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食品安全專家鐘凱:七問三文魚病毒這點事

作者:第一财經YiMagazine

第一财經記者 | 馬曉華

三文魚一直是不少人喜歡的食物之一,目前從“三文魚案闆”上檢測出新冠病毒的說法,有些讓三文魚的愛好者們有點苦惱。

它會攜帶病毒嗎?以後還能不能吃?就這些問題,第一财經專訪了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鐘凱。

第一财經:三文魚會攜帶病毒嗎?

鐘凱:三文魚“攜帶”冠狀病毒和蝙蝠“攜帶”冠狀病毒是兩碼事。三文魚的“攜帶”準确的說是沾染,是被污染。而蝙蝠的“攜帶”是可以共生的宿主。目前冠狀病毒已知的宿主都是哺乳動物,三文魚體内攜帶冠狀病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三文魚沾染病毒的可能性有一些,但也不是絕對的。目前看到的消息是相關案闆檢出病毒,那還要看這個案闆除了三文魚還有沒有切其他東西,要排除其他東西間接污染三文魚。

第一财經:三文魚上的病毒從哪兒來?

鐘凱:假設病毒确實是三文魚帶來的,具體是三文魚被污染還是污染泡沫箱或者裡面的碎冰,現在還難以确認。但可以推測的是,參與捕撈、加工、運輸過程的人當中有感染者。

第一财經:三文魚上的病毒是怎麼感染人的?

鐘凱:這個問題有點詭異,新發地市場确診加陽性的已經有50多人,如果說是三文魚傳播的,我不太相信。冠狀病毒在溫血動物體外沒法複制,要讓50多人感染,病毒的量應該不少。是以,一開始可能是三文魚傳染給了人,但後來存在人傳人的可能性比較大。

三文魚傳給人的管道大家很關心,因為這涉及到三文魚還能不能吃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通過粘膜的接觸傳播,比如摸過污染的冰鮮三文魚,不洗手就揉眼睛、摳鼻子,或者是通過三文魚污染攤位及周邊環境 ,進而接觸傳播。

第一财經:為什麼又是海鮮市場?

鐘凱:這次溯源雖然懷疑海鮮市場的三文魚,但本質上它隻是背鍋的。感染者可能被傳染的地方很多,比如門把手、電梯按鈕等。當然,海鮮市場的共同點是陰暗潮濕、有冷藏冷凍等條件,利于病毒存活。最近香港的新發病例也是碼頭上負責處理進口冷藏食物的勞工,是以看樣子這個場所必須高度警惕。

另外,批發市場物資集散、人員往來密集,有利于病毒的擴散。它本來就是行動軌迹的密集交彙點,是以追蹤感染者行動軌迹的時候就更容易被識别出來。對于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保障民生供應離不開批發市場,疫情之中如何管理它們,确實是個難題。

第一财經:三文魚還能不能吃?

鐘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新冠病毒直接通過吃喝傳播的證據。如果是熟食,當然不會有問題,如果生食風險就大一些(主要還是接觸傳播)。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冰鮮三文魚是空運過來,且有低溫環境保護,是以理論上是有可能存活下來的。

雖然這種機率并不大,但考慮到一旦引起疫情,防控成本極大,近期可能會管控這類産品。對于個人而言,通過生食三文魚感染新冠的機率極低,但這是完全不必要的風險。穩妥一點,我建議大家最近先别吃生的三文魚以及其他進口生鮮,等待這兩天官方調查的結果明朗後再作決定。

第一财經:群眾如何自我防護?

鐘凱:首先,一些商家打出了“非新發地”、“非北京”标簽,這是非常不妥的。中國本土的養殖三文魚還沒成氣候,市場主要靠進口。這是一種低機率感染事件,并不是新發地做得不好、北京防控不行。

其次,虹鳟魚别想“翻身農奴把歌唱”,生食虹鳟感染寄生蟲的風險遠大于吃三文魚感染新冠的風險。再說了,熟食不香嗎?

對于普通消費者,主要還是強調外出采買戴口罩,回家洗手,制作食物前後也要洗手,盡量不用髒手摸眼睛、鼻子、嘴巴。提高警惕,也不要草木皆兵。

第一财經:這次會有多少“感染”?

鐘凱:考慮到新冠潛伏期可以14天,潛伏期還能傳染,預計後面經過流行病學追蹤和擴大排查,資料可能會有變化。這次北京的反應速度很快,效果應該也會好得多,但仍需要觀察2周左右才能真正明朗。

本文版權歸第一财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對話食品安全專家鐘凱:七問三文魚病毒這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