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振甯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作者:澎湃新聞
楊振甯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7月16日,清華大學實體系舉辦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1898年7月16日,我國著名實體學家、教育家、近代實體學最主要創始者之一葉企孫在上海出生。他先後創辦清華大學實體系、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培養了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甯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7月16日,清華大學實體系舉辦的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上,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楊振甯回憶,在清華園初見葉企孫時,雖不相熟,但深感其為人低調。後來到抗戰時期,楊振甯在西南聯大繼續學業,葉企孫為其等一衆學生親授大三熱力學。

憶先生:低調、愛學生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我印象中的葉先生,對于系和學校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但是他不大顯露出來,是一個很低調的人。”楊振甯說道,遺憾的是,1971年他從美國回來聽說了葉企孫遭遇動亂,被特務打擊和監視。之後直至1977年葉企孫因病去世,楊振甯再無緣與恩師見面。

雖先生已逝,但思想不滅。理論實體學家,1982年清華實體系複系之後的首位系主任張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葉企孫的育人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意義重大。

“他強調重質不重量,實驗理論并重,愛學生,這三條尤其對實體系缺一不可,是基礎。”張禮說,“愛學生到什麼程度?葉先生教電磁學時,他一直保留一份李政道先生當時考的電磁學卷子。”從教71年,93歲高齡的張禮如今仍堅守講台,他說,教書育人要老老實實按照葉先生的思想來辦,必須要對學生負責。

關于試卷的故事,在《葉企孫文存》序中,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李政道道出了背後更多的情深意切。他回憶,在1946年離開祖國後,再也未能見到葉先生。直到1993年,葉先生的親屬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三張泛黃的紙片,上面有葉先生批改的分數:“李政道:58+25=83”,師生情緣再次聯結。

“這份試卷葉先生一直存藏着,直到含冤去世十六年後才被發現。”李政道寫道,“當葉先生的侄子、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的葉銘漢院士把這個半個世紀前的試卷給我看時,我百感交集。葉企孫先生的慈愛師容,如在目前。”

廣延良師,無門第之見

葉企孫之侄葉銘漢回憶稱,除了愛學生,在跟随叔父的歲月裡,他還看到了叔父對于教師人才的極大尊重與自謙自讓。

“當初清華(實體系)剛辦的時候,現在看來也可憐得很,大學一年級招了四個學生,二年級招了一個學生,三年級招了三個學生,這三年課程都是我叔父一個人教的。叔父認為老師是院系的靈魂,一定要請到合适的老師。”葉銘漢在紀念會上說,自1926年實體系創辦起,三年裡,葉企孫四處請人,終于在1928年覓得當時在南京大學教書的吳有訓。

為給良師提供最好的待遇,葉企孫把吳先生工資定得比他高,甚至辭去了系主任和院長職位,讓吳有訓全權管理。

除此之外,葉企孫還慧眼識珠。清華大學一名沒有學曆的普通勞工閻裕昌,就因超強的動手能力被葉企孫安排當了實體系實驗員。而且他還讓學生們都稱呼閻裕昌為“先生”——“當時清華一般的學生管老師、管教授都叫先生,葉先生就告訴學生,你們要叫閻先生,他把閻裕昌先生的位子跟教授們放在一起。”張禮說。

“他對所有的教職員工都很關心、體貼。清華不是一支隊伍撐起來的,而是多支隊伍共同努力,才能把清華建設好。” 實體學家和材料科學家,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在會上感慨,如今清華大學繼承發展葉企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作風,把“厚基礎”3字擴充為“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9字,薪火相傳。

繼續閱讀