艇“罗生门”

《联合防务》原创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